APP下载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话语体系建设

2020-09-10田英军

环球市场 2020年7期
关键词:优秀文化邢台互联网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了全民所接受的新的文化载体。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那么借助网络平台,将网络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融合的研究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话语;优秀文化;邢台;高校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大学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大学生文化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影响了优秀文化的传播方式。应重点从拓宽优秀文化在大学的传播渠道方面着手,提出新媒体时代传播优秀文化的策略,达到增加大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兴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我们应该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明确加强网络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不断规范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和引领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创新发展。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以文化自信为指引,以优秀文化为基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使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导,成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的挑战

(一)碎片化浅阅读泛滥导致传统文化素养偏低

大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方面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新媒体信息传播门槛的降低,传播主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网络把关人作用的弱化,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良落不齐、泥沙俱下,媒体社会责任严重缺位。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由“主导受众型”向“受众主导型”转变,导致传播内容过于迎合受众需求,而高端兴趣需求极易被低俗需求掩盖,使其流于浅显、表象,甚至低俗。在这个“人人持有麦克风”的时代,任何想发声的新媒体用户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和平台发表自己的内容,而在海量信息面前,网络把关人的作用被隐藏得几近消失,其中传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真伪亦无从甄别,很可能导致传统文化传播的扭曲。受制于传播者的传统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水平和视野,传播的传统文化缺乏深度和思想,甚至失去其真实的本来面目,使其歪解或扭曲。

(二)传播形式偏于单一老旧难以实现大众化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较为浅薄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传播形式偏于单调,难以使得大学生产生兴趣。传播形式单调老旧的表现有以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仍然是以为政府文化部门和官方媒体为主,这些部门和单位之间又各自为政,对于传统文化传播的设计理念不足、统筹协调不够;还有当前的文化传播往往是单向度的传输,缺少媒体与民众、民众与民众之间有效的互动。这种官方的文化传播方式并没有充分挖掘出传统文化对于大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手中仍限于阳春白雪的小众群体,因而传统文化的发展活力仍有不足。

三、优化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对策

(一)创新新媒体传播环境及转换传播内容

新媒体增强了传播的双向和互动,使得传播途径更加便捷迅速以及多元化。建立双向互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制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了解学生受众的反馈情况,收集和了解学生在各种微资源的评论、留言和转发等,作为传播者也可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反馈给学生并借此获知学生的思想动向及传播效果,要从传播媒介上创新,自媒体整合了多种资源的传播形式,包括文字、短视频、动图、照片等多种传播形式,使受众能在瞬间内获取更加鲜明特色的信息,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个人修养结合起来,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到所有校园关系中,渗透到校园的各类微资源中,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遥远片段,而是直达终端用户学生,成为有声有色如影随形的好伙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追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精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力涵养学习教育与社会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兼容并包、学知结合、知行合一、与时俱进。

(二)完善校园新媒体平台,加强校园传媒的宣传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传播不拘泥于艺术创作或文汇表演等,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以及流行时尚元素巧妙结合,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创意作品,可成功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播。此类作品可鼓励学生多观看或参与,还可鼓励根据传统文化改编校园小电影或动漫作品等。充分利用新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掘、阐发、整合、加工、创造,并实现跨时空、跨领域的传播和继承,最终将传统文化深入学生思想和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再创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中。

可凭借目前高校舆论工具进行积极尝试,加强团委学生组织、宣传部门的职能,并成立专门的优秀文化编辑、集成部门,使优秀文化传播有“根据地”,有专门机构,有专门人员,改变以往分散、自发和偶然的传播形式,把虚的工作做实,在实际工作中会注意效果反馈,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建立起专门部门后要善于借助网络平台,比如网络直播这种承载能力最强的互动手段能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要善于利用直播的传播优势,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直播及时收看,让学生在趣味化、多样化的活动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最大化传播。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有助于恢复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宣传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一种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在网络及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传播主体皆应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构建优秀文化网络话语体系,在這个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逐步优化新媒体传播途径,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现代影响力、发挥现代价值,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承。因为不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小艳.新媒体语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2).

[2]任建霞,季士强.新媒体技术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起来”[J].采写编,2018(3).

作者简介:田英军(1974-),男,汉族,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政工师,本科,学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研究、民生社会等方面。

课题来源:邢台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9年项目《加强优秀文化网络话语体系建设研究--以邢台市高校为例》批准文号:XTSK1970

猜你喜欢

优秀文化邢台互联网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hether binding theory is adapted to the reflexive pronouns in Chinese and ziji‘self’in Chinese
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吸收优秀文化促进身心健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