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视角下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探究
2020-09-10张艳锋
张艳锋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全民健康非常重视,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这种背景下,特校学生的居家体育锻炼需要提高重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居家体育锻炼的问题和开展的意义,结合特校情况、家庭实际、社会因素,探讨开展居家体育锻炼的策略,希望为特殊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全民健康;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
2020年初在全国人民居家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情况下,有效开展居家体育锻炼,提升免疫力,增强身体健康引起社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特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健康不仅是健康中国组成部分,更是牵动着家长学校社会的心。特校学生一年有近⅓的时间处于居家状态,全民健康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居家体育锻炼,提升他们身体健康是当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现状和问题
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是指特校学生居家期间,在学校的指导、家长的参与下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和学校体育互为补充,提升学生身体健康,为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基础,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居家体育锻炼需要引起重视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聋生、盲生作为青少年的一部分,身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1][2]。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培智学生身体形态、功能和身体素质整体落后于健全学生[3]。特校学生因身心发展原因,占一年⅓的离校时间多处于居家状态,居家时段体育锻炼开展不充分是造成当前特校学生体质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教家庭专业知识亟待提升
在特殊需要儿童享有最多自由支配时间的家庭环境,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因为专业知识的欠缺而无法对特殊需要儿童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4]。通过对特校家长访谈发现,属于家庭教育内容的居家体育锻炼因家长专业知识欠缺造成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和谐因素。同时也出现随机开展,缺乏锻炼计划、目标模糊、内容不适合、运动负荷不清楚等影响有效开展的现象。
特教学校主导作用需要凸显
通过对学校的访谈发现,特教学校对于开展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缺少对家庭体育的支持,造成学校体育与居家体育锻炼出现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居家体育锻炼作业可有可无,个别化锻炼方案更是无从谈起,往往是长假回来学生体质下降、体重上升。
学校家庭不重视、家庭专业知识欠缺及家校衔接不够阻碍居家体育锻炼开展,让特殊教育学校(盲部、聋部、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增强学生体质,为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空谈。
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特殊教育领域,不努力推进特教平衡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特教家庭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就无法实现“办好特殊教育”。
提高身体健康,培养终身体育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全民健康需要提高身体素质、塑造自律的健康行为、提升健康素养。特校学生由于自身的认知特征,身体健康提高需要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居家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锻炼的延伸,有效填补了离校期间体育锻炼的空档,让体育锻炼得以持续开展。这个过程是身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更可以塑造健康行为、渗透健康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改善家庭氛围,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特校学生因为身心发展特征,居家期间与家人交流频率不高,网游、手机聊天、晚睡晚起、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生活成为居家主要问题。居家体育锻炼可以减少孩子对上述不良习惯的寄托,塑造孩子自律健康行为,提高家长的教育获得感。同时通过居家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家人间性格及思想的了解,提升其情感依赖度,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是增强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基础,提升办学内涵的必要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体育活动没有坚持缺乏连续性,会造成前后脱节无法达到锻炼效果。居家体育锻炼中家长扮演了教师角色能起到督促、帮助和传递的效果,学校体育行为中的许多学习目标可以在家庭体育锻炼中继续贯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校体育行为效果,有效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是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内涵的有效途径。
提高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策略
学校主动牵头,引导居家锻炼的开展实施
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开展实施需要教育者进行牵头,特殊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专业教育机构有义务有能力去完成。做好牵头工作学校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居家体育锻炼是一项教育活动,引领家校共育是有效开展的保障。其次学校要制定居家体育锻炼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学校、教师、家长的职责。最后学校要利用各种家校平台,积极宣传居家体育锻炼,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体育活动,增进家长学校的交流,营造互联共通的合作氛围。
贯彻课程标准,完成体育素养的家庭渗透
有效完成居家体育锻炼需要家庭具备基本一定的体育素养,学校体育的规范性、专业性通过学生向家庭渗透,可形成小手拉大手的效应。首先学校需要进一步贯彻盲校、聋校、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提高特校学生的体育素养进一步落实到学校课程建设中。其次体育教师需要在确立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开设模拟居家体育锻炼的教学内容,教授居家体育锻炼方法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灌输相关的运动营养和运动康复知识。
开展培训教育,提升特校家庭的教育能力
特教教育专业较强,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学生家长群体体育素养偏低,家庭体育锻炼需要学校的专业支持。特校家长的培训一方面,学校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新媒介、学校讲座开展家长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体育健康内容培训,提高家长专业知识。培训时应根据不同障碍类型和年龄阶段,实行分类型、分阶段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培训时要注重建立与家长良好的关系,树立家长的教育自信,增强家长正确面对困难的勇气,提升家长对居家体育锻炼的认知。第三,学校还应构建形式多样的家校体育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氛围,鼓励家长参与度,提高家长兴趣。
组建专业团队,解决居家锻炼的实际困难
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家长辅助的实践教育活动。做到切实的支持和专业的指导,学校需要建立以教务部门牵头,班主任、任课体育教师为骨干组的专业协助团队。班主任和任课体育教师作为骨干成员应本着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居家体育锻炼中,积极探索居家体育锻炼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利用特校学生个别教育计划(IEP)的优势,与家长一起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居家体育锻炼方案。同时,班主任作为家校的“联络员”还需要负责后期监督工作;任课体育教师还需要负责家长的困难答疑、锻炼方案调整等专业支持等工作。
寻求社会支持,奠定特教学生的融合基础
家庭体育锻炼离不开学校的帮助,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健康中国2030”规劃纲要》中指出,要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残疾人联合会作为残疾人组织需要牵头广泛开展残疾人全民健身运动,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让残疾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园走出家庭,检验家庭体育锻炼的成果,在融合中实现分享、进步。只有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构成三位一体,形成了合力,才能让特校学生真正受益,为他们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
[2]《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
[3]郝传萍,郑尉,毛荣建,张冰,孙颖,李悦,邱卓英.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特点[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8):976-982.
[4]张筱翠,高燕.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支持[J].现代特殊教育,2017 (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