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同市山洪灾害非工程项目建设的防洪减灾效益

2020-09-10赵海燕

环球市场 2020年8期
关键词:建设

赵海燕

摘要:山洪过程历时短,发生的流域面积一般较小,我国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相关界定,山洪往往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的集中释放,洪峰流量很大,山洪破坏力强,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是防汛之“三怕”之一,2010年国家防总、水利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

关键词:山洪灾害;非工程项目;建设;防洪减灾效益

山洪灾害是山西省最易发生的洪涝灾害,大同市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工作非常重视,从省防办2010年9月9日在太原组织召开《全省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安排会议》后,就在第一时间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及相关会议材料印发至各县(区),并安排县区立即着手开展工作。

我市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建设,在国家、省防办的大力支持下,经大同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各县(区)水务局等单位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各年度项目建设任务,为我市的山洪灾害防汛指挥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防抢撤方案赢得主动。

一、概述

(一)项目背景

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召开全省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安排会议,安排部署全省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工作。

水利部2012年开始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编制完成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目的在于进一步补充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延伸县级网络到乡镇,建设县到乡的视频会商系统,实现中央、省、市、县、乡监测预警系统互联互通;继续进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保障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正常运行;全面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高效的发挥山洪灾害非工程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

(二)本市山洪灾害基本情况

我市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涉及9个农业县(区),根据山洪灾害调查成果统计:全市共划定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276处,防治区总面积8580.145平方公里,涉及99个乡(镇)1295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121.7588人口: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482处,危险区人口46.6505万人,危险区内房屋162378万座。

(三)项目概况

按照山西省防办14年10月16日对山洪灾害调查工作的安排,我市于14年10月底部署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调查评价工作严格按照省级方案要求来进行。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市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

(四)项目目标

通过在九个县开展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具体目标为:一是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先进手段;二是为指挥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防洪信息服务。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建设成果

我市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基本达到了山洪灾害预警全覆盖。

1.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9个县(区)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共划定小流域256个,防治区面积5174.365平方公里,山洪灾害两期项目的建设全市累计投资6193.66万元。共建成自动雨量站140处,自动水位站39处,简易雨量站1067处,自动水位站39处,简易水位站42处,配备预警设备手摇报警器951个,无线预警广播822套,锣鼓号1180套。建成县(区)级预警平台9处、乡级预警101处,搭建101个乡镇网络平台,延伸101个乡镇视频会商系统,实现省、市、县、乡的视频连接,完成了9个县级、92个乡(镇)级、757个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工作。共发放山洪灾害防御宣传挂图13.38万张、宣传手册6.99万册、明白卡43.14万张,书写山洪災害宣传标语2330条,制作宣传展板和制度牌2274块,标写路标指示路线、安全区、危险区、避灾安置点1390处,基本上形成了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在县(区)乡配备保障设备,建立应急系统体系。并在防治区内开展群测群防建设,完成九个一工程,开展宜传、演练、培训等。

2.市级平台建设:我市市级平台建设于2013年开始建设,计划建成后实现对所辖县区雨量及重点河道水位的监测,建立大同市水务局及大同市防汛办2个视频会商室,实现省一市一县三级会商。项目分为2期建设,一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器及交换机购置和搭建,购置水文共享服务器HP DL360G8 1台、专题数据库服务器HPDL388G8 2台、VvTEB服务器HP DL388G8 1台、汇聚交换机H3C 55500-28-EI 1台;并搭建在水利网上,和省防办及9个农业县实现了互联互通。二期建设的内容包括:组建防汛办视频会议室及短信网关平台,对市到县区网络进行监测,架设山洪灾害市级监测预警平台以及补充完善水务局视频会议室系统。为此我办购置并安装了大屏幕显示系统、音响和投影系统、高清视频终端、防火墙、交换机、网络管理设备(imc)、电脑等,并与市移动公司签订了短信平台协议。实现了山西省到大同防办、大同防办到各县区的视频会商,组建了短信网关平台,优化了防汛办的网络系统。

3.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我市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从2014年11月底开始到2015年10月完成了县级山洪灾害调查成果验收。9个县(区)利用现场数据采集设备9套,调查行政村数量1595个,企事业单位数781个,测量断面数115条,分析评价260个村,历史山洪灾害次数103次,涉水工程数397处,划分小流域243个,危险区个数482个。

(二)建设投资

下达我市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建设投资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投资6193.66万元,山洪沟治理项目建设投资948万元,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县区部分投资106万元,市级平台建设项目投资157万元。

三、建设管理

我市的山洪災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山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实施,项目建设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质量监督制度。

四、运行管理

我市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验收后都明确了运行管理单位,系统工程建设完成后,移交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进行管理。大同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负责业务和技术指导及运行维护。

五、项目建设成效

(一)项目建设成效

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山洪防御组织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可以做到监测有保障、通信有手段、预警有措施、撤离有信息,防御山洪灾害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雨情水情监控及时。县级防办能够利用辖区内自动雨量站提供的实时雨情信息,掌握各个乡镇的降雨情况。简易雨量站配备到的村,实现了对暴雨洪水的实时监测,充分发挥了基础设施的作用,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供了基础依据,把握了避险保安的主动权。

二是预报预警效果明显。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水雨情基础信息的自动分析、动态监控、在线查询、在线预警发布等功能,提高了各县山洪灾害防御的自动化水平;指挥人员能够实施科学决策指挥,以提升组织指挥避险转移的时效性,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基层预警系统除通过人工敲锣、击鼓、手摇报警器等传统方式发布预警信息外,还充分利用短信群发、有线及无线预警广播、电视媒体和山洪预警专用设备等现代化手段预警,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传达到户到人。

三是防御预案和责任制体系发挥了作用。在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中编制了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当有暴雨山洪发生威胁群众安全时,能够按照预案中的转移路线组织群众撤离,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

(二)项目效益发挥情况

项目建成后,提高了干部群众防御山洪的意识,增强了干部群众防御山洪的能力,使我们能及时了解雨情、水情信息,有利于防汛调度和指挥。

(三)项目建设及防洪减灾效益发挥典型案例

我市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成后,充分发挥了系统监测预警的作用,有效地防御了山洪灾害,避免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浑源县2013年“6.28”、“7.1”东坊城乡败杨峪河道突出短时强降雨,“7.14”全县普降大到暴雨,降雨量在31-55毫米之间,“8.2”全县普降大到暴雨,王千庄峪、败杨峪、马尾河等河道发生洪水,有15个站点发出监测预警信息,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防汛指令,紧急转移群众300人,减免经济损失210万元,得到当地群众、领导的好评和表扬。

2013年8月2日20时10分至8月3日0时30分的强降雨,梁庄乡、南村镇、望狐乡、斗泉乡时段雨量在50毫米以上,底庄、小关、赵家坪、香炉台、史家坪、斗泉自动雨量站发出监测报警,接到报警后县防办及时通知乡、村负责人做好应对工作,县长连夜亲自带队到受灾最严重的梁庄乡指挥抢险,紧急转移安置危房人员,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和表扬。

对于山洪灾害易发地区,进行适当频次的山洪应急演练,提高居民对于山洪地质灾害的认识水平,做好在山洪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知识培训,以及对于应急设施的使用水平,不仅从设施水平上做好山洪防治,更应从人文水平上做好山洪防治。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部门应进一步理清防治思路,调整防治区、防治村清单,明确任务,分区施策,巩固提升自动监测系统,提高监测能力,加强国家和省级监测预警平台,提高预警精准度,扩大预警覆盖面,建立山洪灾害防御清单制度,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落实运维资金,改革运维方式理顺部门职责,各司其职。按照补齐短板、却有所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超超,程晓陶,王艳艳,付德字.洪涝灾害三参数损失函数的构建工——基本原理[J].水利学报,2020,51(03):349-357.

[2]王静,王艳艳,李娜,张念强.2016年太湖流域洪灾损失及骨干工程防洪减灾效益评估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50(09):176-183.

猜你喜欢

建设
城市共享街道建设探析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应用探究
《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1—12月总目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泪流满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书目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