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内涵探析
2020-09-10李亚
李亚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创新是企业持久稳定发展的动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推进,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显著,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对内部员工的管理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问题,探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内涵,更好的指导企业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创新;企业;内涵探析
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用工数量和质量都在呈现上升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也在逐步增大,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的复杂问题,我国缺乏科学完善的一套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因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选择也不一样,同时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管机制,现有的管理经验和基础理论难以指导工作,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偏低。
(二)缺乏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单位并不具备严格而完善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有些松散,单位中制定的规章制度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没有约束力,缺乏实际效用,另外很多条条框框过于粗放,不具体不细致,容易让人钻空子,且个别单位中缺乏监管,从而导致工作的进行受到阻碍。只有在项目、经费、人事等各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并且由专人监督问责,加强对单位内部的控制,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展开,才能给予从业人员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多数领导不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
有些领导对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重要性意识薄弱,甚至认为节省经费、牟取经济利益才是当务之急,将全部精力放在争取市场资源和经济效益上,使得大部分机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很不完善;另有一些领导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上级对于下级的监管和控制,对于工作的整体把控,而非全员参与的活动: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单位内部缺乏对领导的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四)职员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里大多数工作人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全面详细的了解,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财务和后勤管理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与自己毫无关联,不需要关心,更有甚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于工作人员的约束和压迫,会限制自己工作的拓展,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强的抵触心理,不仅不予以支持,相反还想游离于管理制度之外。没有全体职员的参与和支持,管理人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自然缺乏动力,有些人为了不得罪朝夕相处的同事,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导致单位内部整体缺乏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
(五)单位对于普通员工工作成果的不重视
一些单位的特殊性质导致其人力资源政策着重引入国家顶尖的人才,例如事业单位中的科研单位、从事高精尖技术研究的企业等,但这些单位也有很多普通员工,单位对于他们不够重视,对其工作成果不加以鼓励,对其工作失误也不做指导教育,导致普通员工干好干坏没有区别,因此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对于工作往往敷衍了事。
(六)对于资金的控制不够严格
货币资金是绝大多数单位中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在财务方面出现的问题是整个单位所有工作中最多的,尤其是目前我国各大单位正在进行如火如茶的改革工作,资金的管理控制便有些混乱,甚至可能出现性质恶劣的问题:比如在资金审批、记账、印鉴保管工作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健全的责任明确制度和监管,常会产生挪用甚至私吞单位资金的现象,滋生出腐败,另外在某部门使用资金时,常常不提交申请、不保留案底、不注明资金去向,这些都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各个单位对于资金的控制亟待加强。
(七)存在岗位交叉、职责有大量交集现象,为管理工作增添负担
许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建立与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例如设置岗位时未曾经过慎重考虑,导致不同岗位存在交叉现象,其职责有大量交集,职权和责任不明确,出问题后相互推诿责任,不能明确追责,甚至因为负责某一工作的人数众多而出现法不责众、不予以惩罚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八)監督机制名存实亡
在初步建立起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后,单位往往就此止步,不会建立后续的执行和评估机制,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执行力,名存实亡,不能有效实施对于单位工作的监管,因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不能尽如人意。还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但执行力差,监理人员不能秉公处理问题,而是徇私舞弊,不能保证公平。
二、采用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柔性管理的方式
柔性管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升而被提出的新型管理方法,顾名思义,它指的就是摈弃以往强制性管理、秉持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人性化管理,它强调的是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依赖他们的积极配合来实施管理工作,而非以往的依靠权利和强制措施。柔性管理主张通过影响员工的心理活动来激发他们内在驱动性,使他们能够自觉、自主地完成工作。
(二)应用措施
1.端正态度,普及柔性管理理念
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从根上进行,想要加强柔性管理,从根本上纠正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乐于配合柔性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柔性管理的意识。单位应当通过培训、宣讲会等形式向全体职工普及这一新的管理理念,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职工承担起主人翁责任,另外应当加强领导的柔性管理意识,转变他们对职工位置的看法,让他们能够承认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视职工参政议政的权利,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2.落实柔性管理,采取实际措施
柔性管理不是一个口号,它需要付诸实际行动,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贯彻落实。管理者应当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柔性管理形式,召开职工代表会征求广大职工意见,将之汇总上报,并据此调整发展政策。在作出决定时,应严格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结果应向大家公开透明,以确保没有暗箱操作,它还应有效解决员工遇到的问题。当员工一些合法权益受到损失时,需及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偿和问候。
3.弹性化决策
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环境时刻处于变动之中,哪怕不是瞬息万变,却也时常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在很多时候,企业遭受损失的原因都是职员或者团队在执行命令时过于死板,完全按照所接到的命令行事,不具备调整变更的权限。实施柔性管理,应当将权力适当下方,允許接到任务的个人或者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应对市场的变化,但需要做好记录和上报工作,在事后详细将问题变化、处理措施、计划变更依据上交给管理层,以防止过于宽松的管理模式使得暗箱操作情况萌生。而事业单位采用弹性化决策,也能锻炼基层人员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丰富他们的经验。
(三)柔性管理的作用
1.推动社会发展
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群众在我国人口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不言而喻,他们是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保障他们的权益,调动职工群体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对于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单位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提升职员的积极性
随着管理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驱使,职工与单位命运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职工的参与管理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很多职工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且现有的管理制度并没有他们参与的空间,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采用柔性管理则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内部动力的驱使下自觉做好工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事业单位带来社会收益,而非迫于外部压力,这样有利于发掘员工潜力,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
3.保障员工权益
普通员工永远是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单位当中最重要的成员,越来越多的单位意识到职工主人翁地位不容撼动,也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层开始关注职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工作中关照广大职工,柔性管理是站在员工的角度,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切实为职工谋权益,解决他们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协调职工与单位的关系,激发职工参与工作的热情,明确他们的主人公地位,促进职工和单位的共同发展。
4.提升响应速度
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想要占得先机,就必须提升工作效率,而事业单位想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也必须提升响应速度。而以往管理模式中,许多工作,尤其是涉及经济管理的工作,都需要进行层层请示,对于新问题的响应速度十分缓慢。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决策者具有能够一眼看穿时局并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同样需要整个单位紧密联系,互相协作,打破部门分工的界限。柔性管理能够使职员和团队获得相应的处理问题的权利,不必在层层上报审核之后等待结果,因此能够大大增加单位的响应速度,提升工作效率,另外它能够使员工重新组合职能,人尽其才。
5.保证公开公正
柔性管理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机制,并要求企业将对员工职位的调动、工资的调整等进行公布,如此一来,能够体现企业认可员工付出的态度,使他们将自己的付出与企业命运紧密相连,大大提升工作积极性。此外,能够保证公平,杜绝依靠人情作弊等现象的发生,减少由于暗箱操作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减少贪污等现象的发生。
三、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人事档案记录着一位员工的经历、彰显其品德作风,对于单位而言有着凭证、依据的作用,更是招收新人员时的重要参考,在办理各种手续时都需要用到,因此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对人员的审查核实保留最直接最关键的凭证和依据,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可以促进单位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漏洞
1.缺少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人事资源管理人员
人事档案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且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管理机关依照法律对单位进行管理监督和审查的重要依据,是公民进行查询时提供法律凭证的重要工具,因此社会对人事档案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档案管理是一门学问,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专门的课程甚至专业,但目前很多单位里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不具备较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和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也不具备准确迅速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
2.档案处理和管理方式落后,失误多
人事档案丢失并不是少见的情况,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未能采用科学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不能细化档案的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并且未能作出正确精准的标注,加上人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失误,便造成了档案丢失等问题。有些档案可以重新办理,但有些档案丢失后无法重新置办,这就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不便。
3.对于档案的严谨性不够重视
人事档案具有法律效应,其对于一个员工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必须要求严谨准确,但目前有些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在盖章、签名之前未能仔细核实检查档案是否准确无误,有时一字之差便能差之千里,因此在收录档案时必须秉持零失误的态度,杜绝因马虎粗心而出现档案中有错误的问题。
4.文件传输效率低下
当发生人员调动时,就需要相应地转移档案,目前不同的单位之间在调用人事档案时,往往需要用传真等方式进行文件传输,需要一张一张将档案放入扫描仪进行扫描,效率低下、速率缓慢,而且在传输较大文件时容易出现缺页漏页的问题,影响单位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科学开发人事档案的措施
1.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想要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需要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人员调用档案的申请流程、能够调用档案的等级权限,在申请查看档案时,必须出示相关证明,填写申请表并签字或盖章,标明调档时间、原因、归还时间、申请人姓名和部门、职务;还应结合法律制定奖罚措施,明确规定档案出现问题后的负责人、惩罚措施,若是一段时间内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出现任何失误,则应当设置适当的奖励,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和较高的难度,因此单位应当安排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和较高专业素养的人员来承担这份工作,可招收管理学院或开设过档案管理课程的专业毕业的学生,并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
3.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纸质档案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我国前进的需要,各个单位都应当引进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加大对于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购进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专业设备,购进正版实用软件,组织档案室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学习,让他们熟悉设备的操作和应用软件进行信息处理和档案分类保存的流程,将档案进行更为细化的分类,妥善保存。
4.提高全体职工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性
部分单位目前已经应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人事档案的保存和处理,但有些工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操守,应用档案室电脑进行私人活动,或是随意借用档案室电脑,因操作不慎导致电脑染上病毒。单位应当加强对于全体人员的监管力度,明确档案阅读权限,规定档案室电脑不得私用,提高全体职工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性,让档案管理工作在全体人员的支持下平稳进行。
四、结束语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建设,不仅仅是管理层应当考虑的问题,它需要全体职员的积极参与,需要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不断完善,才能逐步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海波.探究创新战略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J].民营科技,2018(10):179.
[2]袁玲,翁鹏,周开扬.创新战略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分析[J].现代商业,2018(04):92-93.
[3]王盛斌.探究创新战略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J].中国集体经济,2017(35):94-95.
[4]刘国华.探究创新战略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J].山西农经,2017(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