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养殖系统的尾水处理方法

2020-09-10姜延颇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水产养殖

姜延颇

摘要:對水产养殖系统中尾水处理的现状背景进行了阐述,以此提出运用各类技术解决养殖水体污染问题的必要性;围绕机械过滤技术、物理调水技术、凝絮剂应用技术、藻类净水技术、微生物净水技术等技术手段,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角度提出了水产养殖系统尾水处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微滤机

中图分类号:[S949]     文献标识码:A

1  水产养殖系统中尾水处理的现状背景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当中,塘库水体中存在有大量的鱼虾粪便、病理分泌物、饵料分解物以及死亡有机体,这些有机物在分解、沉降的过程当中,会生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等化学物质,进而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水产养殖物的生存生长。

同时,若长期缺乏对水中污染物、残留物的有效清理,还会引发细菌滋生的问题,在降低水体养分养殖利用率的同时,埋下鱼虾疾病的大规模暴发隐患。因此,无论是从改善水体质量、促进水产养殖物生长的角度,还是从维持生产稳定、保养养殖户效益的角度,做好水产养殖系统的尾水处理都是极有必要的。

2  水产养殖系统中尾水处理的有效方法

2.1  尾水处理的物理技术

2.1.1  机械过滤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过滤设备的筛网结构与机械动力,实现水体中杂质、污染物的有效滤除,继而达到处理养殖尾水、改善鱼虾生存环境的效果。在实践中,由于塘库水体中含有较多微小的颗粒有机物,常规过滤设备的滤网很难发挥效力。所以,相关人员还需要使用孔径较小的微滤设备,对一次过滤后的水体进行再处理。通常来讲,在机械过滤技术的二次应用下,水中80%以上的杂质有机物可得到清理,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机械过滤技术对设备要求较高,故而会形成较大的成本投入需求。同时,机械过滤设备的作用范围存在较大限制,且操作流程相对繁杂,不适用于大规模、分散化的水产养殖工作[1]。

2.1.2  物理调水技术

当水体的有机物污染程度超出其自净能力时,相关人员可采取物理调水技术对水体质量进行有效干预。现阶段,常见的物理调水技术主要有加换水、机械增氧两种。其中,加换水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的优势,可通过增加水量或更换部分水体的方式,实现水中污染物的有效稀释与清理。机械增氧则是利用增氧机的功能优势,实现水体中氧气含量的额外增加,以此在应对有机物耗氧影响、满足鱼、虾等水产养殖物呼吸需求的同时,提高残留饵料、粪便分泌物的分解速度,改善水体的循环流动质量。在水产养殖系统污染严重时,应用物理调水技术可有效降低一定时间内污染物质的危害性,但并非治本之举,难以单独达到长效性、根源性的尾水处理目的[2]。

2.1.3  泡沫分离技术

泡沫在水中发生运动时,会把周边的杂质吸附聚集在表面。利用这一原理,养殖业开发应用了泡沫分离技术,通过在水体中、下部制造泡沫,实现泡沫上升过程中大量杂质有机物的吸附。其后,再将漂浮在水体表面的泡沫分离出来,即可达到良好的尾水处理效果。在实践当中,由于海水的鼓泡效率更高,所以泡沫分离技术更适用于海水养殖生产中的尾水处理。只有水产养殖系统的有机物浓度达到较高水平时,泡沫分离技术才可在淡水水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应用效果。

2.2  尾水处理的化学技术

在水产养殖系统的尾水处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向水体中施用适量的化学添加剂,也能达到降低杂质含量、改善水体质量的效果。现阶段,业内常用的化学添加剂主要有臭氧与凝絮剂两种。其中,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当其与水体中的杂志有机物接触后,会发生氧化分解反应,继而在清除污染的同时,生成大量的氧气,为水产养殖物提供出更加优质的呼吸条件。凝絮剂的主要成份为金属盐化合物,如铁盐、铝盐等。在水体中,凝絮剂会基于电离作用,与相反于凝絮剂电性的杂质有机物发生接近、聚合,最终形成吸附有大量污染杂质的絮状物,实现尾水的清洁处理。

应提起重视的是,若水中含有过多臭氧,鱼虾的正常繁育将会受到较大影像。同时,如果鱼、虾等水产养殖物吸入大量臭氧,其神经系统还会受到抑制,进而出现躁动或呆滞的异常行为,最终难以控制身体平衡,形成一定的死亡风险;若水中含有过多凝絮剂,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重金属中毒问题,致使鱼、虾出现不同程度的鳃叶溃烂、足肢腐烂、细胞坏死等症状,造成水产养殖物的大量死亡。基于此,相关人员在应用化学技术时,必须要坚持适度性、科学性的尾水处理原则,对化学添加剂的施用剂量作出严格控制。

2.3  尾水处理的生物技术

2.3.1  藻类净水技术

与陆上环境的绿色植被相似,藻类也会对水体环境的质量形成改善作用。同时,藻类在进行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时,会将水中大部分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对鱼虾的健康生长大有裨益。此外,一些特殊的水生藻类,还会表现出多元化的净水功能。例如,将蓝藻培养在黑虎虾这一水产养殖物的生存环境中,水体内氨氮、硝氮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可明显降低,从而实现尾水的有效净化,避免黑虎虾的生长过程受阻。基于此,相关人员在水产养殖工作当中,要全面分析不同藻类的生物特性,以及藻类与鱼、虾等水产养殖物组合培养的可行程度,进而实施出科学化、高效化的藻类净水技术措施。

2.3.2  微生物净水技术

经实验研究与行业经验表明,微生物在尾水处理中也“大有作为”。将有益于水产养殖的菌类微生物投放到水体当中,可实现氨氮、亚硝态氮等有害物质的快速分解,并使其转化为满足水产养殖物生长的多种营养成分,从而达到净化水质、促进鱼类生长的理想效果。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尾水处理实践时,还可基于实际情况,选用氨氮去除菌、COD去除菌、除油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菌种净水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无害化清洁处理[3]。

参考文献

[1] 郦森庆,王燕波,姚金荣.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方法探索[J].科学养鱼,2019(12):16-17.

[2] 章星异,朱环,李怀正,et al. 水产养殖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水处理技术(1):32-36.

[3] 沈建筑,李潇轩,李志辉,et al. 浅析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及达标排放措施[J]. 水产养殖, 2019(5):37-39.

猜你喜欢

水产养殖
面向水产养殖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初探
水产养殖水体UV254和COD值相关性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水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GIS的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系统
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带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水产养殖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欢迎订阅2016年《水产养殖》
微生物与酶对水产养殖池塘底质及有机碳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