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 + 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试验及其效益分析
2020-09-10余连渭王海华
余连渭 王海华
摘要:系统介绍了“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试验的稻田工程、水稻种植、泥鳅放养和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并探讨了该模式的优点、不足和发展前景。试验结束,收获水稻600 kg、泥鳅125 kg,折合667 m2产稻谷461.5 kg、泥鳅96.15 kg,兩项收益合计为5080元/667 m2,投入产出比为1∶3.55,种养效益显著。
关键词:泥鳅;水稻;效益分析;稻田综合种养
中图分类号:S964.3 文献标识码:B
稻鳅是稻鱼综合种养的一个主要模式,国内外已有深入的理论探讨,实践中也已取得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其种养产品水稻、泥鳅由于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质量安全品质更高,是深受当今市场消费者欢迎的绿色食品。本试验“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模式利用水田种稻系统和水池养鱼系统的不同功用,把二者的生态功能综合起来,达到即独立又综合,从而互惠互利,达到整个稻鱼综合种养系统的最大功用,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主要做法是通过在稻田中创新设置一个高2 m、直径8 m的圆形塑料池作为养鳅池,池底为锅底形,中央设排水设施,养鳅排出的肥水通过底排污的形式至稻田中供水稻生长利用,水经过稻田循环净化后通过水泵抽回水池中重新利用,实现稻鳅综合种养以及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辟了一种稻田养鱼的新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块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条件好的稻田,试验稻田面积847 m2,其中设置塑膜池面积50 m2,试验点位于江西省横峰县谷全种养合作社。
1.2 试验材料
水稻选用抗病抗虫性强、农艺性状好、生育期适中的优质粳稻品种苏香粳1号,泥鳅品种为台湾泥鳅。
1.3 试验方法
1.3.1 稻田工程
平整田块,将田埂加高加固,保持田埂高出稻田平面0.5 m 左右,埂宽0.5 m左右,确保不漏水、不渗水。在稻田一角,按直径8 m选定圆形区域,除去表层浮土,区域底做成锅底形,中央埋用110 mm的PVC管道作水池排污系统,然后上铺圆形塑膜水池,水池直径8 m,高2 m,外设圆形钢架支撑;塑膜池一角挖深放置轴流水泵,稻田中央用0.5 m塑料带设置水流隔离带,使养殖废水经过整个稻田种植区域净化后被水泵抽入养鱼水池中循环利用。“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模式如图1、实景如图2所示。
1.3.2 水稻种植
6月中旬稻田完成平整工作,种植单季晚稻,在6月底左右插秧完成。
1.3.3 鳅苗放养
6月底塑膜水池抽上水1.5 m深后浸泡,7月5日投放台湾泥鳅苗种17.5 kg,每kg1200尾左右。每日晚上排去底层污水,每日早上抽水1次,换水量在30%。每日上午、下午各投喂膨化料1次,投喂量以泥鳅摄食8成饱为宜。水池上方架设防鸟网,防鸟捕食。
1.3.4 田间管理
稻田保持水深在5~10 cm左右,注意防范鸟(白鹭)、黄鼠狼、蛇等蛙类天敌,下雨天注意做好防洪、防逃工作。7~8月间水池上挂诱虫灯诱虫给泥鳅吃,整个种养期间稻田未施肥、未打农药,也未曾发生过病虫害。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按数理统计方法,应用excel软件汇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稻田产稻谷600 kg,折合667 m2产461.5 kg稻谷,即667 m2产大米323 kg(按70%出米率计),按10元/kg(实际订购价)计算,每667 m2种稻收入3230元,减去田租栽种收等人工和种子等投入950元,亩纯收入2280元;收获泥鳅125 kg,折合667 m2产96.15 kg,以市场价20元/kg计,收入3840元,其中鳅苗、饲料及电费投入和设备折旧约合1350元,约合667 m2投入1040元,则养鳅667 m2纯收入2800元。如表1所示,水稻、泥鳅两项收益合计为5080元/667 m2,投入产出比为1∶3.55,种养效益显著。
3 讨论
3.1 “稻田+塑膜池”种养模式的优势
“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模式,实际上是把旧稻田养殖模式中的鱼凼转换为塑膜水池,并采用动力水泵保持塑膜养鱼池和稻田的水流动,相比于传统的稻鱼模式有如下优势。
(1)革除了旧稻田养鱼模式的深挖鱼凼工程,不破坏稻田耕作层,消除了稻田原承户转包的顾虑,更有利于稻田流转,发展规模化稻田养鱼。
(2)养鱼区和种植区作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相对独立,使稻田的水质净化功能和塑膜水池的集约化养殖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实现种养殖生态功能合理衔接,以达到生态系统更高效的物质产出。
(3)稻田配置动力水泵,促进稻田内水体流动,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稻田养殖废水的净化功能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塑膜水池养鱼因定时底排污,消除了底部氧债的威胁,因而其水池载鱼潜能可大大提高。
(4)稻田采用塑膜水池养殖,除养殖泥鳅外还可以增加水产养殖品种的选择,对放养品种的规格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下一步试验,可以考虑把投食性鱼类放入塑膜水池养殖,而把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鱼类如摄食碎屑、底栖昆虫类的泥鳅、罗非鱼黄鳝等适量套养在种植区天然增殖,增加经济收入。
3.2 “稻田+塑膜池”种养模式的不足与展望
“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模式把传统的稻田养鱼中的稻鱼混养模式划分为分区种养模式,并采用动力水泵保持塑膜养鱼池和稻田的水循环流动,通过强化种植与养殖区的不同生态功能,减少稻田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的功能抑制,并调节好不同功能区的相互衔接,以达到生态系统的高效产出。
(1)要达到稻田生态系统的高效产出,必须要有动力水泵保持稻田内水循环流动来达到污水快速净化和物质顺畅流动。稻田大多处于偏远之地,動力电的来源是个问题。随着光伏发电技术提高,发电成本降低,采用光电池是个可靠且合理的方向,今后需要试验确定光电池功率与水泵功率的合理配置,以实现“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模式的效益最大化。
(2)目前,池塘天然亩载鱼量大多在250~400 kg,载鱼量很大的影响因素是底层氧债、天气和水质属性,稻田中用塑膜水池养鱼,可以通过底排污,减少底层养债,加上因流水的水质净化作用可使塑膜池的载鱼量大大增加,相对于稻田10%的养鱼面积到底可以达到多少鱼产量有待于进一步实验探索。
(3)水稻种植区有很强的水质净化功能,一方面水稻的生长本身需要氮肥,另一方面稻田是高C/N比生态系统,养鱼废水(低C/N水,即富氮水)排水稻田后,可提高稻田C/N比在合理范围内(15~20),从而可以促进稻田生态系统中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反硝化作用加强,水质净化功能加强,但如何调节稻田的土质和合理C/N比以使反硝化作用最大化还须实验确定。
综上,“稻田+塑膜池”稻鳅合综合种养模式是把半工业化养鱼模式和稻田种植净化水质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种养模式,可以严格按照农业部“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10%”的要求发展高产高效的稻鱼养殖。但该模式涉及了多种技术和种养殖设施的整合,还有很多技术和设备衔接上的问题需要继续试验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肖林华,李有根,王梦杰,傅义龙,王海华.“泥鳅-空心菜”池塘共生养殖试验[J].江西水产科技,2019(05):14-15+18.
[2] 马本贺,王海华,左之良,喻小松.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19,46(05):264-267.
[3] 康升云,王海华,李燕华,吴斌,张斌华,陈翠云.莲藕田养殖泥鳅、黄鳝的绿色食品认证分析[J].水产科技情报,2019,46(04):215-218.
[4] 刘君楠,王自蕊,张正洲,王海华,徐先栋,周秋白.稻鳅综合种养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18(01):27-28+32.
[5] 习宏斌,龙洪圣,廖再生,龙秋生,王海华,吴斌.稻鳅共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试验[J].江西水产科技,2017(05):15-17.
[6] 廖怀生,文蓉,刘春根,李燕华.泥鳅稻田高产养殖技术及效益实例[J].江西水产科技,2017(02):26-27.
[7] 陈萌,李征远,刘月芬,刘诚.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7(04):43-44.
[8] 张从义,雷晓中,李金忠,朱勇夫,石义元,朱代宏,王英雄,陈良浩,别运业,官章全,周敏,郑培昌.两种稻田养鳅模式的经济效益比较[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2):5891-5894.
[9] 王雷,李敬伟,李文宽,蒋湘辉,唐士桥,陈卫新.稻田生态养殖台湾泥鳅试验[J].养殖与饲料,2016(0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