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扁桃体摘除术患儿术后全麻苏醒期的应用

2020-09-10伏春慧李芳丽陈晓霞

甘肃科技纵横 2020年7期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预见性护理

伏春慧 李芳丽 陈晓霞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后麻醉苏醒期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0例在全麻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苏醒期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躁动发生情况及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结果:预见性护理组患儿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躁动发生率及PACU停留时间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后麻醉苏醒期实施预见性护理方式能够降低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躁动发生率,缩短PACU停留时间,有利于患儿安全地度过麻醉苏醒期,促进患儿术后康复。

关键词:小儿扁桃体摘除;预见性护理;针对性护理;麻醉苏醒期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A

扁桃体增生是由小儿过敏性鼻炎、感冒或扁桃体炎等反复发作的疾病所引起,通常发生于3-10岁的儿童,严重时常常并发小儿腺样体增生肥大,可能引起小儿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是治疗扁桃体和腺样体增生肿大的主要方法。由于特殊的手术部位和儿童依从性差,该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由于麻醉药物及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棉球堵塞鼻腔、气管导管和口腔血液及分泌物的刺激作用,患儿在麻醉恢复期易发生躁动甚至气管导管拔除后出现呼吸道梗阻或喉痉挛等并发症。因此,在此期间,医务人员应加强监测和严密观察,以免发生并发症。本研究选取了我院在全麻下接受扁桃体摘除术的7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分析预防性、针对性护理模式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后麻醉苏醒期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9月在全麻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70例患儿为

研究对象,年龄3~12岁,按苏醒期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预见性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5人。入组患儿均无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与肝肾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及恶性高热患儿。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由同一术者在全麻下行扁桃体摘除术,术毕生命体征平稳者带气管导管转入麻醉恢复室(PACU),常规护理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PACU麻醉护士实施预见性、针对性护理。若患儿拔管后发生呼吸道梗阻、舌后坠等并发症,应立即呼叫上级医师并尽快解除病因,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呼吸支持。患儿离开PA-CU之前采用Steward苏醒评分标准,Steward评分4分以上者由麻醉护士送回病房。

1.2.1常规护理组

患儿送入PACU后,麻醉护士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

1.2.2预见性护理组

全麻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苏醒期躁动、呼吸道梗阻、恶心呕吐等。PACU护士在麻醉恢复期间根据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实施预见性、针对性护理,主要包括:(1)加强监护。(2)风险评估。向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了解患儿的病史资料、麻醉及术中情况,预测患儿在苏醒期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并做好合理的应对预案。(3)保持呼吸道通畅。小儿术后苏醒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呼吸道梗阻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研究表明,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常见原因是舌后坠、分泌物和异物阻塞气道。小儿因舌大颈短的解剖特点,易发生舌后坠,一旦发生,应立即托起下颌,辅以面罩加压给氧,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后麻醉苏醒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以免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呼吸道,从而引起误吸、窒息等严重后果。麻醉护士尽早评估患儿是否需要吸痰及清理口腔分泌物和血液,避免浅麻醉下刺激呼吸道发生恶心呕吐、喉痉挛等,在气管导管拔除前应较深麻醉下及时清理。(4)疼痛护理。患儿在苏醒阶段容易因疼痛不适、苏醒不完全及棉球堵塞鼻腔导致呼吸不畅等出现躁动、哭闹等情况,若不及时有效予以处理可引发坠床、留置针脱落等,且过度的躁动和哭闹会加重手术创面渗血及水肿程度。因此责任护士应加强对患儿的疼痛评估与管理。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儿基线资料;(2)观察两组患儿苏醒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程度:焦虑但配合护士指令为轻度躁动;不能配合护士指令,需给予保护性措施为中度躁动;需两名及以上医护人员制动为重度躁动;(4)比较两组患儿在PA-CU的停留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

比较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列。

2.2两组患儿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所列。

2.3两组患儿躁动程度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躁动5人,常规护理组躁动13人,预见性护理组躁动发生率14%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所列。

2.4两组患儿PACU停留时间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PACU停留时间(50.43±4.60)min,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53.29±4.84)min,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全麻术后麻醉苏醒期是麻醉过程中的一个高风险阶段,在此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约为14.9%。全麻下行扁桃体摘除是儿童常见手术,手术刺激可引起强烈的交感神经反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同时术后可能伤口渗血,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液时,易诱发患者恶心、呕吐和喉痉挛等,同时由于小儿独特的呼吸系统解剖特点和生理学特征加大了麻醉苏醒期的潜在风险。因此,在麻醉苏醒阶段必须对其进行严密监测,并且适当的护理措施是患者安全度过苏醒期的关键。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超前的护理模式,通过对高危因素的预测、分析与判断,护士采取针对性地护理措施,避免发生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在这项研究中,通过预测患儿在麻醉苏醒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用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模式预防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后麻醉苏醒期的不良事件。

本研究中,预见性护理组患儿使用了预测性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躁动发生率及PACU停留时间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对小儿扁桃體摘除术后麻醉苏醒期实施预见性、针对性护理方式能够降低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躁动发生率,缩短PACU停留时间,有利于患儿安全地度过麻醉苏醒期,促进患儿术后康复。

猜你喜欢

针对性护理预见性护理
输尿管撕脱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及效果研究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肿瘤化疗深静脉导管堵塞中的效果
肝硬化腹水合并重度水肿患者压疮的预见性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宫腔镜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昏迷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探析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43例车祸致脑部外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体会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