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2020-09-10孔德旺
孔德旺
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也就是赏识。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常州市丽华中学秉持“赏识”校训,将办学理念凝练为“悦纳世界,激活自我”,以“办有温度的赏识教育,育有品位的社会公民”为办学使命,积极探索赏识教育,努力拓宽办学思路,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在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中不断探索。
拓展德育模式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当前教育事业提出了冀望,也对新时代增强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我校承担着丽华、朝阳、富强三个老小区及周边新建小区常州籍和来常州务工人员子女的初中学段的教育重任。经过多年发展,我校在校园环境、学校文化、课程开发、教师发展、项目推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立足“学校办学品位提升、教师团队整体进步、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发展愿景,制定了第5轮自主发展规划,并着眼长远,确立了“一二三”行动策略。
“一”指一条主线,即将“构建全员自主管理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能”的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指双轮驱动,即以“课程立校,项目兴校”为抓手,一方面打造具有丽中特质的学校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努力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成长创设更多更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与开发、学生评价等方面创建新项目,通过项目引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指学校、社会、家庭共建德育三位一体,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德育品牌项目的规划、特色德育内容的设计、常规德育活动的管理等,拓展德育共建的合作主体。
构建“赏识”课堂
据查阅文献,“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赏”。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学生表示教师的经常性表扬和赞赏将会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九成学生认为,教师偶尔的赞赏能起到暂时的作用,经常性的赏识和表扬,才会对他们起到长期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八成的学生表示在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赏识后,心情是愉快的,并且更加乐观和自信。课堂是教学变革的主阵地,也是师生成长的基地。为此,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鼓励、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倾力构建“赏识”课堂。
我校不断开发具有学校特点的“赏识”课堂,与社会团体、专业机构、职业学校、邻近社区、社会组织等联合开发的具有高度融合、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及与非遗项目领衔人合作开发的艺术风筝、留青竹刻、地方剪纸等特色课程等,都得到了学生热爱。学校利用校园空地开设“希望的田野”农耕体验课程,与专业法律团体合作开发了“模拟法庭”,融合学科特色的主题研学课程等特色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课程呈现世界、课程融合生活、课程成就自我”的理念,这些课程已经逐渐成为丽华中学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校在“2025模式”(20分钟精讲+25分钟精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一案三学”模式(课前导学、课中主学、课后再学),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分享、善于合作、乐于展示,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方式、个性特长和多元智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識和习惯,最终实现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赏识的举止浸润每一个心灵,用赏识的力量成就每一个生命。
丰富校园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指人力求知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会优先的给予关注。在赏识教育中,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在赏识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对于兴趣爱好于学习有悖的学生,通过讲道理使学生回到学习上来。这也是与心理学中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谋而合。赏识教育的教学特点,对于中学的学生来说,是恰当而又适合的。
在“赏识”理念的引领下,我校注重深化课程内涵,坚持深度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开展基于课本创新的“语文主题研学”活动、以数学文化节为载体的“省数学课程基地”活动、以“跨文化意识”为主题的英语主题活动、以学科融合为前提的政史地主题活动等。同时,学校开展“榜样的力量”优秀作业、笔记展、“我是小达人”知识竞赛、“缤纷色彩汇”主题小报展,将教材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打造体验深层感知的多元平台和健康成长的舞台。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会继续探索赏识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丽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