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出版业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20-09-10靳淑敏

传播力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必要性

靳淑敏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我国出版工作者一直坚持,并被实践验证了能够引领我国出版事业健康、积极发展的指导思想。新时代,出版业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基本内涵以及践行的必要性,并积极探寻践行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基本内涵;必要性;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8-0016-02

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出版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灵魂和基石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作为出版行业从业者,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基本内涵,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惟有探索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路径,才能担负起新使命,做好书、做大做强出版业,兴文化兴国运,强文化强民族,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繁荣强盛,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传播、报刊出版等活动的本质、规律、现象的总体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内容十分丰富,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党性原则: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从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出发,我国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出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服务党和国家的大局”这一基本要求,这也是改革和发展出版业所必须坚持的方向。

(二)效益原则:社会效益第一,两个效益相统一

社会效益第一,两个效益相统一是我党发展出版事业的重要方针,这也是贯彻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内在要求。在出版工作中,我们要把正确宣传党的主张与客观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进行结合和统一,使出版工作链接起党和老百姓,使优秀作品成为桥梁和纽带,宣传党的政策,满足人民需要。

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必要性

(一)地位日益彰显,出版业进入机遇期

进入新时代,出版业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在党和国家层面的机遇有四个方面:第一,共和国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第二,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从有书读到读好书进行转变,这也是发展的契机,出版业需要转变,需要深化改革;第三,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迫切需要文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第四,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迫切需要文化发展,成为文化大国,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实现对于出版行业来说也是新的挑战,只有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深化改革,才能与共和国发展同频共振,才能抓住机遇,这也是新时代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必要性。

(二)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是要务,出版业面临挑战

一方面,身处融媒发展时代,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出版社必须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将正确的导向作为灵魂,将意识形态安全作为要务,把宣传党的理论、路線、方针和政策作为中心工作和工作重心,这样才能确保出版事业一直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出版工作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强烈影响着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必须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坚决杜绝一切不良倾向和现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三)繁荣文化需要精品力作,出版业担负新的任务

党的“十九大”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的战略任务。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出版业要靠打造精品力作来增强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路径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原则,以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正面宣传为主

坚持正确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根本要求,是出版工作者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

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求出版业打好主动仗,积极主动遴选以新时代主旋律为主的出版选题。也就是说,在确定出版选题和出版内容时,我们要坚决避免在出版物中出现西方宪政、自由观、价值观,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不歪曲国史、党史;不借口述历史、反思历史对历史加以个人臆断;不宣传错误倾向的言论和观点;不宣扬错误的宗教观;不出版内容惊悚的图书,尤其避免在少儿图书中出现暴力倾向的问题。其次,要求我们打好防卫仗,依照出版规定做好选题备案工作,确保选题和内容导向的正确性。最后,要求我们打好守护仗,严格按照《出版管理条例》及稿件特点安排好三审三校工作,不漏掉任何一处导向不正确的内容和表述。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实现社会效益优先,“两个效益”相统一

所谓“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改革和发展出版业的主要着力点,是提高出版物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出版从业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贯彻这一原则,首先我们要厘清正确舆论导向与“三贴近”间的关系。正确导向与“三贴近”是相统一的,所以在出版工作中一定要反对和避免将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同时,我们还需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要求我们出版工作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切不可盲目助长群众中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其次,要求出版业打造出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企业文化。出版者“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不断增强“四力”。所谓“四力”,是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3]

(三)坚持质量优先的工作原则,把好关,出好书

出版业的每一位从业者都要出以公心,站好岗,把好关,将出好书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了确保出版物导向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我们所持的立场既是党的立场,也是人民的立场,这样在新时代我们才有可能出版更多优秀的图书满足人民群众读好书的需求,用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发展。为此,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编辑的政治素养。策划选题充分论证和调研选题、作者,严把选题关。责编书稿时把存在价值观问题、宣传错误倾向和观点的内容杜绝在出版大门之外。第二,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严把内容和文字的质量关,杜绝不合格的出版物出现在图书市场。第三,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编辑技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政治觉悟,认清出版面临的挑战,梳理清楚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做好出版工作。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解决、解释当下中国出版问题的“定盘星”和“压舱石”,深入研究和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对于今天的中国出版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华勇,吕立志.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当代实践[J].中国出版,2019(1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李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的理论渊源与时代意义[J].中国记者,2019,543(3).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必要性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