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视觉媒介看漫画新闻中的伦理意蕴

2020-09-10谭思怡

传播力研究 2020年8期

谭思怡

摘 要:当西方的摄影术传入中国,摄影图片开始在文字报刊上广泛刊登。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新闻图片报道来解读《真相画报》所处时间与空间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态度。从媒介形态来说,它是国内首先由石印过渡到铜锌版摄影的画报,在我国图像新闻史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那个政局动荡的时代,研究新闻真实观可以观照现实,探讨新闻真实观在新闻实践中具体时期的表现,可以进一步梳理“二次办报”时期新闻漫画这一题材的新闻真实性,来反映当时期的新闻伦理。

关键词:《真相画报》;新闻真实;纪实摄影;媒介形态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8-0004-0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真相画报》出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当西方的摄影术传入中国半个世纪的时候,利用摄影技术与近代报刊结合的特点,摄影图片开始在文字报刊上广泛刊登。1912年《真相画报》创刊了,它是由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奇峰创办的画报。《真相画报序》中将“监督共和政治,调查民生状态”作为其办报宗旨[1]。

清末民初随着大批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意识觉醒,大批文人或报人意识到报刊对于民众政治宣传的必要性,于是报刊数量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190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的十年间,全国将近有1 100多种报刊发行,这个时期一般被称为“二次办报高潮”[2]。报人将新闻纸作为革命的一种工具,图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同期孙中山等人也意识到报纸对革命舆论的推动作用,再次确立了革命派的办报目的。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之后,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高氏兄弟长期追随孙中山在广东地区开展革命活动,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袁世凯在革命过程中发生兵变,孙中山离职前往上海,将上海视为新一次革命的中心[3],由于上海的报业环境更具有优势,相对自由的环境和重要的舆论地位更能够影响更多的民众,画报发刊词就曾写道“我国革命之动机,发生于珠江流域,而成熟于长江流域[4]。” 基于时事斗争的需要,《真相画报》出于“政治监督”的目的在这一特殊时期在上海创刊。

(二)研究的价值

清末民初新闻真实观发展及其重要性。本文将视角放置于新闻真实角度来分析,通过具体的图片新闻报道来研究《真相画报》所处时间与空间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态度。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管理可以说刚刚起步,由文人论政促使大量知识分子多了一重新闻人的身份[5]。从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随着新闻组织的日益壮大,中国新闻业也开始了专业化的进程,随着实践的步伐加重,新闻真实观也有了新的发展,从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开始,他对新闻真实问题就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报刊应该有“史家精神”,他强调了以历史记叙来对新闻真实性进行规范新闻记叙,他将报刊视为富国强民的工具,所以他的新闻真实思想也是建立在这种工具意识之上。

随着外办报刊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也随之吸纳了西方和民间新闻思想的成分,一方面制定相关报律以维持统治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随着新闻事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民间也逐步确立了新闻真实观,这一时期的新闻行业伴随着技术的加持,电报和照片开始广泛应用,使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大大提高,新闻照片应用后,图片与文字交相辉映,由文字到新闻图片这种关系的转化即是新闻真实性的提升。

从松本君平《新闻学》著作中首先吸取了一些经验,再到后来徐宝璜出版的《新闻学》,民国报人经验的积累促使他们进行理论的上升[6]。新闻学的建立,也给了众人考察新闻真实问题一个思考空间,提供了学术前瞻性的思考,也让新闻真实观开启了学术化时代。在那个政局动荡的时代,研究新闻真实观可以观照现实,引发后人探讨新闻真实观以及在新闻实践中表现了怎样的新闻真实观的问题思考。回归到本文想探讨的问题上,研究新闻真实观可以更好地梳理“二次办报”时期新闻漫画这一题材的新闻真实性,来反映当时期的新闻伦理。

《真相画报》在图像新闻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真相画报》是集文字、摄影与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画刊。从媒介形态来说,它是国内首先由石印过渡到铜锌版摄影的画报;从传播内容来说,它的主题伴随着画报的艺术性,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配合着当时的社会斗争,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出版时间只有短短一年的《真相画报》,在我国图像新闻史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它不仅需要我们从出版历史处挖掘,也更需要对它们进行全面新闻学梳理和分析,它是石印图画向纪实摄影的转折点,这也是将《真相画报》作为本文的个案研究原因。近年来,以近代画报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多以图像的直观效果进行分析,将研究关注点聚焦于晚清民初的市井生活、风土人情、人文文化等方面,那么本文则是在研究新闻漫画背景与意义基础上分析当时社会下的新闻真实观思想与实践,从中进一步体现漫画新闻中新闻伦理的构建意蕴。

二、摄影、绘画和文字于一体的真实建构

(一)态度:“有闻必录观”向“客观主义真实观”的转变

19世纪初,随着石板印刷和印刷机技术的发展,带给全球一场印刷革命,中国晚清图像画报在绘画手法、内容与主题方面受到西方新闻画的影响。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创刊词曾写道“画报盛行泰西,盖取各馆新闻事迹之颖异者。” [7]其后刊登的巳集《画报更正》:“一切新闻皆采自中西报刊。”[8]为了突出画报的“颖异”特征,也会有一些神话鬼怪的故事来源,其中来自中国的报纸会指出具体来源,但也存在有消息来源未知的图画配文,甚至有的是根据道听途说而来。

由上述可以看出,在《真相画报》出现之前,“有闻必录”或者说“道听途说”一直是晚清画报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闻必录观”通俗的解释就是只要将自己听说的传闻信息如实记录下来即可,至于报道的内容是否真实有效,报刊无需过问。如果说“有闻必录”真实观是画家报人对新闻真实的觉醒,那么“客观主义真实观”则体现了报人对新闻真实的信仰。中华民国成立后,办报人逐渐形成了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更加注意细节,用事实说话。《真相画报》按图像内容可以分為两类:一类是时事新闻类,其中包括“时事写真画”,第二类是艺术性作品,主要给人审美上的愉悦。从“时事写真画”发刊数量可以看出,《真相画报》关注时事社会,从内容就排除了虚假不现实的神怪传说,转向于时事新闻类的社会事件。用纪实摄影代替绘画,图片表现新闻更加具有说服力。这种媒介形态和主题上的变革,使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观念在民初新闻画报人中逐渐加深,并且从“有闻必录”的新闻真实观向“客观主义真实观”转变。

(二)题材:政治性新闻漫画的叙事

上文已经提到,《真相画报》有七大类型,其中包括时事写真画、滑稽画、时事画。它们突出表现的主题是政治和军事,时事写真画和时事画就如同它的名称一样,反映当时社会的热点和重大事件,滑稽画的主要内容与政治密不可分。从画报报道内容上看,第七期内容是“孙中山先生来京受群众欢迎景象”,第九期内容是“孙中山社会主义大演讲”,第十三期是“巴尔干半岛之战争”“广东虎门炮台之形势”等,第十五期是“宋教仁先生被刺地点”,第十六期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就任记”,第十七期“谋杀宋教仁之关系者”。从以上报道内容看,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重大热点事件,突出了新闻的政治性,体现了“监督共和政治”的办刊宗旨,将报道内容集中体现在国内外社会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新闻。

除了重大的國家政治事件和军事新闻,《真相画报》也会刊登一些社会关注的其他事件。对唐绍仪和吴维翘婚礼过程的报道新闻,主角唐绍仪是报道的重点对象,那他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他和当时社会脱不开关系,有很大的政治因素才是选择报道的重要内容。

唐绍仪是晚清民初时期举足轻重的一个政坛人物,幼时曾经赴美留学,曾担任晚清税务大臣、外务部侍郎等重要权位大臣。其婚礼结束后两天就是他女儿举办婚礼。可以看出虽然婚礼报道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新闻,但报道的主角依旧和政治是脱不开联系的。这种政治性漫画的兴起,从图像媒介形态来说,完成了石印画报向纪实摄影的跨越,形式上的创新使内容更具有新闻真实性,以前文字在新闻叙事中占据重要地位,演变成图画与文字共同交织的叙事形式,图片新闻主导性叙事地位逐渐确立,开始具备了现代新闻客观性报道观念,也是开始了对新闻真实性的独立思考。

(三)技术:纪实摄影的现场真实感

《真相画报》除了报道内容开始对新闻真实有了客观性思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从媒介形态来说,从石印到摄影,从绘画漫画到纪实摄影的影像技术和媒介形态的变革,从麦克卢汉说过的话:“媒介即讯息。”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重要的不是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那么《真相画报》作为国内首份摄影画报,创造了另一种新闻报道的体裁,开创了现场纪实摄影,其中第七期有一组照片拍摄的孙中山来京时大受欢迎的场面,这样一组从事件本身抓拍的过程图片,避免了摆拍的不真实感。《真相画报》中的纪实摄影专题可以被理解为当时社会热点事件的专业制作人,从它的现场性、构造和视觉呈现给公众一个现实问题。

一种由组织者建立的亲自的叙述,这种叙述超越了散漫图像的构建,是一种产生于特定主题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使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和现场性更加深入,让读者根据摄影图片更加直观地体会新闻事件。在“孙总统来京大受欢迎场面”这幅图可以看到,当时的他正和谁参加活动,身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照相机拍摄的画面将那些曾经真实发生的史实呈现在胶片上,那是提醒我们那是一个真实的时代,它比其他新闻报道方式更准确生动,更富有现场真实感。

三、新闻真实原则下的伦理价值

(一)实现伦理认同的重要路径

身处于晚清民初的报业时代,新闻报道内容的新闻真实性渐渐地被报人接受并遵守,新闻真实性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真实性本身也是伦理讨论的范畴。一些追求商业利益的报刊为了博取公众的眼球,随着摄影术从西方传过来,也会对拍摄对象进行摆拍,违反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所以,通过新闻照片来操纵背后的伦理很显然也不是一个新问题。从《真相画报》中的几期图片中看出,例如“孙中山来京晋谒明孝陵”报道内容可以激发民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认同感,在当时选择新闻摄影来作为报道新闻的一种基本方式,能使新闻工作者充分利用新闻图像的真实性和情感潜力形成一种伦理认同。

(二)对时事的公正批判和生者关怀

《真相画报》把报道内容主题转向了社会现实。由图像表达主题的寓意是深刻的,图像能被快速解读,图像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认知相互交织。这种情感和认知处理的结合意味着图片有可能影响当局政治态度,唤起社会民众同理心。这种对社会大事的评论与批评,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把事实和意见分开,避免文字的主观性,通过拍摄现场新闻图片,避免通过文字来掩盖事件的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可靠。从以前的只对事实镜像式的还原到要抓住事实的本质,在这种新闻真实性原则下,图片新闻不只是传达信息,更传达出一定的价值取向。例如《真相画报》中第七期“南极探险队之遭难”“浙江温处二府大水灾”等报道内容可以看出一方面在报道时事新闻同时,也在关注天灾人祸的事情。无需文字煽情,也不需要主观叙述,只通过拍摄现场新闻照片,遵守新闻真实性,既体现了办报人的人道主义关怀,也是新闻伦理意蕴的体现。

(三)激发民族自觉与自信

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媒介形态的不断演化,从传统媒体、网站、两微一端等各种渠道可以浏览信息,它能够迅速报道一件社会关注的新闻报道,但背后的新闻真实性却需要大打折扣了,照片可以修图,文字可以美化,而在那个时代,作为摄影图片呈现的媒介形式对民众有了比较高的可信度,也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真相画报》中第十三期“广东陆军演习战术”,第九期“孙中山社会主义大演讲”等报道内容,能对当时军事进行准确的报道,通过孙先生的演讲也能团结国人的凝聚力,增强伦理认同,同时也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觉意识。这种自觉的建立是构建在新闻真实性原则基础上的,民众产生的自觉意识可以转化为革命需要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郑建丽.晚清画报的图像新闻学研究(1884—1912)——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18.

[2]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插图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4.

[3]赵建国.报刊地理:广州租界与近代报刊(1827—1912)[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1):58-70+127.

[4]史怡婷.《真相》的历史,历史的真相——浅谈《真相画报》在沪创刊停刊始末[J].都会遗踪,2011(2):30-41.

[5]易蓉.公共性视野下的晚清知识分子报刊活动审视[J].当代传播,2011(2):21-23.

[6]王蔚.新闻真实观探究.一种历史与实践的视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168.

[7]董卫民.晚清民初画报出版与新闻摄影书写——从《点石斋画报》到《良友》画报[J].中国报业,2018(17):102-103.

[8]梁君健.视觉媒介与中国近代图像新闻中的时空观念——基于对《点石斋画报》中日甲午战争图片报道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3):75-9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