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占鳌头状元书
2020-09-10三月雪
三月雪
他们是科举场上的冠军,也是书法场上的王者;他们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文采令人敬仰;他们的书法作品精彩纷呈,饱含家国情怀,书品和人品为后人称道与尊崇。
每个人都有一个状元梦,但在古代这个梦不好圆。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高中状元,除了自身具有过硬的学识修养,还要写得一手好字。书法与状元有啥关系?字好不好有多重要?看看这几位古代状元的书法作品和人生经历就知道了。
书贵瘦硬方通神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778—865年)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一名状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兄长都在朝为官。柳公权自幼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十二岁即能作赋,尤其酷愛书法,少年时已小有名气。一次,柳公权向小伙伴炫耀自己的字,被一位卖豆腐的老者看到,说他的字没有筋骨,软塌塌的如同豆腐。年少气盛的柳公权不服,老者说:“城里有个人,用脚都比你写得好。”第二天,柳公权一早就进城,果然看见一位无臂老人在槐树下用脚写字,周围围满了人。老人以足御笔,运笔如飞,神采飞扬,赢得阵阵喝彩声。柳公权心下佩服,欲拜老人为师。老人自言身份卑微,不能为人师,在柳公权的恳求下,为他写下一首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茅塞顿开,自此醉心于书法,苦练十年,日夜不辍,书法取得长足进步。
唐元和三年(808年),三十岁的柳公权进京赶考,高中状元。满怀报国热情的柳公权本来期望一展抱负,但此后十余年,其仕途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召柳公权入朝任右拾遗。从此,柳公权先后侍奉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皇帝达二十年,虽然官微但书法备受青睐。唐文宗怕柳公权嫌官位太低,让他兼任谏议大夫,并加制诰,还委任他负责诏书的起草和书写,可见对其之厚爱。这二十年,柳公权得以有充足的时间专注于书法研究,书风日渐成熟。他提出了“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理论,正是其书法性格的真实写照。
有了皇帝的加持,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柳公权很快便名满天下,成为与颜真卿齐名的楷书大家,世称“颜筋柳骨”。“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的字脱胎于颜体,但是结体方正,笔画瘦硬,骨力劲健,与颜体的笔画醇厚、肥满开张大不相同,字如其人,彰显出刚直挺健的艺术风骨,深受朝野上下喜爱。人们都以能得到他的字为荣,王公大臣之家,如果不能请其为先人撰写碑文,即被视为不孝。此外,海外诸邦使者也常慕名登门拜访,他们在觐见皇帝之后,还需专门到柳府求字,以金银珠宝换了字才能回去交差。
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以米寿八十八岁终,一代状元就此落幕。柳公权称得上是书法家里的“状元”,也是状元里最有名的书法家。后世对柳书评价极高,如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评:“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可见其对柳公权书法的深刻理解与推崇。柳公权的传世碑刻《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被后世奉为临习楷书的范本,至今依然被书法家尊为经典。
一片丹心照汗青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年仅二十岁的文天祥以万言策论在殿试中力拔头筹,赢得宋理宗的赞许,被点为新科状元。宋理宗当庭赞之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文天祥因此改字宋瑞,但是他的祥瑞之气未能挽救南宋衰亡的命运,他本人也在风雨飘摇中经历了亡国之痛。他带领宋军辗转多年奋力抗元,最终失败被俘,作绝命诗从容赴死。文天祥的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为后世所称颂,尊其为“状元中的状元”,其诗文《过零丁洋》和《正气歌》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其崇高的气节在书法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文天祥书宗晋唐,明代王鏊在《震泽集》中说:“公(文天祥)之精忠大节,焯焯天地间,而字画精妙,虽纸墨之微,亦皆不苟。”清代吴升在《大观录》中称:“信国公精忠大节,……然世之宝公翰墨者,比于唐之颜平原。盖两公书不必同,其忠节同也。”把其与颜真卿相提并论,无论人品,还是书品,文天祥足可当之。他能在历经连年战乱、书法艺术低迷的环境中保持自省和正气,十分难能可贵。
据记载,文天祥以小篆闻于当时。《书史会要》中有这样的叙述:“(其)善小篆。尝见丹书一砚后云:‘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粼粼。中之藏兮渊渊,外之泽兮日宣。呜呼!磨尔心之坚兮,寿吾文之传兮。庐陵文天祥书。共四十四字,笔画贞劲,似其人也。”可惜其小篆今已无传,所作书札文稿,多以行草为主,书于咸淳九年(1273年)的草书《谢昌元座右自警辞》是其书法代表作。此卷行笔以中锋为主,间施侧锋取势,行笔气韵流动,字字相互呼应,其风格出于阁帖,又近于王献之、怀素。清人安岐在《墨缘汇观》中评此卷:“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明人张丑评其书为:“信国书体清疏挺竦,其传世六歌等帖,今人起敬起爱。”可见,文天祥的书法因其人品崇高而提升了格调,从而备受后人珍视。
现存的文天祥书迹除《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外,还有《木鸡集序》《小青青诗卷》《端阳帖》《虎头山诗》等。其中,《木鸡集序》与《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同出一年,线条瘦硬,收放自如,体势通达,章法取王羲之、怀素之风,二者堪称“姊妹篇”。《虎头山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于元大都所作草书名篇,他将满怀悲愤转作泰然自若的道骨儒风,笔致纤细,萦丝牵连,清疏俊朗,在浓浓的书卷气中呈现精致脱俗、正气凛然的精神风貌。这一份雍容闲雅的笔意,正是其爱国情怀融于笔端的具象表达,他高尚的人格在墨香中升华,“一片丹心照汗青”,将生死置之度外,留下的是生命的超然。
第一人中最后人
2020年7月9日,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清代考院科举文物精品展上,展出了清代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考卷,引发人们关注。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刘春霖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河间府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后来曾在济南、保定两地府衙当差。刘春霖天资聪颖,几岁时就能出口成诗且写得一手好字,十几岁时就能赶集写对联卖。他学习非常刻苦,经常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油灯下读书。在县试考取秀才之后,刘春霖被送到保定莲池书院就读,师事著名学者吴汝纶,攻读十余载,颇得吴赏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春霖第一次参加会试落榜,但是他一手规整的精致小楷获得了考官的一致赞赏,甚至赢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并为慈禧太后抄写《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唐三藏经圣教序》等经文。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朝廷开恩科加试,刘春霖再次参考,交出了一张漂亮的试卷,一舉夺魁,成为状元。其在殿试上所作《状元策》,即为此次展览所展出的状元试卷。此卷以小楷写就,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行文秀丽,文字整洁,没有丝毫迟滞犹豫,如同印刷一般。刘春霖的《状元策》既是报国安邦的时政策论,又是难得的书法精品,除了官方印本,在民间也有多种刻本流传。
刘春霖的小楷功力十分深厚。晚清政治家、书法家翁同龢在看到刘春霖的楷书后,惊叹不已,预言他不久便可名震天下。事实正如翁同龢所预言,刘春霖不仅高中状元,他的书法也获得了世人的推崇。他的楷书走出了馆阁体的束缚,清秀端劲,自成一家面貌,后人赞其“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当时书法界甚至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可见人们对其书法的认可。刘春霖曾出版《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唐三藏经圣教序》《灵飞经》《兰亭序》等多种小楷字帖,深受书法爱好者欢迎。
在中状元后不久,刘春霖被派往日本留学深造,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出任直隶高等学堂监督,并创办直隶书局,在莲池书院讲学,又先后在资政院、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直隶省咨议局等部门任职。辛亥革命后,刘春霖曾一度出仕于袁世凯政府,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但他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极为厌恶,于1928年愤然辞官,彻底脱离政界,过起每日诗书相伴的隐居生活。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政权曾多次邀请刘春霖出仕担任要职,都被他严词拒绝。日伪政权运用多种手段对刘春霖施加压力,甚至抄家收走了其所珍藏的全部字画,他都不曾屈服。为了生存,刘春霖晚年不得不以写字卖文筹资度日。他在六十岁时曾作《六十自述诗》一首:
第一人中最后人,只今四海剩孤身。
平生竞曲沂公志,忠直难稽宋代臣。
望气黄明通上德,出神暗夕证前因。
不崇高位崇高行,阃内观型藻鉴真。
这首诗正是这位末代状元人生的真实写照。刘春霖一生背负状元的名号,践行了一个乱世文人的家国情怀,始终葆有不屈的民族精神,坚守崇高的人生准则,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无愧于“第一人中最后人”。
如今,科举时代早已远离,但状元精神犹存,他们的书品和人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相较于普通的书法家,状元的书法作品背后有更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内涵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