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躬身亲吻脚下这片土地
2020-09-10高宁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地被高科技、快节奏的生活所包围,原生态的乡土社会变得模糊而陌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以自己对乡土的考察与感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被人们遗忘的精彩世界!当我们躬身亲吻脚下这片土地,我们会发现乡土社会的无穷魅力,寻找乡土社会的本质,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迷失的自己。阅读这本书,去体验一次探寻乡土、探寻乡土下的中国的别样文化之旅。
关键词:乡土;社会;中国]
看到“乡土中国”这几个字,望文生义便想到这样一幅画面: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手把锄头,汗如雨下。远处炊烟袅袅,村舍房屋,错落有致。我眼中的乡土社会,即有“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的惬意,又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然而费孝通先生却透过这些表象,向我们展示了更深层次的乡土中国。以我之见,本书大体上分为这几部分,一是对乡土本色的概述,一是对乡土人“愚”“私”的偏见的反驳,再有是对乡土社会是个安稳社会的论述。
开篇讲乡土本色,费老说:“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了。”是啊,一抔泥土,便是乡土人最纯正的底色。自古至今王侯将相的香火时断时续,土地神的香火却绵延不绝。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倡导“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羁旅之人最珍贵的乡愁莫过于家乡,亲人和土地了。游子翩翩行舟,“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不离身的便是来自故乡的一抔泥土。它牵动着天涯之人的思乡情结,虽无言,却有形,虽质朴,却珍重。
世人的眼光中,乡下人愚昧无知,迂腐笨拙。费老却指出乡下人并非愚,并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晓之以理。文字方面,费老从其起源到局限进行了详尽描述,“用文字来传情达意,往往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文字是简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而语言,费老指出“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发生。”不仅是语言,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话”都有使人与人之间情意公式化的嫌隙。再说如果这“愚”是指知识不及人,准确而言为“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前者难以自圆其说,后者则无可非议。因为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在他们面对面的社群里无外乎邻里亲眷。所以说他们愚只是一些人的歧视罢了。
《乡土中国》这本书中,最为惊艳的便是“差序格局”了。篇首仍以探究一个问题起始:在乡土工作者看来,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乡土社会里不乏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更有“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美谈。费老指出,对国人私追根溯源,得从中国的社会格局谈起。西洋的社会像田里捆柴,每根柴都属于固定的把、扎、捆,分工明确,层次井然。但我们的格局与之大相径庭。费老谈到“中国的社会格局就像把石头丢到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人都是波纹中心。”以己为中心,又称“自我主义”。孔子所言“君子求诸于己,小人求诸于人”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便是差序层次。差序格局下,可以外向推,也可内向推。向外指“舍小家,报大家”诸如此类的无私行为,向内指为自己牺牲家,为家牺牲族等。当他牺牲大团体维护小团体时,他也是小团体的公。所以费老说:“在这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这便是差序格局的过人之处。
看着费老从理论上一层层驳倒乡下人愚和私的偏见,我已深知: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乡土人的知识盲区和道德素养,这属于歧视。若说乡下人愚、私,那我们现代社会的“佼佼者”又何尝懂得节气更替下的农忙,领略得了一声声吆喝下乡人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希望呢?柴静曾说:“真实自有雷霆万钧之力”,要想真正理解乡土社会,便要亲身涉入其中,看出事实,还原真相。恐怕那时,笑谈愚和私的对象便是自己了吧。
说完乡土人,接下来便是乡土社会了。因为乡土社会是个安稳的社会,所以要男女有别,不动感情;要礼治,来维持秩序;要无讼,贴近乡土实际;要无为政治,符合乡土本色……先谈家族,一直以来,感觉什么是家,就是港湾,灯塔之类。先前的一部电影《何以为家》,主人公在形同虚设的家中,苦苦挣扎。最后的一句“生而不养,何以为家”催人泪下。此后我更加坚定家是一种守护,一份美好。在人类学的定义上家庭是指由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费老又指出“抚育孩子的目的在于结束抚育”,不禁使我脑洞大开。费老说:“家必须是延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在乡土社会里,家族代替了家庭。若追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得不提到“男女有别”了。因为乡土人往往倾向于安稳,而所谓的感情相当于激动,动了情,也可夸张来说动了火。所以费老说到:“男女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而家族更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如此便顺理成章了。
我们常听说人治和法治,法治很容易理解,就是依法而治。而乡土社会下人治并非由人来治,人治即礼治,确切来说,依传统而治。费老说:“乡土社会下,人们处在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我们国家倡导依法治国,主要是社会公平正义。但并非礼治下社会失了公正。只是在合法范围内,乡土人更喜爱传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乡土社会的礼,或多或少有些墨守成规。但是乡土人遇到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更替;需要春种秋收的知识,而不是审时度势,放眼世界的眼光。这时你会发现,祖辈留下的经验何其珍贵。所以说乡土社会便是礼治社会。
当我躬身亲吻脚下这片土地,我看到了中国的乡土,乡土下的中国,我感受到了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世界魅力,这本书,让人体验到了更深层次的乡土社会,更有韵味的民族情,中国味!
作者简介
高宁,湖南师范大学在读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