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讨与实践
2020-09-10王俊刘晓雪
王俊 刘晓雪
摘 要:为切实贯彻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方针,我们积极探索《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方案,通过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完善考核方式等途径,在课程思政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以期能够真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生物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高等教育;立德树人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Biochemistry
Jun W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of Yangtzeu 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ru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e actively explore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gram of" biochemistry ",and make some explorations in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constantly improving teachers' own quality,excavating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and perfecting the assessment method,so as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reating people by virt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biology-rela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Biochemis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Higher education;Moralitybuilding and talentcultivation
“課程思政”是我国高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而对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1】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这是对高校教师讲传授知识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从单纯的知识传播提升为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如今,全国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课程思政”的理念已经深入高校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
《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阐释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科学,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生物化学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是生物类学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现代生命科学教育发展历程表明,在生物类本科各个专业中,越来越强调“以生物化学为基础性起点、以分子生物学为中心、以生物技术应用为目标终点”的本科课程体系。《生物化学》在生物学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围绕《生物化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总结了前期经验,以期为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生物化学教师对“课程思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技能的教授,很少关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个人素质、学习态度方面的启发和引导。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任务,是辅导员的任务,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大。这些错误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推进,导致“教学”与“育人”脱离,背离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初心。
尽管有部分教师深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对思政教育认知不够,理解不够透彻,或由于自身思政理论不足,讲授水平有限,无法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中,于是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思政讲述无从下手、专业课程中生硬穿插讲述思政内容、思政内容牵强附会、思政教育浮于形式等现实问题。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对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及业务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一个生动的“课程思政”需要讲师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能将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水平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切实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这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保证,是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前哨阵地的重要需要,是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自身坚定的信仰才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本保障。只有确保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才能够在专业知识的传承中起到引领示范重要作用,身正方能为范。
(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传统概念的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体现在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上,而今“课程思政”要求我们既要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领域娴熟贯通,又要求我们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好“课程思政”这个大功课,才能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
(三)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3】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极大的影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师德与自身学术理念息息相关,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以德教学、以德律己、以德育人。
三、挖掘“课程思政”内涵,推动专业和思政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不是簡单的“专业课”+“思政课”,也绝不是专业课程“思政化”,而是对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新要求。具体到《生物化学》课程,我们既不能在课程中简单加入思想政治元素生硬说教,也不能弱化基础知识一味强调思想政治元素,而是要在对该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后,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和再造,然后生动的呈现在课程之中的,以期达到《生物化学》与《思想政治》有机统一,进而达成育人和育才的融合。
针对以上问题,我学院《生物化学》教研组积极组建课程改革研讨小组,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集体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组探讨思政案例与教学内容融合的具体方式等途径,集体梳理《生物化学》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物化学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做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生物化学》课题组所有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和思政育人能力。
(一)展现我国科研实力,激发家国情怀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国“原子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将说过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热爱祖国是每一位莘莘学子应该具有的基本家国情怀。近年来,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科技迅猛发展,我国的生物化学科研能力已为世界所瞩目。在“DNA的结构”章节中,向同学们讲述:我国作为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成功测定了人类基因组合的1%。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的詹姆斯·沃森认为:中国的基因组研究机构“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同类机构媲美和竞争”,中国已经成为“DNA科学的重要角色”。华中科技大学朱斌教授在一种海洋细菌的噬菌体中发现了不需要引物的DNA聚合酶;清华大学和西湖大学的施一公教授及其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先后在原子分辨率上揭示了葡萄糖转运蛋白、钾离子通道蛋白和酵母剪接体等一系列蛋白质和复合体的三维结构。通过以上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崇高的榜样,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理想。
(二)鼓励学生解答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大到人们谈之色变的“生化危机”小到我们每天需要摄取的维生素的吸收利用都是可以用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解释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学会用基础理论知识解释复杂的生化现象,做到学以致用,用知识服务社会。
在“脂类代谢”章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造奶油、反式脂肪酸对身体的伤害,分析目前人们视“胆固醇”为洪水猛兽的正确性等话题。在“糖类代谢”章节,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很多从不吃糖的人却得了糖尿病?饥饿减肥的风险在哪里?倡导大口吃肉不是淀粉类食物的减肥方法有什么弊端?在“维生素”的功能部分,引导学生探讨低价的维生素C和动辄百元的天然提取的维生素C对人体吸收是否有区别?
通过以上开放式问题的引导,一方面可以牢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将相关知识整理成浅显易懂的图文,做成宣传页,在“世界健康日”等节点参与到社区或社团组织的健康宣讲活动中。同时指导学生将相关内容做成微信公众号推文,投稿给公益微信公众号,帮助广大群众获得正确的健康知识。帮助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做科普推广,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三)回顾前辈艰辛历程,培养不屈的科研精神
在科学研究领域,成功的道路漫长且艰难,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在“蛋白质分类”章节中,引导同学们查阅我国科学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结晶有活性的牛胰岛素的历史资料,带领同学们回顾1958年,在国民经济基础和科研条件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敢于大胆设想,提出合成一个结构复杂、具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质——胰岛素。当时我国没有任何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经验,除了制造味精之外,甚至没有制造过任何形式的氨基酸,构成胰岛素所需的17种氨基酸,都需要进口,更不用说比氨基酸更加复杂的多肽合成,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近年,举国闻名的屠呦呦亦是低头古籍查资料,抬头在简陋的实验室中奋战,让中国古代智慧成功焕发出时代的光芒,经过不切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科学家们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克服了当时的世界难题。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我们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为学生埋下勇于探索的种子,让坚忍不拔科学精神得以传递和继承。
四、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构建思政改革评价体系
(一)学生问卷调查和测试考核
设计“课程思政”理念下《生物化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意见。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主动收集该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并撰写小论文,检测学生的学习程度。
(二)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评议
设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师自我评价”表格,通过对授课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氛围等内容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可有效促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进步。
建立系、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通过《生物化学》教学组和教学督导组听课、填写同行评议表等方式帮助授课教授看到问题,并提出改正意见和建议,促进《生物化学》教学组“课程思政”水平提升。
五、结论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我们在不断提升教师自身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自身修养的同时,深化《生物化学》教案改革,集中核心力量集体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及钻研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全力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深度对接,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3期.
[2]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3期.
[3]《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
[4]刘升长,翁美芝,舒青龙,等. 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以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33 - 134.
作者简介:王俊(1981—),男,湖北宜昌人,博士,副教授,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工作
★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农学院2019年院级教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NXY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