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09-10牛婉羽
牛婉羽
摘 要 当前,主题课程已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课程模式。然而,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对主题课程的认识和运用仍不到位。据此,研究对主题课程的内涵及特点进行学理性分析,并指出主题课程在设计、内容、方式和评价四个维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离幼儿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最后提出课程设计要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生活经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和重视过程性评价等建议。
关键词 幼儿园 主题课程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79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heme curriculum has become the main curriculum model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However, the study founds that kindergarten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me curriculum is still not in plac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me cours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kindergarten theme curriculum is divorced from children's experience and real life in the four aspect of design, content, form and evaluation.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should focus on children,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life experience, enrich curriculum teaching forms and pay attention to process evaluation.
Keywords kindergarten; thematic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sign
目前,主題课程已经被我国幼儿园所普遍认可和使用。然而在实际调查中,研究发现当前幼儿园教师对于主题课程认识和运用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解甚至误解,使得主题课程的作用无法真正体现出来。
1 主题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1.1 主题课程的内涵
主题课程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主题课程是指“以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主要线索,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借助于环境及多方资源,师生共同建构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共同探求建构新知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1]在考察所有对主题课程的界定表达中,对主题课程的理解都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主题课程是固定时间内一系列相互关联、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不同教学单元的集合;第二,主题课程是以幼儿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文化要求的交织为基点进行设计的;第三,主题课程并非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任务,而是师幼双方针对同一主题或问题的对话和交往。第四,主题课程是一种结构开放的教学活动,允许师幼双方灵活增减调整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主题课程强调的是课程的弹性空间而非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在尊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关注幼儿兴趣及现实生活关系,并要求这一过程是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
1.2 主题课程的特点
主题课程不是对传统课程的颠覆,而是在观照课程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面向幼儿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课程模式创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第一,主题课程下的知识观。主题课程认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于知识的表述,反对把知识看做是关于客观世界永恒不变的存在,而是个体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进行自我建构和经验调适的产物。[2]主题课程框架内幼儿的学习也是如此。幼儿在师幼及团体互动中,基于自身经验展开对生活世界的探索活动,其学习的结果即知识具有一定的存异性。
第二,主题课程下的学习观。主题课程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帮助幼儿建立与所处社会及文化的关系,这意味着学习的发生要基于幼儿真实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学习不仅是幼儿与知识间发生联系,更意味幼儿对所属社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就要求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幼儿在其中共同探索经验,完成对自然、社会及自身与其关系的认识。
第三,主题课程下的师幼观。主题课程下的师幼观要求重视幼儿的独立主体性地位,主题课程所认可的师幼观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师幼双方的交往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关系,师幼交往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幼儿发展的规定,而是承认幼儿有其自身独特的禀赋和兴趣,进而要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性格得以自由伸展。
2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主题课程的概念看似简单,但实际所包含的特点却极为丰富,需要被深刻的理解和反思。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对主题课程本身包含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出现偏差。
(1)主题课程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主题课程的核心在于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孩子的真实生活、经验表达与感情兴趣,这意味着主题课程必须能发出幼儿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完全被教师所操控。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研究发现部分主题课程的设计文本存在着幼儿角色缺位及主题定位不明的情况。部分教师在主题课程设计及绘制主题网络图时往往“想当然”地进行,以成人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而未关注到幼儿的经验、兴趣和能力,使得主题课程虽有主题,但并没有对幼儿产生预期积极影响。
(2)主题内容的选择与幼儿发展水平不符。主题课程设计是对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方向引导,主题内容则是对主题设计的进一步落实和细化,主题内容本身承载着主题课程的目标,同时又影响目标的实现。在主题内容的选择方面,研究发现部分教师虽然在设计时能够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经验,但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却又忽视了幼儿自身的需要,未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导致主题内容水平本身过低或过高,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3)活动形式的“伪多样化”。主题课程的活动形式是主题内容展开的具体方法,是支持课程展开的手段。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在主题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虽采用了不同活动形式如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亲子活动等,但是各个活动间并未取得实质关联,缺乏配合,而是呈现出一种“伪多样化”,即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但彼此间缺乏过渡和配合,整体上是一种关联松散甚至无关联的方法的拼凑和堆积,甚至各活动间反映的主题都不一致,使课程变得零碎。
(4)重视结果目标,评价方式重视结果性评价。主题课程评价是对整个主题教学活动效果进行的科学分析与系统反思,其核心是幼儿的整体发展,既包括学习结果,也包括学习过程的品质。然而,研究发现,部分老师及家长在评价孩子时依然出现了只重视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过分关注幼儿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未看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学习品质,使得评价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即成年人作为唯一评价者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进行最终鉴定,幼儿对此却无能为力。
3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建议
为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主题课程的作用,研究提出四方面建议。
(1)主题课程的设计应以幼儿为中心。主题课程的整体设计必须以幼儿为中心,体现其主体地位。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主题的选取,诚如陈鹤琴所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3]对于幼儿感兴趣且能对其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内容都可以成为主题的备选项,但不论如何选择,教师都应先思考四个问题:幼儿产生好奇的问题或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幼儿对于这个感兴趣的问题或事物拥有哪些已有经验?如何能保证幼儿兴趣和注意力对问题或事物的持续关注?可以选择哪些材料和方法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该问题或事物?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有效帮助教师确定课程主题并搭建课程。
(2)主题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幼儿发展水平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主题课程内容的建构必须考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基于幼儿现有经验进行内容学习。超越或落后幼儿现有经验太多的学习内容是无效甚至会阻碍幼儿对于学习的兴趣,主题内容的选择应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此外,主题内容本身具有开放性,允许主题内容在教师预设和幼儿兴趣间留有余地,避免主题课程沦为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传授或成为零散的知识点教学。这意味着教师要与幼儿在互动过程中及时对幼儿需求进行反馈,对课程实施的各环节保持关注。
(3)丰富和整合主题课程活动形式。主题课程的活动形式应随不同的教学单元而有所侧重,但有两点必须被反复提醒。第一,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紧紧围绕主题进行设计和表达。第二,各形式或方法之间应当建立其有机的联系,允许自由的转换和合作,注重环节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主题课程的作用机制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长时间的探索与学习,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并形成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网络,从而以点见面的完成幼儿脑中知识图谱的构建。
(4)主题课程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并非主题课程所特有的评价方式,但它确实非常适合幼儿园主题课程的评价。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根本在于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陶冶,是让幼儿在特定的人为微型社会场域中自由的生长和发展。所以对幼兒的评价理应关注幼儿发展的过程,过程中包含并展示了一切教育目标的要素,既包括智力目标的达成,更含有幼儿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展现出的与人交往的意识、社会参与的意愿、生活实践的能力以及尝试探索的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项目基金: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JG073Q);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Q028);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重点课题(XQZD-1815)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 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2.
[3] 陈鹤琴著.陈秀云,柯小卫选编.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