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心理学方法的维度构建

2020-09-10叶小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意在帮助别人的行为。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亲社会行为,为了更好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具有社会型价值观的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借鉴心理学的具体原则和方法,提出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亲社会行为;心理学方法

[基金项目]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心理学方法的维度构建”(KY2018Y25)

[作者简介] 叶小玲(1989—),女,广东佛山人,法学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跨文化教育方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52-02    [收稿日期] 2020-03-13

当前,我国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小单元,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高校内存在着部分大学生缺乏亲社会行为的情况,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心理学方法维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开展亲社会行为研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理论指导实践,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理论研究也要指导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前,部分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識强烈,道德素质较低,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利用课堂内外两个情景,用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潜移默化地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开展亲社会行为研究,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型价值观的大学生

亲社会行为不仅具有利他性和互惠性,而且还具有高社会称许性。当大学生做出亲社会行为时,会获得其他群体较高的评价,积极的强化提升了心境,大学生更愿意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型价值观。

(三)开展亲社会行为研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网络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出现疏离和障碍。许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如:2004年马某某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林某某投毒案等,都表明了当前大学生间的人际关系需要加以改善。亲社会行为具有社会互动性,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亲社会行为,促进大学生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从而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道德意识滞后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的调查显示:近二十年来,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上升至17%[2]。大学生犯罪背后显示了目前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滞后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无视他人是社会公德意识的缺乏;大学生沉迷网络、热衷网恋是网络道德意识的滞后;大学生考试作弊、学术失信是诚信意识的失范;大学生杀人犯罪是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家庭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造成严重的障碍。当前,随着社会开放和思想接纳的程度越来越高,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加,父母关系的不和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惩罚、控制等都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让孩子更愿意做出助人、分享、合作等的亲社会行为。

(三)心理问题突出

有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中,有24.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有59.28%的大学生需要给予积极的关注[3]。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一是学习方面,由于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的改变造成学习的适应性不足;二是情感方面,由于中国人对“性”话题的态度相对保守导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困惑;三是择业方面,由于择业困难产生焦虑的情绪。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但如果没有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疏导,必然会导致各种反社会行为的出现。

三、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心理学方法的维度构建

(一)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维度构建

1.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偏见预防和矫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拉斯的价值澄清理论,需经过三个阶段:一是选择,教师在课堂上还原反社会行为案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解决方案体现的不同价值观念,要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进行讨论分析。二是珍视,教师要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选择,对于偏离主流价值观的选择进行价值澄清引导。三是行动,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正确的价值观付诸行动,并长期坚持成为固定的行为模式。

2.亲社会行为态度的培养方法。结合霍夫兰德提出的“态度改变理论”说服模型,提出亲社会行为态度的培养方法[4]。一是树立权威——说服教育模型,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树立教师的权威,选取专业性适当的教材树立学术权威。二是建立对话——意见沟通模型,教师需要在课堂、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大学生的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三是构建个性比较——态度提升模型,教育者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开展态度教育。四是搭建参与——情景影响模型,教育者通过构建课堂内外的不同情景,让大学生参与不同的协作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能力。

(二)激励亲社会行为的动力维度构建

1.运用积极强化激励亲社会行为。在遵循适度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下,从校园管理体制层面出发建立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激励机制,同时要以替代性强化激励大学生的社会凝聚力,运用榜样示范的作用,大力倡导助人行为精神。通过运用积极的社会规范,建立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德育体系,结合非正式群体规范,如群体氛围、群体风尚、群体文化以及群体舆论等,引导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2.培养大学生的移情能力。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情感反应[5]。一般而言,积极的移情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的方法,在课堂上开展情景模拟,学生担任角色扮演,让他们置身于相关的情境中领悟不同角色的感受,从而引导其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意识。用移情的方式教育大学生,使学生融入情景体验中,思政课堂更加生活化和生动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使利他行为内化。

(三)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文化维度构建

1.亲社会行为的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校园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促进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同时,要加强网络环境的构建,教育者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网络道德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之中,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网站,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以文化网站为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6]。

2.借鉴EAP方案实现文化建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借用管理学上的EAP方案,构建情绪管理的三级预防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管理自我,及时释放压力:一级预防模式是培养一批能了解学生心理的学生干部,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二级预防模式是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定时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调适心理问题;三级预防模式是完善心理咨询制度,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设校园心理咨询热线,及时帮助寻求心理辅导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深刻认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J].理论参考,2005(3):4.

[2]张小虎,康树华.法制教育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3]张学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探讨[J].文史博览(理论),2012(6):62-66.

[4][美]路易斯·拉思斯(LouisE.Raths).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5-27.

[5][美]马丁·L·霍夫曼.移情与道德发展[M].杨韶刚,万明译,杨韶刚校.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3:34.

[6]叶小玲.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介入[D].广州:暨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