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2020-09-10杨艳萍程飞雁
杨艳萍,程飞雁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1 引言
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们将节能环保这一理念贯穿于供应链始终,提出绿色供应链的概念[1]。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并完善节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以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如欧盟为使电子电气产品的原材料及工艺流程不损害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已于2006年正式实施《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2]。我国于2009年开始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激励生产商和消费者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构建[3]。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要目标是高质量发展,河南省作为全国客流物流信息流中心,省内的企业数量多且供应链延伸范围广,因此推广绿色供应链势在必行。由于省内各市间的发展现状具有差异,在发展绿色供应链时需要对不同区域进行战略定位,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影响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进行聚类分析,评价各省辖市发展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以期为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 文献综述
供应链是指围绕着一个核心企业,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体链状结构。绿色供应链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外对其定义比较统一,是指从产品的研发阶段开始,到生产、销售乃至回收阶段,始终注重减少产品及其工艺、设备等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产品的绿色设计、环保材料采购、绿色加工、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乃至绿色回收[3]。
目前学者多将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因素方面,一些学者是从供应链流程入手来研究,其中国外学者对供应链各流程的研究比较广泛,而国内学者较多关注绿色物流这一环节[4]。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Tasmia,等[5]认为顾客需求和政府监管会影响企业的绿色供应链实践行为,而张璇,等[6]从供应链本身出发,认为企业所在供应链上的生产系统因素的影响强于消费者偏好。崔秀梅,等[7]和朱庆华,等[8]综合内外部角度,认为供应链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影响因素有政府制度、市场偏好及企业自身。
竞争力是指处于角逐或比较中的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我国有不少学者对发展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行业和产业的发展竞争力方面,柴士改[9]、王强,等[10]评价了我国金融部门、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竞争力。在区域发展竞争力方面,赵雪阳,等[11]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北京市“一村一品”的发展竞争力评价体系,并针对区县间的发展差异提出了相应对策;姬顺玉,等[12]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十四个地州市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徐丽媛,等[13]对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发展竞争力进行了阶段定位。根据以上研究对于发展竞争力的定义,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竞争力是指某一地区在绿色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地区占领市场、提供绿色产品以及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地区环境保护的能力。
3 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聚类分析指标体系
绿色供应链的稳定运行离不开政府部门、企业主体、消费者以及社会系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8]。崔秀梅,等[7]认为绿色供应链实施的驱动因素包括制度压力、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及企业内部管理,而张璇,等[6]对此看法不同,认为消费者偏好的影响较弱,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供应商、分销商等生产系统因素才是影响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外有研究表明对供应链实施绿色管理的最大障碍是顾客需求不足,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获得财务效益,同时政府监管的缺失也是绿色供应链的普遍障碍[5]。本文综合以上因素,认为影响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因素包括制度、消费者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因素。制度是决定一个地区绿色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为我国首个绿色供应链试点城市的东莞,最初是一个环境管理落后的工业城市,由于市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激励,该市在家具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已取得巨大成效。河南省政府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务院有关绿色供应链创新的号召,出台供应链流程绿色化改造与激励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对供应链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同时政府向消费者宣传绿色食品,从而扩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财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决定了对绿色供应链的支持力度,而“三废”排放量及空气质量也代表了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因此,本文采用河南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绿化覆盖面积、废水中有害物质占比、有害气体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以及空气质量指数这6个指标衡量政府对绿色供应链发展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即制度因素。
从消费者偏好的角度看,随着绿色消费时代的到来,外向型经济城市的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环保标准和水平才能赶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当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同时具有消费意愿和购买能力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竞争者的压力下,企业会对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和生产制造。而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能力,因此本文采用GDP、GDP增长率、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人口总量5个指标衡量绿色产品的购买潜力。
对于供应链的实施主体—企业自身来说,创新能力强的供应链企业在改进绿色生产技术时难度较小,绿色供应链实施的阻力小,因此本文采用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和实现创新企业占比2个指标衡量各省辖市企业综合创新能力。
综上,将影响河南省城市绿色供应链竞争力的因素分为制度支持、消费动力及企业能力这三类。基于这三类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GDP、GDP增长率、居民消费水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总量、绿化覆盖面积、废水中有害物质占比、有害气体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实现创新企业占比、空气质量指数13个聚类指标,见表1。
表1 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3.2 数据收集
采用河南省18个地市作为样本,从《201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2019年1-9月份河南省辖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获取样本的数据,并整理出相关指标数据。其中,废水中有害物质占比=(废水中COD排放总量+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100%;有害气体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创新调查企业数×100%;实现创新企业占比=实现创新企业数/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100%;空气质量指标取2019年各省辖市1-9月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整理得到的河南省18个城市的13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见表2。
4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聚类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聚类结果
在13个聚类指标中,除废水中有害物质占比、有害气体排放量和空气质量指数外,其余指标都为正向指标,即数据值越大,城市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越强。因此,在对废水中有害物质占比、有害气体排放量和空气质量指数这三项指标数据取负值后,对1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借助软件SPSS 24.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完成数据运算。所得聚类分析结果见表3和图1。
4.2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聚类结果分析
4.2.1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的层次类型。根据得到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把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城市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分为五个层次,层次划分结果见表4。
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最强的是郑州市。郑州市政府积极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推动供应链的研究与建设。郑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属省内最高,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对于绿色产品的消费意愿强,因此郑州市绿色供应链发展具有充足的市场动力。且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企业创新能力强,有利于在供应链企业中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同时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执行绿色标准。
开封等13个城市的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为二类,其中一些城市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实践中已取得巨大成就。在供应链的配送环节,安阳市设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区,已成为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在绿色物流环节,安阳钢铁集团依托先进技术对燃油重型卡车进行纯电动改造以用于厂区内的运输;安阳市汤阴县一家农业生态园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探索出清洁农业生产的模式与推广机制。焦作市温县的绿康农业生态园也实现了光伏发电,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濮阳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供应链的生产环节,政府补助改造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同时组织第三方机构专家对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造指导,目前全市已有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新乡市政府也积极推动绿色生产,建立了严格的奖罚制度以防治供应链生产环节的污染。为了推动绿色消费,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启动了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鼓励企业扩大绿色食品的有效供给,同时培养了群众的绿色消费习惯。
表3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图1 聚类分析的树形图
表4 河南省城市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的聚类层次
洛阳市的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为三类。洛阳市科技实力雄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但作为其支柱性产业的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等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绿色供应链的发展造成阻碍。
南阳市、信阳市、周口市的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为四类。从2011至2016年南阳市和郑州市的GDP能耗降低率对比来看,虽然南阳市在降低单位GDP能耗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但与郑州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14]。秦爽[15]通过对南阳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进行监测发现,虽然监测数据都符合环境质量标准,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趋势明显,而重金属污染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因此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刻不容缓。信阳市不仅拥有上天梯这一亚洲第一大非金属矿,还拥有其他大量矿产资源,采矿业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实施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周口市近年来通过推广绿色建筑等方式积极整治建筑业扬尘污染问题。可见,这三个市在发展绿色供应链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亟待解决。
4.2.2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的空间差异。从整体来看,河南省城市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竞争力呈现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特点;从局部来看,豫南城市绿色供应链发展前景较弱。具体见表5。
表5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的空间差异
由表5可知,河南省城市间绿色供应链的整体发展前景呈现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特点,郑州市的绿色供应链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的供应链绿色化。较省内其他城市来说,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受政府供应链创新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创新企业数量多且高科技人才多,创新实力强,最有利于推进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加上国内其他省企业的业务初涉河南时,会优先选择在郑州寻找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进一步加速了郑州市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豫中的部分城市及豫北、豫西、豫东的城市,与郑州市距离近,供应链联系密切,因此容易受郑州市的带动作用,从而加入并推进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在豫南城市中,南阳市和信阳市相对于省内其他城市来说距离郑州市较远,供应链联系较弱;且南阳市和信阳市管辖面积较大,供应链环节上的各企业在各自市内范围联系相对密切,受其他市的影响较少。
5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思路
5.1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的“一点”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河南省城市绿色供应链发展应采取“以点带面”方式,“一点”即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郑州市受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根据财政学的基本原理,财政支出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手段弥补市场失灵。绿色供应链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经济激励和技术激励。其中经济激励包括政策优惠和采购支持,例如原材料供应商是供应链的源头,而目前河南省供应商的创新能力较低,由于环保技术前期投资成本高,基于投资风险的考虑,绿色创新技术的未来收益难以吸引供应商目前的资金投入。为了鼓励供应商提供高质量的节能环保原料及使用绿色环保技术,政府可利用财政资金购买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政府采购的供应商需要研制出满足政府需求的绿色产品或绿色技术,以及适当减少此类供应商的标书费及招标代理服务费用,并为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以推动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在技术激励方面,由于河南省目前供应链绿色化程度低,供应链上的企业缺乏先进环保技术及相关人才,政府可以充当郑州市的高校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派遣优秀的相关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企业绿色生产技术创新。
5.2 河南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的“面”
以郑州市为中心,北至安阳、南至驻马店、东至商丘、西至三门峡可组成一个约200km半径的面,从郑州市出发至该“面”内城市的车程小于3h。根据激励理论,供应商参与绿色供应链实践的行为主要受三方面影响:合作需求、交易动机以及盈利目标。开封、平顶山、安阳等聚类分析结果为二类的城市普遍距离郑州市车程近,与郑州市的企业间供应链合作需求多。社会系统因素会影响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6],体现在企业具体的绿色生产经营活动中,例如企业的下游合作商要求供应商提供绿色产品或使用绿色生产技术,企业竞争对手的行为也在影响着企业的绿色供应链实践。当前企业间竞争实质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的企业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因此,各方社会因素促使着该“面”上城市的供应链企业绿色化。
在豫南城市中,南阳和信阳的聚类分析结果为四类。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行为受到品牌、价格、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绿色产品目前所使用的可回收、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就比普通材料的成本高出20%-30%,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偏好受到消费价格的影响难以转化为购买行为[16],基于此,消费绿色产品的能力不足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于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影响较小。 因此,在这类绿色产品消费动力低、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的城市发展绿色供应链时,可选择1~2个上下游产业完整、示范性强的地方龙头企业开展全供应链一体化清洁生产、绿色营销[17]。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绿色供应链目标,以此提高全行业的环保科技水平。以汽车行业为例,要求供应商采用环保工艺设备;清洁生产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执行,采用可再生材料充当隔音棉等非关键部位,场内材料使用电动车运输;推行绿色物流;建立绿色回收网点收集报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蓄电池,以此促进形成资源消耗少、环境保护好的汽车行业供应链。
6 结语
综上,本文仅重点考察了制度因素、消费者偏好及企业能力的影响,某一地区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区产业结构等难以进行量化的影响因素暂未考虑。其次,除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和消费者心理也可作为衡量消费者偏好因素的指标,这一问题拟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本研究只是绿色供应链发展竞争力的初步研究,为将来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例如各因素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性,绿色供应链发展过程中政府、消费者以及企业的动态交互过程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