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物流文献综述

2020-09-10朱群芳王毅菲王丛丛

物流技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物运输物流

朱群芳,王毅菲,王丛丛

(1.北京物资学院 经济学院,北京 101149;2.北京物资学院 物流学院,北京 101149)

1 引言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宝藏,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我国文物数量多、类型全、价值高,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我国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达76万余处;全国收藏保管有文物的国有单位总数达到1.53万家;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稳居世界第二。

2017年2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明确提出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部署,强调大力拓展文物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博物馆间的文物外展、巡展、科研等活动日益增多,带动了文物物流需求的急剧增长。而文物的珍贵性、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使文物在流通中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完善的文物物流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文物的包装和运输工作,是文物在文化交流中安全运输、免遭破坏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文物物流”、“文物保护”和“文物包装与运输”等词对文献进行检索,从文物的概念与特点、文物各环节保护和相关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整理和评述文物发展的现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促进本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 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文物物流的发展与相关的论文研究是紧密联系的,对文物物流相关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好的衡量物流研究的发展情况。以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收录的物流研究文献为样本,分别从静态数据和动态增长两个层面比较分析文物物流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增长趋势,旨在从已有文献中梳理当前研究现状,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通过关键词搜索,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得到与文物物流研究相关的文献研究概况。根据文献研究高频方向和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明确文物物流研究热点和研究盲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由表1可以看出,文物物流相关科学研究较少,研究体系还未建立。文物物流的概念、体系建设等方面文献数量较少,相关的研究较为缺乏。文献的研究集中在文物包装、藏品包装和文物运输等部分,该部分文献在检索到的研究总量中占比这74.2%。具体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各搜索词检索到的文献所占百分比

将搜集到与文物物流相关的文献按照年份进行统计,发现近十年来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呈上升趋势,表明文物物流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具体如图2所示。

表1 文物物流研究文献一览表

图2 文物物流相关研究的数量

3 文物物流概念及有关研究

3.1 文物物流概念及特点

文物的种类繁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具有珍贵性、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物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应在其外展或科研过程中,利用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保障文物的完整和安全。中国物流术语标准中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1]。

汪俊枝,汪培梓等[2]首次提出文物物流的概念与特点。文物物流是为文物藏品或文物遗存从供应地(发掘地或博物馆)向接收地(科研机构、博物馆或展览馆)的文物流通过程,包括文物的包装、运输、修复、布展、撤展、安保、保险等服务项目。指出文物物流具有专业性、综合性、集成化等特性。文物物流的专业性表现在文物保护应该根据文物独特性进行单独设计,不能一概而论。文物物流的综合性表现在物流活动应从展览项目和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来考虑,要对公司资质、场地安全、文物运输方式及路线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文物物流的集成化则表现在因为文物保护的专业性、复杂性,需要对文物物流进程进行统筹安排。

3.2 文物物流相关标准与规范

2009年我国出台《文物运输包装规范(GB/T 23862-2009)》,提出文物运输包装(shipping packaging of cultural relies)的定义是使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并利用相关的技术(并不局限于包装技术),使文物在运输过程中遵循安全性、真实性、选择性、科学性和环保性等原则[3]。世界范围内文物物流的概念多以艺术品物流(Art logistics/Artwork logistics)定义,艺术品展览方面的首部主要著作《博物馆藏品保护与展览:包装、运输、存储及环境考量》以及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编印的《博物馆手册》、欧洲制定的《文化财产保护运输包装原则》(EN 15946:2011)、《文化遗产保护运输方式》(EN 16648:2015)都为我国文物物流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文物物流相关规范及操作手册一览表见表2[4]。

表2 文物物流相关规范及操作手册一览表

表2中的国内外的规范与标准主要针对文物包装盒运输环节的操作进行了规范,并没有对文物物流活动整体进行管理,涉及的环节并不全面,致使此行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目前主要还是靠经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和业务环节管控。

4 文物物流各环节

在外展、科研等活动中,文物保护由静态变为动态,不断变换存放处所、运输工具和监管人,受到时间、场地、资金、设备、参与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易出现磨损、碎裂、丢失等危害文物安全的现象,预防突发性事件难度大。因此,保证文物在移动过程中的安全就成为文物物流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文物物流的运作流程复杂,不科学的操作会极大增加文物的损坏概率,各环节实施过程中稍有不慎,文物的安全都将无法保证。学者对文物物流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展开研究,包括移动文物的原则和文物的包装、运输、布展、交接等各环节的操作措施等。从这些角度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有利于保护文物安全,制定文物物流各环节的标准,提高文物物流的服务质量,为文物物流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4.1 移动馆藏文物的原则

文物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特种物流之一,比一般物品的包装、运输更具有专业性、复杂性。文物的种类繁多,性质、形状和特点各异,因而它们对物流各环节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文物的提用和运输应考虑文物的自身情况,遵循文物移动的基本原则,设计最合适的方案科学、合理地移动文物。

孙晓强[5]提出文物提用和运输的基本原则包括文物自身状态、负责移动方的资质和移动后的保存环境三个方面。

(1)文物自身应有良好的状态。移动馆藏文物最基本的要求是文物本身应该没有任何物理和化学伤痕,保存状态良好,而状况不佳、未完成保护处理之前或极其珍贵的孤品文物不适于搬迁运输。

(2)负责运输的第三方公司要有良好的资质。文物要妥善保管,装箱封存要按照文物管理规定和文物质地、大小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包装材料;配备必要的防虫、防霉药品。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对运输工具的要求较高,必须要考虑文物的特征和安全,选择适宜的运输工具,保障文物运输安全的情况。

(3)移动后的保存场所应适合文物保存。文物对温湿度、光线等条件要求较高,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保存环境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当移动后的环境达不到要求时,应拒绝移动文物。

王滨[6]强调应该更加关注修复后文物的保护,修复后文物表面的完整会掩盖文物的真实情况,要谨慎考虑是否移动。李慧芳[7]在原有文物移动原则的基础上指出要提前确定文物移动各环节的方案,在能保证文物的保管、包装和运输合理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文物的移动。夏鹏[8]提出文物移动各环节必须有专业的人员负责,以保证移动流程的规范完整,并可以对意外情况做出积极的响应。

4.2 文物包装环节的保护

文物在流通运输过程中极易破碎和损坏,尤其是历史久远的文物,科学、有效的包装可以为文物运输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因此文物包装是文物物流的重要环节。赵昆[9]提出文物包装的基本原则有安全性、真实性、科学性、选择性和环保性。文物包装方案的设计应该依据包装基本原则,结合文物自身特点和特性,满足包装法规、物流状况、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在包装的实际操作环节,应按照设计要求使用合适的包装技术和方法组织制作与生产,保证文物移动过程中的完整和安全。

不同学者对文物包装问题进行了不同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出文物包装涉及的五个主要方面,分别是文物包装结构、文物包装材料、文物包装技术和方法、文物包装信息的编制以及具体的包装案例。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文物包装关系图

4.2.1 文物包装结构。文物包装通常由内包装和外包装共同构成。内包装可以根据文物材质和特殊要求设计,如对温湿度、摩擦震动等方面的控制,起到固定和保护文物的作用。囊匣存放藏品是保护文物的一种方式,这种内包装可以在保护文物的同时隔断外界环境对文物产生危害的成分。外包装是将配有内包装的文物根据装箱的规格,集合在不同材料适合运输的箱中。外包装在遵循规格标准化的同时,应特别强调它的坚固性和较强的防震、防撞、抗压、防水性能。外包装箱与内包装箱或囊匣之间,必须使用防震减压的充填物填实,不能留有空隙,以防内包装箱移位或相互碰撞。

孙晓强[10]指出文物内包装多以硬纸板或硬木板作为外壳,消毒后的棉花为填充囊匣的内絮,这种内包装可以避免光、有害气体和尘埃对文物的损害;文物外包装应依据文物对外部环境的特殊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包装方法和材料,以适应文物长途运输的需要。魏芙蓉[11]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文物局《出国(境)文物展品包装工作规范》的要求明确了空运、陆运等运输方式下,文物外包装箱的尺寸标准和规格。徐景华[12]提出防震是文物包装运输中最重要的环节,尤其在包装环节应注意内外包装的使用,在运输环节应注重信息的沟通和标识。

4.2.2 文物包装材料。文物包装材料是指用于制造文物包装容器和构成文物包装产品的总称,文物包装材料分为主要包装材料和辅助包装材料。主要包装材料是构成文物包装的主体材料,常用的有木材、瓦楞纸、复合材料等包装材料,对文物的稳定起到了主要作用,可以防止运输过程中的冲击、震荡等机械应力破坏作用。辅助包装材料在制造包装容器和包装操作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包括减震材料、密封材料、紧固材料等,可以促进文物包装的功能更完善,如衬垫材料可以填充文物和包装箱之间的缝隙,更好地提升文物包装的密封性,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有害气体、微生物、风、降水、降尘等自然因素的破坏侵蚀作用。

史利琴,等[13]列举介绍了不同包装材料的名称、编号、性质、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安莉[14]研究了美国博物馆文物的包装材料及加固规范方法。对内外包装盒容器和材料的选择、吸湿材料的应用以及储存包装材料等问题提出了理论指导,在包装及加固方法规范化方面,详细介绍了文物摆放、覆盖和捆包、衬垫及减震等技术方法。

4.2.3 包装方法和技术。文物包装技术和方法是指为保护文物、方便运输和管理而对文物进行包装的技术和方法。文物包装方法通常包括减震法、紧压法、捆扎法、点式固定法、卡位法、套装法、镟挖法、浮法包装法等。包装技术有防潮包装技术、防锈蚀包装技术、防霉包装技术等。

包装环节对人员技术要求高,只有专业的人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包装方法,熟练的使用各种包装方法。查永玲[15]就提出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文物包装队伍,才能提高文物包装的质量和技术。因此,参与从事文物运输包装工作的人员,应是经过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包装过程中也要注重文物包装信息的编制,明确规范的文物信息有利于工作人员在交接中更加快速准确的了解文物基本信息,提高文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4.2.4 包装检验。包装完成后,要安排专业的安全检查人员对文物的包装情况进行检查,检测包装是否达到预计的标准,提前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漏洞。邢玉芹[16]提出文物在装箱完毕并且检查没有疏漏之后,要在箱体外贴封条和加锁,并刷上或贴上相关的编号和标志,便于更好和其他文物物流环节进行交接。藏品包装信息编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包装箱内文物的自身信息,如编号、名称、数量、完整程度等;另一方面为文物的包装操作信息,如勿压、易碎、怕湿、不可倒置、小心轻放等。

4.2.5 文物包装设计应结合文物自身的特点。不同文物的材质和状态各不相同,因此文物包装应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以达到保障文物的安全、避免物理或化学损害的最终目的。李正军[17]在国宝皿方罍的包装方案中,详细介绍了皿方罍的特点,根据实际的包装运输要求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文物的内外包装设计。

根据不同的文物状况,有的文物还需要进行包装前的工作,尤其是新发现的文物需要进行防腐防霉杀菌处理,韩立伟[18]针对特殊文物,提出要研究和利用除氧包装、真空包装、充氮包装、收缩包装等新技术。靳红曼[19]、韩文慧[20]、刘守梅[21]针对不同质地的文物进行分类,根据每件文物的质地、结构、修复状况及保护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包装方案。孙伟华[22]对纸质类书画、织绣类纺织品、三维立体类雕塑作品等大型美术展览类艺术品的包装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路志勇,等[23]重点针对纺织品文物,在制定包装设计、选择包装材料、制作包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4.3 文物运输环节的保护

文物运输一定要符合保障文物安全、完整的要求。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各学者分析了文物运输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要提前制定合适的文物运输方案,并从使用合适的文物运输交通工具、进行科学专业的装载以及文物运输过程的安保问题三个主要方面对文物的运输过程保护进行了研究。

4.3.1 提前做好文物运输方案。在运输过程中分析面临的不利因素,制定合适的文物运输方案,才能有效地减少不安全因素、更好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文物在装运时要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小心搬动,合理摆放,装运过后要注重文物资料和文物状况的记录。

杨斌[24]整理总结了文物使用不同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运输的注意事项,提出文物押运一定要制定细致周密、措施得当的计划,同时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和安排运输路线,减少文物装卸搬运的次数。韩立伟[25]指出在运输过程中要对路线进行详细准确的调查,了解沿途桥梁、弯道、上下坡道等情况,并作出突发事件预案。对于文物的出发路线,要进行保密,并配备必要的安全保卫人员。李慧芳[26]提出在文物的搬移和运输中,注意运输方式的选择、规范完善文物的信息记录和专业人员的选择等。

4.3.2 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运输文物的汽车应有避震气垫、温湿度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以确保防震、恒温恒湿、电脑控制行驶速度、时刻监控运输情况等,最大限度地保证运输安全。研究适用于文物的运输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控物流的运输环节,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刘军,等[27]针对纸质书画文物物流设计出检测标签,该标签基于纸质艺术品对运输环境温湿度、光照等条件的要求进行设计,当文物所处环境变化超出正常范围时,标签会自动警报,进行提示。除运输车辆外,全程还应有保障安全的车辆陪同,例如保证安全的武装车辆,根据需要安排专业车、工作车、开道车等。

4.3.3 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震问题。文物较一般物品脆弱,减少运输中的震动才能保证文物的安全。文物装车前,应该设计好装车图,减少装上卸下的次数和运送过程中的震动,避免在多次转运中发生震动而使文物受损,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的安全。装车过程中,要使用泡沫板及填充物充塞多余的空间,避免包装箱之间的相互碰撞。工作人员应注意按照文物包装箱上的标识进行文物的摆放和固定,要认真查看包装箱上的封条是否完好,包装箱上的编号要与交接文物清单上的编号相符,以免造成遗漏。在装车之后,要采用绳、网等材料将其固定在运输工具上,增加文物运输中的稳定性,保证文物安全。

蒋文孝[28]提出增加文物安全性的措施之一就是减少中间环节,杜绝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对文物的伤害。隋文风[29]指出文物装车要根据体积、重量、大小等整齐有序的摆放,重量较大的包装箱应尽量居中摆放,体积大小不等的包装箱要相互错落有致的摆放。

4.3.4 安保与安全问题。转移过程中文物易发生丢失、损坏,体积小而历史价值高的文物尤其容易发生内盗和赝品置换等问题,因此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不间断地照顾和保护,注意监视和做好相关记录。赵婷[30]强调负责运输的部门必须是国家正规、专业化的运输机构,要做好运输保密和防范措施。文物的运输路线、时间等情况的知情人应该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珍贵文物运输时,应该有保安人员随行押运,争取得到公安、武警等力量的支持。

4.4 文物的布展环节

文物布展的过程中,负责运输的人员应协助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小心翼翼的进行文物的布展工作,良好地交接。在接触、搬动文物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到轻、稳、牢,采取合适的文物陈列方式,以保证安全为前提,确保文物的安全摆放和展示效果,杜绝让文物安全冒险的做法。

张建雄[31]在文物展示的安全分析中介绍了木制、玻璃、塑料、金属、胶粘和织品等六种展示材料的优势与不足,选择展柜应考虑综合因素。何将军[32]提出在展览过程中,除了温湿度,空气中的成分和光线也会对文物产生损害,因此应选择可以控制的布展环境。郭春明[33]提出保证展出环境可以控制温湿度,提高展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避免环境对文物的物理、化学伤害,才能保证文物展出安全。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展柜不仅可以保证温度、湿度稳定,还能在要求范围之内,对光照、气体(甲醛、碳氧化合物)等进行测量与调节,实现精准控制。另外,受文物本身质地及展示环境中的温湿度等因素的制约,不宜长期展示的文物,最好采取轮换制,及时撤下,保证文物处于相对稳定的最佳状态。

4.5 文物的交接环节

文物到达后交接环节应处理得当。卸车时要注意按照顺序,逐一搬挪,轻拿轻放,较重的文物一定要使用机械设备,避免在卸车的时候出现事故。首先应由保卫人员检查文物箱上的封条是否完好。和接收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交接时,要对照文物的详细目录、器型、件数、包装人、押运人、事件、地点等等交接认真,做完整而详细的交接记录,并且要开包逐渐核对,验明真伪,做到准确无误。

韩文慧[20]提出在交接完成后要先保留好包装箱,防止文物混入杂物中扔掉,直到完全核查准确,并按事先计划好的顺序摆放好文物,以备日后提用时方便快捷。徐景华[12]提倡文物物流过程中实行承运人负责制,通过合同管理制度保证运输各个环节交接的工作更加顺利完成。在运输开始应当制作器物装箱单,在装车和卸车时保证装箱实物与装箱单核实无误,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5 文物物流研究评述

随着我国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日益繁荣,文物物流的需求也快速增加。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可见,研究文物物流的学者较少,国内除了汪俊枝和汪培梓[2]提出了文物物流概念、两分法以及文物物流特征以外,其他的学者对文物物流的研究成果多以实践为基础,对文物在物流活动移动过程中各环节的操作技术规范与方法较多见,通过成功案例针对文物物流的包装和运输问题进行着重研究,文物包装和运输的技术及运用多属于经验式探讨阶段,研究方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探讨了文物物流主体即可移动文物包装运输的适用性,主要是对文物包装设计、内外包装、用材、包装方法和技术、包装检验和运输方案设计、运输工具选择、运输防震、运输风险防控等业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缺乏从学术理论层面对文物物流全流程的系统性研究,相关理论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缺乏理论突破。而已有的文物物流概念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还未形成公认的文物物流概念,更未建立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文物交流活动发展的需要。急需将文物物流相关理论加以整合,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与运用实践,在借鉴外国艺术品物流体系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科学完整的文物物流理论体系,为中国文物物流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6 未来研究方向

为了适应文物“活”起来的发展潮流,文物物流会加快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在明确文物物流概念的基础上,将文物物流作为一个特种物流加以研究十分必要。应注重揭示文物物流的主要特征,深入探讨文物物流作业中各个环节面临的问题,同时针对其全流程进行系统性研究,不断规范管理,逐步建立文物物流相关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从供应链视角、特种物流行业运营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入手,在研究现有的文物物流包装和运输的规范性文件、参考现有技术的条件下尽快修改完善现行标准文件、对从业企业的市场准入机制进行规制,建立文物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形成文物物流完整的学科和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文物运输物流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文物失窃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