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向国联调查团转交《“TRUTH”材料》的爱尔兰人
2020-09-10高洋
高洋
20世纪30年代,倪裴德夫妇在法库县合影
1931年12月,国际联盟为调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的实际状况,专门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1932年春,委员会派出由英、法、德、意、美五国代表组成的调查团,启动了为期六周的远东调查。由于调查团由该委员会的主席英国贵族李顿爵士亲自领导,因此被称为李顿调查团。日本人一方面殷勤接待调查团并做足了宣传功夫,另一方面千方百计阻挠调查团获得真实的信息。中国民众希望借机表达对伪满洲国独立的反对,但由于调查团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日本人监控之下,很难将有利于中国一方的“证据”交给调查团。
经过深思熟虑,部分中国民众认为在沈阳工作和生活的外国医生、传教士可以免遭日伪当局的迫害,因此这些外国友人成为中国民众向调查团传递民意的秘密渠道。在法库生活的爱尔兰传教士倪裴德就是这样一位外国友人,他在沈阳和辽宁北部与李顿调查团接触过数次,提交了多份由中国民众撰写的秘密调查报告。而《“TRUTH”材料》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份。
倪裴德,英文名字弗雷德里克·奥尼尔,北爱尔兰人,1899年接任中国法库基督教教会牧师一职。1902年,倪裴德和妻子倪安慰再次回到法库,重建基督教会。1909年,倪裴德夫妇主持修建了西式大礼拜式大礼堂一所,面积三百余平方米,可容纳千人,该主体建筑一直保持至今,即今天的法库基督教堂旧址。
“九一八”事变后,在沈阳基督教青年会中,巩天民、刘仲明、刘仲宜、毕天民、张查理、李宝实、于光元、张韵泠、邵信普等九名学识丰富的爱国者一直秘密从事反抗日本占领东北的活动,其中多位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留学,他们非常清楚地了解国际法中最注重实证的西方思维方式。从1932年初,“九君子”得知国联准备来东北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的消息后,本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日本军警宪特密布的沈阳,一直在秘密搜集着日本武装入侵中国东北的有力罪证。最后,“九君子”搜集了三百多页的证据,由刘仲明的妻子将整理好的文本装入一个蓝缎子布包,用红色丝线绣上了英文名字“TRUTH”。
但在日本军警日夜严密监视审查,禁止任何人与国联调查团私自接触或通信的情况下,“九君子”一直在寻找如何安全递交冒着生命危险搜集来的这些铁证的办法。“九君子”在无法直接接触国联调查团成员的情况下,决定把《“TRUTH”材料》委托给在沈阳的外国友人转交。他们通过沈阳盛京施医院院长英国人雍维林,寻找到最可能安全保护并转交“TRUTH”的人——法库基督教牧师倪裴德。倪裴德是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爵士的旧友,并且对中国被日本侵略表示同情。
倪裴德孙子马克·奥尼尔在其所著的《闯关东的爱尔兰人》一书中写道:“当时有位名叫巩天民的人来法库基督教堂找到他祖父倪裴德牧师,问他是否能将一份材料交给李顿调查团。倪裴德承诺他一定尽力。”几十年后,时任中国全国政协委员的刘仲明教授撰写回忆录时,用英文原文写下了深感重托的倪裴德对他们说的原话:“Now I take this,if I die ,I die for a great cause.”(“现 在我收下这份材料,如果我因此而死,我是为崇高的事业而死的。”)
1932年4月,李顿调查团一行人抵达沈阳,入住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李顿到达沈阳第五天,即1932年4月25日,倪裴德邀请李顿和他的秘书到沈阳城西谭文纶牧师家中吃晚饭。当陪同的日本官员也想进去时,倪裴德对他们说房间实在太狭窄拥挤了,抱歉他不能邀请大家共进晚餐,于是他成功地阻止了日本人进门。借此机会,倪裴德将《“TRUTH”材料》递交给李顿。隔日下午,调查团成员在英国领事馆第一次完整阅读了《“TRUTH”材料》。
1932年10月2日,李顿调查团公开发表了《国联调查报告书》,其中写道:“经慎重研究,经官方和私人会见、信件以及陈述等提供的证据得出的结论是,‘满洲国’政府在当地中国人眼中是日本方面的傀儡,不受中国方面的普遍支持,‘自卫之说’不成立。”1935年,日本在伪满洲国发起大逮捕,他们审问被捕中国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向李顿调查团交过材料吗?”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4月,倪裴德夫妇被日伪当局驱逐出境,辗转于年底回到家乡贝尔法斯特。
1986年—2009年,倪裴德的孙子马克·奥尼尔先后三次探访祖父母生活过将近半个世纪地方——法库基督教堂旧址。后来,马克·奥尼尔以其祖父母在法库期间的传教、生活故事为蓝本完成《闯关东的爱尔兰人》一书,其中文版于2012年在中国发行。倪裴德先生冒死向国联调查团转交《“TRUTH”材料》的事迹,见证了中英两国人民共同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是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如今的法库基督教堂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