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路径浅析
2020-11-30毛晶晶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毛晶晶(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观念以及重要保障”。在这个基础上组成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做到公共法律均等化已然是各级党政部门法制构建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概念界定
(一)公共法律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源自公共服务的拓展,,而公共服务的理念、含义以及范围在目前学术界以及行业中都有不同意见。司法部2014年在《关于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机制构建的意见》中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理念从服务提供主体、服务目的等方面进行了重新定义,主要是政府提供,目的是做到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依据司法部这种定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服务所涵盖的领域,笔者以为,公共法律服务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国家财政支持、在法律领域对人民提供的法律保障,目的是确保公民权益,做到公平公正,与法律、卫生、社会保障一致,都是社会性公共服务组成。
(二)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
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的理念也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衍生。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以及理论基础来自公平正义思想以及理论,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在对人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时,给人们享受公平的资格,做到对人民的普惠,这是宪法所提倡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体现。
二、公共法律服务任重道远
(一)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建设
制度是社会运转、进步的关键规范,拥有基础指导以及保障价值。虽然2003年我国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款》,对规范、指导我国法律援助具有重要作用,可规定的法律援助对象有限,获得法律援助的要求比较严格,方式也比较单一,在完成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法律援助的群众因为各种缘故无法及时得到法律帮扶。2015年中办、国办发出的《对于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在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提升法律援助质量等方面推出了硬性规定,为群众得到公共法律服务清除了一些障碍。这些文件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带来了制度上的保障,但还要想使其成为法律还需一定时间。
(二)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供给
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资源主要涵盖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法律专业人员。现在我国公共法律服务机制主要按照行政差序化凭借行政资源配置。主要体现是国家层面由司法部主导,地方由省、市、县、乡镇司法机关指导,律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机构进行操作。服务者主要是司法干部、人民调解员、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
(三)公共法律服务资金保障
作为社会公众共享的公共服务,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支持,因此,公共法律服务的资金主要由政府负责,公共法律服务由政府购买项目,通过年度财政预算进行处理。从各地财政预算安排看,各地财政预算对于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投入较多,虽然公共法律服务的财政预算被归纳到政府年度预算中,可资金额度远远不够,比如某省推动基层“一村一个法律顾问”项目,给予的经费支持则是6000元/年,显然,这笔费用捉襟见肘。
三、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路径
公共法律均等化的完成不是简单就能完成的。所以,探究我国公共法律服务的构建路径,需要从制度、资源配给和资金等方面着手。
(一)强有力的保障
2008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这是国家从战略上对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但目前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而国外许多国家,对公共服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笔者以为,我国的法律体系可以从法律、法规、规章三个层次构建公共服务制度,这样势必为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展带强有力的保障。
(二)整合和提升法律资源
面对群众的法律需要,我国的法律服务还很欠缺。如何提升和整合法律资源,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构建法律服务配给资源其中就涵盖法律服务机制的设定、聘用法律专业人员以及法律服务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所以,法律服务资源的配给需要提升法律服务机制以及法律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组成。对于实现我国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制度的确保、资源的配给以及资金的支撑是我国公共法律服务机制构建的必由之路,也是完成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