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浙外国高端人才跨文化适应研究
2020-09-09陈陈林徐梦灵
陈陈林 徐梦灵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下,在文化复兴及文化强国之理念的引导下,国际通用语言日渐普及,文化交融现象日渐凸显,加之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开放、融汇和中国国际交流亦不断增加、日渐显然,学术和科研及文化的国家边界、国家属性变得模糊,在不同文化环境之间的科研交流、文化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用以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的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1]的进程中,学生和研究者及有关科研人员的跨国流动、国际交流、学术项目和机构的跨国合作越来越频繁。基于此,本项目旨在了解外国专家在浙江高校组织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既存问题提出實用性的建议,如对于外派学者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亟待加强,对于质性访谈数据和个体跨文化适应的分析还需进一步深入等。
关键词:跨文化;来浙外国高端人才;适应
中图分类号:G451;G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19-02
1 综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改革、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在高等教育领域,其亦出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境,以浙江为例,浙江省政府不断鼓励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积极制定并出台各项有关政策吸引国外优秀的智力资源,效果显著,其政策效能亦直接反映在国外高端人才和相关科研人员在浙江省的跨国流动数据方面,近年来,这一数据呈上升趋势。不仅如此,各国都出台了相应的国际化政策,这亦导致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在各个层次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可以预见,有利于各国充分、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之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将继续成为各高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势能。
但我们都知道,高等教育国际化及科研人员的跨国流动、交往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跨越、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当一个社会个体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陌生的文化环境及行为准则、道德模式和社会模式、沟通范式等通常会使其感到一定的不适,出现“不服水土”[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氛围和文化习俗,交往范式,其民族性、地域性显著。这些差异意味着每一个高端人才和相关科研人员或留学生来到中国,总会遇到一定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3],总会产生文化上的不适应,其具体表现为沮丧、抑郁、困惑、焦虑、孤独,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但会对在浙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亦会造成国外优秀智力资源的流失,无法推动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来浙外国高端人才跨文化适应研究可以帮助中国的高端人才和相关研究者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倾向,可以更好地积极进行教育和学术的跨国合作。近年来,国内跨文化适应研究在近年来有了蓬勃的发展,学者们将理论模型引入国内,开展了许多实证研究,但从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上看还存在较多问题。
2 当前国内人才引进现状
引进国外先进人才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家话语权,加快建设经济强国,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号召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为学习掌握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实用技术,其与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制定有关政策,高度重视引进外国优秀专家及科研工作者,引智的概念也正是在此时首次被正式提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每10年就达到一个新水平,规模取得显著进步[4]。但是,这一迅速增长的趋势没有继续下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引进海外专家的规模一直保持在21世纪初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其原因是复杂的,但就文化适应之角度来看,显然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在初期工作中对此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3 来浙外国高端人才面临的文化适应问题
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的学术人、科研人员汇聚在一起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现象,在基本价值、观念、偏好等方面定会存在差异,但“文化系统环境”的差异是可以转化的,可以改造的,同时在跨文化适应进程中也会产生创新的火花。从宏观上看,来浙外国高端人才可能会面临语言文化、人际交往文化和组织文化等差异的问题,面临文化系统界线的问题。但在其四种文化差异中,组织文化的差异对来浙外国高端人才有更具体的、更为深远的实质性影响。不同的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可以在传统管理和实践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这使得双方都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来重建一个新的组织实践系统[5]。从微观上看,个体的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都会受到跨文化差异的影响。上述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影响之持续时间和每个人的应对策略因人而异,因此对在浙高校外国专家组织文化适应是极为重要的,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适应中国的学术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4 影响在浙高校外国专家组织文化适应的因素
4.1个人因素
在浙高校外国专家作为学者和外籍人士普遍具有文化知识水平高,跨文化经历丰富的特点,有着较强的独特性。跨文化背景以及学术背景的特殊性使得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与个人因素,在进入新的组织文化环境之初,外国专家难免会遇到来自与自身文化体系相异的行为规则和“奇怪”的文化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浙高校外国专家没有选择开放与接纳,没有得到反馈与交流,其选择封闭自己的结果就是不会促进跨文化适应[6]。
4.2浙江地域因素
笔者分析了外国专家、科研人员在准备来华期间对浙江及其高校科研环境、学术环境、社会环境的了解和期望。由于大多数受访的来浙高校外国专家都没有在浙江省的工作经验及科研经历,所以在选择工作时其更多地考虑了国家和具体院校的因素,对其跨文化的目标并没有清晰的了解,这是影响在浙高校外国专家组织文化适应的又一因素,如处理不当,将对于浙江省引进国外高端人才、留住国外高端人才会产生深远影响。
5 改进对在浙高校外国专家组织文化适应的建议
5.1体制方面
体制方面:(1)我国高校现行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培养体系,其不同于学分制、班建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国内之导师制在学科和课程设置上与国际通行的培养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不同的标准。其可能会因为导师的专有权而损害学生的利益,不能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高校应积极地对这种教育制度的差异予以弥补,按国际一流大学的通用实践采用新的模式,使其在教材选用、教案设计均与外方合作大学相关专业同步;(2)在笔者对在浙高校外国专家组织受访中发现,大学应该采取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基础学科。仅用排名来判断科研成果的质量,会对学科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7];(3)高校应尽量避免受学院政治的影响,积极拓展研究方向,广泛邀请各研究方向的访问学者。
5.2学院融入
学院融入:(1)建议在学院增设交流室,增设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的、专门的外事行政人员,方便学院日常科研交流和白天休息[8];(2)建议邀请国外专家参加学院会议,或单独召开英语用户会议,确保每一位教师的融入和参与。
5.3了解中国,从访问学者做起
笔者建议在外国专家决定进入中国大学进行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前,他们应该首先以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的身份进行进修,国内专家及有关人员应对其持关心、帮助和同情的态度,使其深刻地理解大学的管理风格,人员素质和管理系统、行政体系,解决好“质”与“量”的协调问题后再让其进入中国大学发展全职工作[9]。一方面,“中国经验”道听途说可能会误导外国专家,使他们对中国高校组织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体验中国高校的组织文化可以帮助外国专家选择更合适的工作场所和合作伙伴[10]。
6 结语
本文主要对来浙外国高端人才进行跨文化适应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来浙外国高端人才面临的文化适应问题及解决方式等,以期该文有助于对跨文化适应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万梅.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6):19-21.
[3]刘俊振.论外派人员跨文化适应的内在系统构成与机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63-66.
[4]王利平,王恩科,李洪春.重庆高校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96-99.
[5]李萍,孙芳萍.跨文化适应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9-23.
[6]陆道坤,白勇,朱民.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10所高校“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53-57.
[7]李自杰,张雪峰.国家文化差异,组织文化差异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外合資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0(9):93-98.
[8]李加莉,单波.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2(9):80-87.
[9]马万华,栾凤池.智力循环: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学术贡献与存在的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31-36.
[10]王玉梅,何燕珍.跨国外派管理实践对外派人员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4,36(5):80-92.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