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后疫情时代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思考
2020-09-09王家颖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唤醒了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阵地,应帮助大学生正確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成为理性的生态人,从而不断地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积极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要求,为美丽中国助力。
关键词:新冠疫情;生态伦理;教育
此次疫情的发生、蔓延与生态密切相关,然而危机产生的根本是由于人类伦理道德发展的缓慢与局限。基于这次公共安全事件,人类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纠正自身在思维和行为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高校应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
一、弘扬“万类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
现如今爆发的新冠状病毒,是人类在一次又一次挑战自然界之后,引发自然界报复与反抗的结果。在面对现如今的社会问题,高校应通过生态伦理教育这一阵地,坚持弘扬“万类和谐共生”思想,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之本
马克思曾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这能够说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是由大自然孕育而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时时刻刻与自然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自然界共同发展。另外,自然界具有内在创造力,依靠自身就可以孕育各种生命,并向生命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自然界可向人类提供空气 、水、阳光等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此外,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资源还可以为人类所使用,创造可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例如空气不仅能够满足各种生物的生存,其中包含各种气体被人类所认知后,进行分解、利用,能够满足人类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如氦气可用于填充气球、飞艇使用;氙气可作为麻醉剂广泛应用于医疗过程中;氩气可做保护气,防止金属被空气氧化或者是氮化。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然界为依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互为一体,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对人类的发展有极端的重要性。所以,在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二)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界共处同一个生命体。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的长久,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向自然界获取各种资料。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人类基于思想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地认识与改造自然,从而将自然状态下的自然界打造成为带有人类标识的自然界,我们称之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即“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 。但是在认识、改造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人类不可随意践踏、伤害自然。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的对象性关系,当人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时,自然会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后续力量,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所服务;反之,当人类不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随意向自然界豪取强夺,破坏自然界,自然界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在人类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以某种方式报复人类。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从农业社会时期,过度发展到城市、后工业社会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出现空气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现象,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人类毫无远见意识,盲目地追求经济,过度地开采自然界的后果。
(三)正确认识“人类中心主义”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盛行,使人们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发生了偏颇,从而影响了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认传统中心主义,而应辩证地分析这一观点,尤其在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过程中,更应站稳正确的教育立场。
从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的结果来看,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发展既带来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体现在:帮助人类降低自然气候的威胁、减少了野兽的攻击、打破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等,使人类不断地摆脱于自然界的束缚;消极影响体现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类的主动性,使人类过度地陶醉于战胜自然界的喜悦中,从而严重忽视了自然界的极端重要性,造成了自然界的资源严重枯竭、承载力也随之衰竭。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应在正确认识人类中心主义方面,给予大学生正确方向的引领。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要坚持“人”为二者关系中的中心,这一观点是不用怀疑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人类这一群体能够不断地繁衍生息、蓬勃发展,如果不能完成这一目标,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就是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另外,“人类中心主义”是从价值方面进行分析,无论是整个价值世界,还是人类所进行全部实践活动,都是以人类的利益与发展为中心,这是人类这一群体为了谋求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本能态度,所做出来的价值选择。这其中的“自身利益”是指“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虽然肯定人类作为一切实践活动的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也并不赞同人类可以主宰一切,而是赞同人类在进行实践过程中可以追求与满足自身发展的利益诉求。但是人们在满足自身利益需要时,要进行理性地分析与思考,权衡利弊,坚决禁止进行一切将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的活动。
二、培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性生态人
疫情出现后,人们开始审视自己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在反思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思想意识、道德水平方面出现了的问题。理性生态人,同时具备“理性人”与“生态人”的双重特性。作为生态人,具备生态伦理素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思想;作为理性人,能够自觉地按照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结合自身的智慧、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知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而言,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将大学生培育成理性生态人,需涵盖以下内容。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伦理教育强调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要确保自然生态资源与环境成本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人类的生存与不断地发展。因此,在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过程中着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人在发展过程中资源使用应注意的问题。当代人不能为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就提前消耗或是占用下一代人所需要的发展资源。另外,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要公平地、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资源,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密切关注自然界的承载力,以确保后代人能够得以继续发展。
(四)坚持协同发展
生态问题从来都不是由一个地区、国家所造成的,因此它的解决也不是仅仅依靠一个地区、国家单独完成。当面对全球性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时,全球各族人民都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积极地、主动地解决危机。此外,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科技水平相差悬殊,各地区、各国家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所差距。例如,发达地区、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水平优越、人才优势强大,并具有较完备的应对各种状况的经验与方法体系。但是,欠发达的地区、国家不仅缺乏经济实力,还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人才和应对方法,这使得欠发达的地区、国家一旦发生危机,是很难依靠自身得以解决。因此,发达的地区、国家应积极地帮助劣势地区、国家共同解决问题,无偿捐赠物资、或者以优惠条件向所需要帮助的地区、国家给予科学技术、医疗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否则,仅仅凭借一国或几个地区的力量,是很难扭转有可能危及整个世界人类的生态危机局势。
四、结 语
高校生态伦理教育是顺应当今社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在新冠肺炎后疫情时代下,高校生态伦理教育重在引领大学生正确反思人與自然的关系,培养大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进行立足长远的绿色生活实践活动,以充分发挥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王家颖(1995-),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