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氏调经御气法深刺八邪穴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42例临床研究
2020-09-09吴晓亮孙建华连晓阳王国琴卢梦叶董国启原萌谦白丽君曹雅娜
吴晓亮 缪 丹 孙建华 陈 理 连晓阳 王国琴 卢梦叶 董国启 戴 敏 盛 艳 原萌谦 白丽君 曹雅娜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3.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1],其后遗症包括吞咽障碍、失语、认知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其中肢体功能障碍尤其是手运动功能障碍如手拘挛、手抓握不全、手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等是高致残患者的主要类型[2-3]。随着脑卒中救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中风后下肢功能的致残率明显降低,但手功能障碍仍是临床康复的重点,其高发病率和愈后差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4]。八邪穴作为治疗手功能障碍的主要选穴,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5],但其施针部位有上八邪穴、八邪穴、外八邪穴等多种选择,而操作手法有浅刺、透刺、直刺、平刺,施针等方法,因人而异,疗效差异性极大。本研究我们运用盛氏调经御气手法深刺八邪穴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和脑病中心住院确诊为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患者85例,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35例,女7例;平均年龄(62.13±12.00)岁;平均病程(64.0±45.1)d;左侧患肢18只,右侧患肢24只;其中脑出血11例,脑梗死31例。对照组43例:男32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72±11.56)岁;平均病程(59.4±45.5)d;左侧患肢13只,右侧患肢30只;其中脑出血8例,脑梗死3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中有关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偏瘫手功能分级参考《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分级标准[7]。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诊断标准,且经头部CT或MRI确诊;(2)年龄30~80岁;(3)首次发病,病程在1周~6个月;(4)改良肌张力分级量表(MAS)1+级以上;(5)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引起的非血管源性脑卒中患者;(2)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精神障碍、严重痴呆,以及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外伤、周围神经损伤或先天畸形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手功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针刺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早期静脉溶栓、降颅压、保护脑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微循环,调脂,降压等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方案;康复训练包括:上肢、口面部功能训练,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起与坐下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及行走训练。八邪穴以外其他部位的针刺按照中医临床路径选穴标准,如上肢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穴:环跳、足三里、悬钟、三阴交、太冲。2组均选用相同基础穴位处方。
2.1 治疗组 加用盛氏调经御气法深刺八邪穴。穴位选择:八邪穴(大都、上都、中都、下都)。患者取仰卧位,沿解剖定位进针,沿手指指缝结合处避开浅表静脉平刺0.5寸,然后调整针刺方向继续深刺各掌骨之间至掌心方向,至刺入1寸以上,患者产生明显的酸麻胀痛感传至掌心或手臂方向,并使对应的患肢手指出现抽动感为度,然后快速提针至浅部,再继续缓缓深刺,重复上述手法3次后,患手痉挛状态完全放松,伸展位留针15 min。
2.2 对照组 加用浅刺八邪穴。进针部位、方式同治疗组,浅刺0.05寸,平补平泻,令局部产生明显麻痛感,留针15 min。
2组均选用0.30 mm×40 mm规格的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5次/周,连续治疗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后即刻、首次治疗24 h后、末次治疗后即刻、末次治疗24 h后记录下列指标。
3.1.1 手肌张力痉挛程度 采用改良肌张力分级量表(MAS)测定手肌张力[8]。按被动活动关节牵拉痉挛肌的阻力出现的时间及强度,将痉挛程度分为6个等级。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达到终末端时有轻微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前1/2关节活动范围(ROM)有轻微卡住的感觉,后1/2 ROM中有轻微的阻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活动;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3.1.2 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中手肌力部分评定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8]。Ⅴ度为手肌力正常;Ⅳ度为不能紧握拳;Ⅲ+度为握空拳、能伸开;Ⅲ度为能屈指、不能伸;Ⅱ度为屈指不能及掌;Ⅰ度为指微动;0度为不能动。
3.1.3 手运动功能 采用Fugl-meyer评价量表(FMA)中手部独立测试项目测定手运动功能[8]。每项检查内容根据不能完成、部分完成、完全完成分别计0、1、2分,包括手指共同屈曲、手指共同伸展、钩状抓握、侧捏、对捏、圆柱状抓握、球形抓握等7项内容。手运动功能评分为各项评分之和,分数越高,手运动功能越好。
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康复功能评定学》[9]拟定。显效:MAS评级下降2级以上;有效:MAS评级下降1级以上;无效:MAS评级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方差齐性、正态分布)或Wilcoxon秩和检验,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可使用friedman test等非参数检验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手肌张力痉挛程度比较 见表1。
3.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见表2。
3.4.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手运动功能比较 见表3。
3.4.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
4 讨论
脑卒中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手功能障碍则是中风后“阳缓而阴急”的表现。风邪流窜于阳经,气血运行阻滞于经筋,病位在于经筋,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筋脉失养而致阴急,治疗多以局部取穴,祛风邪而调阴阳。肌肉注射肉毒素、中枢解痉药和外周解痉药在临床上应用有一定的疗效[10],但是副作用较多,不能长期反复使用。盛灿若教授[11]提出“咽四穴、面三针、调经御气手法”等特色针灸治疗方法思路,调经御气法针刺得气感力求向四肢远端传导,进针深度达到一定程度,并及早行手法得气,在快抵达穴位深层时快速的控制幅度进行一个钝性扇形冲击能量的刺激,使气下行。对于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强调深刺,运用调经御气法使气向心传导可取事半功倍之效。本研究对照组选用八邪穴常规浅刺对照治疗,该手法为常规针刺八邪穴推荐操作方法[12],不良反应较少,目前作为临床标准操作手法,但在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疗效上不尽如人意[13]。
手肌张力是保证手运动控制能力并进行各种复杂运动的必要条件,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恢复水平主要取决于手的痉挛程度。MAS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评定手痉挛的严重程度,该方法降低了客观评定的集束效应,具有较好的评定间信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4]。手痉挛受神经性因素影响较大,具备高变异的特性,因此需要严格标准化的量化评定程序。通过NDS和FMA两种定量评价方法,以主动运动评定来评估患手生活自理能力[15],并对其损害程度客观量化,相互结合,综合评价发挥对不同程度手功能损伤鉴别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盛氏调经节御气手法深刺八邪穴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可加快实现患肢手肌张力恢复到正常状态,有着显著的即刻效应,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但本研究中尚存不足,如纳入样本量偏少、缺乏空白对照组及神经生理机制的观察,下一步研究拟扩大样本量,并进行神经生理学指标检测以探索针刺手法治疗手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各时期手肌张力痉挛程度比较 单位:肢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各时期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单位:肢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各时期手运动功能比较() 单位:分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各时期手运动功能比较() 单位:分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首次治疗后即刻 首次治疗24h后 末次治疗后即刻 末次治疗24h后治疗组 42 1.80±1.34 2.05±1.46△* 1.80±1.11 2.55±1.16△△* 2.40±1.10△△*对照组 43 1.20±1.65 1.25±1.93 1.20±1.72 1.40±1.64△ 1.30±1.84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