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其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2020-09-09袁小龙
鲁 俊,袁小龙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急诊内科;2.药剂科,安徽 芜湖 241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器质性心血管病的主要综合征,因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受损,组织、器官出现血液灌注不足,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1]。多种因素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反复或加重而不断恶化,尽管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本病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随着对心衰病理过程的认识,心衰药物治疗策略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往的改善短期血流动力学状态到现在的长期修复性策略,延缓心肌重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远期病死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方案,使得心衰患者从中获益[3],但临床观察仍有不少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或进一步恶化,心衰引起的5年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4]。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为阻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抑制脑啡肽酶[5],起到舒张血管,促尿钠排泄,逆转、预防心血管重构并有效改善心衰症状的作用[6-7],本研究主要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与使用安全性及其对血清脑尿钠肽(BNP)、超敏CRP(hs-CRP)、血清肌酐(SCr)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6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入组患者均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关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8],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入组病种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观察组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74.74±8.96)岁,心功能Ⅱ级17例,Ⅲ级22例,Ⅳ级11例;对照组服用缬沙坦,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78.16±8.68)岁,心功能Ⅱ级21例,Ⅲ级16例,Ⅳ级13例,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一般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入组患者基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治疗。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者; ②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禁忌证者; ③严重肝肾功能、肺功能不全或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④近期有大型手术、严重创伤或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⑤治疗依从性差及无法积极配合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吸氧及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观察组加用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54)25 mg,每日2次,根据患者血压、病情、耐受情况每2周调整给药剂量,直至其最大耐受剂量(最大200 mg,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缬沙坦胶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80 mg,每日1次,根据患者血压、病情、耐受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最大160 mg,每日1次),两组患者定期随访6个月。
1.3.2 6分钟步行试验测定方法 按照《6分钟步行试验指南》的方法和要求,在室内一路面平坦且长直的封闭走廊进行。安排专人防止非试验人员进入干扰,提前告知患者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整个试验过程中医护人员在场保证患者安全,试验前后测定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掌握好本试验禁忌证及需立刻终止试验的指征,试验结束观察半小时后无特殊不适方可由家属陪同离开。
1.3.3 观察与对比指标 ①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T);②治疗前后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③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全血测定治疗前后血清BNP、hs-CRP、SCr;④每次调整药物剂量时测定血压,定期随访时(每2周)测定血压;⑤记录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6MWT、LVEF、BNP、hs-CRP、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MWT、LVEF较治疗前改善,BNP、hs-CRP、SC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6MWT、LVEF均高于对照组,血清BNP、hs-CRP、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LVEF、血清BNP、hs-CRP 水平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MWT及SC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血管性水肿与高钾血症,发生低血压及急性肾功能异常患者在减少药物剂量后指标改善,不影响继续治疗,两组低血压、急性肾功能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随着病情进展,心脏代偿不能,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下降,出现肺循环、体循环淤血,动脉系统血液循环不足,组织器官灌注减少,进而引发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不良后果,因此心功能的准确评估对心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9]。
BNP是一种神经激素,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分泌,具有强大的利尿、扩血管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系统)等作用,BNP的分泌量随着心室充盈压的高低而变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心力衰竭发生时室壁张力明显增大,心室肌内 BNP分泌明显增加,其增高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患者管理、临床事件风险评估及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10]。hs-CRP是在肝脏合成,能与肺炎双球菌细胞壁C多糖起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广泛存在于血清和其他体液中,是炎性反应特异性指标。心力衰竭时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当患者左心室功能失调,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白介素-6(IL-6)的分泌,进而引起CRP水平上升,故而可将CRP 作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的敏感性指标[11]。
作为ARNI代表药物的沙库巴曲缬沙坦,由沙库巴曲和缬沙坦两部分组成,前者为脑啡肽酶抑制剂,可增加体内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及其他内源性血管活性肽水平,产生排水、排钠、扩血管作用,进而缓解心衰症状。本研究显示,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后,患者心功能指标6MWT、LVEF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对比传统ARB类药物,治疗后血清学的指标BNP、hs-CRP、SCr水平同样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均优于对照组。与传统药物比较,该药亦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方面较传统药物更有优势,且能更好地改善血清学相关指标,有更好的远期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