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对国际新闻报道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2020-09-09任珂,田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近年来逐渐流行。自媒体时效快,观点鲜明,紧扣社会关注点,给受众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自媒体也有明显的局限。一些自媒体信息主观片面,真假混杂,让受众难以辨别;一些文章明显与事实不符,甚至传播极端、错误的价值观。这种局限不只针对国内新闻,也针对国际新闻。
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可能会使社会大众无法正确理解国际事务,甚至影响我国的科学决策。
一、挑战——曲解新闻事实 自媒体影响大众认知
国际新闻因新闻事件远离国内受众、背景陌生、语言不通,报道门槛比较高。在传统媒体时代,国内受众了解国际新闻只能通过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随着网络普及、国内外交流增加和国民外语水平提高,人们获取国际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布门槛大大降低,自媒体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通过整合加工形成自己的文章。
自媒体中不乏一些优质国际新闻内容,然而内容提供者数量庞大,良莠不齐。一些写手为迎合国内受众口味,以偏概全,或者将新闻事实与自己的凭空杜撰混杂在一起,得出的结论往往煽动民粹。这些文章精心包装、故事性强,满足了大众猎奇和追求内幕的心态,颇受欢迎。复杂的国际形势,被一些不良自媒体简单化,添油加醋地进行艺术加工,把事实变成小说,当然更精彩了。
在报道德国新闻的同时,我们也留意中国国内相关内容。我们发现,主流媒体国际新闻报道和移动平台上自媒体报道,常常是两个舆论场,从新闻事实到观点可谓大相径庭。
2020年5月2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演说,阐述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对外政策。第二天,国内出现几篇相关的自媒体文章,标题很煽动:《重磅!默克尔力挺中国:欧洲人需要承认中国的领先地位》《无惧美国施压,德国力挺中国!》《默克尔:中国才应是欧盟外交的重点》等。
我们发现,这些自媒体文章的消息主要来自路透社等媒体,他们还把以前的一些新闻拼接上去。而事实是,默克尔并没有“力挺”中国,更没有承受来自美国的施压。标题里所谓的“承认”,应该翻译成“认识到”(德文erkennen),两者千差万别。
自媒体文章说,默克尔又在“怼”美国。事实上,关于美国,默克尔说了十句话,只有两句在委婉地抱怨美国,其他八句全都在强调欧美同盟的重要性。然而一些自媒体,甚至包括国内某家主流媒体,只提到了那两句话。如果就此得出默克尔“怼”美国的结论,无疑偏离了事实。
在美国持续打压中国的时候,国内受众很想听到国际上“反美挺中”的声音。但用这样以偏概全的文章满足读者的愿望,岂不是自欺欺人?
2020年1月底,德国巴伐利亚州出现零星病例,感染者大多无症或轻症。随后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德国用雾化手段治愈四例新冠患者》。当时中国国内疫情正值高峰期,这个新闻得到高度关注。在国内某移动平台,这篇文章留言两万多条,一些人说他们已抢购了雾化器。新华社国内编辑部让驻德记者在前方核实。那天,我们恰好前往德国一家重点传染病防治中心实地探访。该中心负责人定期参加德国疾控中心召集的疫情通气会,他非常肯定地说,所谓“雾化手段”治愈新冠肺炎纯属假新闻。我们采写了相关报道,为此辟谣。这个假新闻恐引发抢购,性质很恶劣。
类似的案例实在太多,更过分的也不少。不良自媒体野蛮生长,虚假信息肆意传播,久而久之势必影响社会大众对国际事务的认知,甚至也可能影响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决策。
这些内容,也会损害我国国际形象。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后,国内出现很多自媒体文章,批评德国接纳难民的政策,其中不少体现出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2017年11月,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发布报告,分析中国媒体和民众对德国政治的看法,特别提到中国网民的种族主义言论。这份报告称,许多中国网民骂默克尔是“白左”,指责她“非常天真地允许多元文化在德国存在,并让落后的伊斯兰文明进入德国。”这篇报告被德国所有主流媒体转载。
自媒体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流量为王的衡量标准与新闻真实原则的冲突。为了博取眼球,一些自媒体失守真实底线。为了能转化为金钱的流量,他们宁可歪曲事实,编造谎言。这些问题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增加会更为突出。
2020年6月底,国家网信办处置了“至道学宫”等违法违规账号367.5万余个。“至道学宫”曾造谣说“美国无法处理大量新冠肺炎死者的尸体,只能做成‘人肉汉堡包’”,“《柳叶刀》和《科学》等权威期刊是间谍机构”等。然而这个公众号在被取缔前,预估活跃粉丝数超过600万,2020年4月发布的文章平均阅读量达到170万+!
虚假国际新闻充斥着我们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在一些缺乏国际事务常识的基层干部群众中,一些类似“至道学宫”煽动民族主义、鼓吹阴谋论和仇恨的自媒体文章尤其受欢迎。
二、对策——适应传播新规律专业和独家是关键
自媒体冲击和挑战了专业国际新闻报道,我们需要及时作出回应。我们应该用新媒体思维武装整个工作流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闻传播规律。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自媒体言论进行回应,并充分利用驻外工作优势,用深入调研解疑释惑,用现场和独家报道打造权威和专业的内容。
除了中外主流媒体文章,我们应该关注自媒体热点话题,知晓不同舆论场异同,了解受众喜闻乐见和争论话题,为我们策划报道提供参考。在稿件语言上,我们要少一些空洞表达和干瘪的翻译语言,这一点对需要大量翻译外文材料的国际新闻尤为重要。
对策一:自媒体越是煽情和添油加醋,我们越是要用专业化报道予以应对。一些自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出现事实性错误,除了缺乏常识、故意添油加醋或以偏概全,就是仅参考一两家国际媒体报道,不去看当事国本地报道,更不会去核实新闻事实的原始出处。这样的内容,势必会同真相产生较大出入。
因此,作为专业的国际新闻工作者,我们不能轻信外媒报道,而应尽力通过不同渠道核实,尤其要重视核实原始材料,并结合新闻事实的语境和所在国的国情分析,将真实且全面的信息提供给读者。
2020年6月初,美国决定从德国撤军近万人。国内许多自媒体报道说,德国会“偷着乐”,因为没有哪个主权国家会乐意有外国驻军。这些自媒体完全从自己和国内受众的认知出发主观臆断,殊不知德国为防御俄罗斯威胁和发挥北约重要基地作用,非常欢迎美国驻军,对美国撤军决定相当愤怒。我们采写了有关分析文章,以正视听,在新媒体平台上阅读量颇高。
在发稿和呈现环节,也有可作为之处。互联网刚普及时,美国曾有个调查发现,一个网页如果载入时间超过8秒,就会严重影响用户访问量。移动客户端文章打开速度过慢,下载数据量过大,同样也会影响读者的用户体验。
此外,为服务纸媒,通讯社会在晚上集中发稿保证第二天一早见报。为了增加采用效果,往往会避开周末发稿。然而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活跃时间段也有变化。人们上下班和午休时间是碎片化阅读活跃的时段,而21点后人们在家相对空闲,此时是网络黄金时段。据分析,21点到22点,是阅读数10万+文章分布比例最高的时间段,此时在客户端上展现效果最佳。
■左图是自媒体生产的假新闻,右图是参考消息的辟谣报道。
对策二:根据自媒体上一些错误言论和虚假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批驳、澄清。2018年12月,一篇“默克尔面对柏林墙的告别演讲”在中文网上疯传。此文十分煽情,反美论调正好符合国内受众喜好,被若干公众号转发后阅读量达数百万,留言讨论和点赞无数。然而默克尔根本没去柏林墙演讲,此文的行文和表达方式也非常中式。但这篇文章言之凿凿,很有欺骗性,甚至不少国内同事找我们求证。柏林分社王勍同志随后采写文章《打假|“默克尔泪流满面告别演讲”刷爆朋友圈?真相是……》予以批驳。此文在参考消息公众号上发布后,很快阅读量上十万并被广泛转发,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引用予以辟谣,使那篇杜撰的文章最终被全网删除。
虽然自媒体泛滥导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也为专业国际新闻报道带来了机遇,尤其是驻外新闻报道,发挥空间更大,但要求也更高。我们应该利用驻外工作的优势,去做一些自媒体无法做到的事情,尤其是现场新闻和独家新闻报道。驻外工作中,驻外记者接触到有关当地新闻的信息大大多于国内。针对一些热点事件和自媒体上的错误信息,我们可根据了解的信息报道真实全面的情况,或实地调研和直接采访当事人。国内新闻报道中有很多类似例子。
新闻事件发生后,驻外记者能迅速赶到现场,且能去往许多普通受众无法进入的场所,我们观察到和了解到的信息大大超过绝大多数只能上网看新闻的自媒体。现场报道和记者的亲身体会,是自媒体无法坐在国内捏造出来的。现场感强的文章,也一定比自媒体在网上四处抄袭的文章更有可读性。
独家新闻是媒体竞争力的体现。一些国际媒体靠独家新闻制造关注热点,引领国际舆论。从水门事件、海湾战争到斯诺登事件等,独家新闻帮助一些国际媒体建立并巩固了在国际新闻领域的权威地位。然而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独家国际新闻一直是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弱项。除了有关中国的权威发布,中国新闻机构在国际新闻界引起较大关注的独家国际新闻并不多。
挖掘独家新闻,需要我们积极与驻在国社会生活,与各界打交道和交朋友,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公关能力,尤其是在西方主要国家。只有当我们能挖掘到有影响力的独家新闻,能采访到有影响力的各界高层人士,我们的国际报道才能在各个舆论场中更有影响力。到那时,自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也就不足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