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发对慈善信用卡市场的思考
2020-09-08董峥
董峥
新冠病毒疫情引爆了一個特别的话题,就是慈善事业再次发挥了积极作用,很多慈善基金会利用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力量、汇聚人民群众爱心,为疫情募集款项与物资的同时,开展志愿者的组织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后续相关工作,遏制疫情蔓延,为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中国的慈善事业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古时的孔孟主张仁爱,宋代提倡的养老扶幼,到明清民间出现慈善群体。到了现代,除了公募性慈善基金会,还涌现出很多非公募性的民间慈善团体。
此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地参与到各类型的公益慈善活动中,通过与慈善基金会合作发行慈善类认同信用卡,将善举纳入自己的责任之中,一方面将慈善事业的范围扩大到持卡用户,另一方面也赋予慈善事业新的内涵。
银行慈善信用卡在国内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农业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合作发行的“金穗慈善”认同信用卡。该卡作为当时信用卡业务主流产品—准贷记卡的一款认同卡产品,功能上与普通信用卡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增加了对合作方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的功能,金卡每年捐款20元,普卡每年捐款10元。
之后数年,慈善类信用卡没有再出现新的产品,直到2008年,招商银行与壹基金合作发行了招商银行“壹基金爱心”信用卡,持卡用户日常用卡消费一定金额后,招商银行就会向壹基金捐赠一定款项,同时持卡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信用卡向基金会捐款,这就将信用卡与慈善捐款结合起来。
从此,众多银行开始发行慈善类信用卡,服务权益也越来越完善。例如,中国银联联手数十家商业银行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推出“中国红”慈善信用卡。
2008年,广发银行成立广发希望慈善基金,并推出“广发希望”信用卡,引入了积分捐赠功能,将消费积分通过一定的比例折算为现金价值后,持卡用户可以选择捐至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账户中。
中信银行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推出中信“真爱梦想”公益信用卡,用户可以通过信用卡向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捐款。
北京银行推出首款慈善信用卡—“大爱卡”,用户在办卡和用卡后,北京银行会向中华慈善总会进行捐款,持卡用户还可以使用“大爱卡”自主发起捐款。
建设银行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发行了“红十字会员龙卡”,持卡用户交易额的万分之五将由建设银行捐献给红十字会用于慈善公益事业。
光大银行武汉市分行与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推出了光大银行“武汉希望”信用卡,用户办卡以及每次消费后,光大银行会向该基金进行捐款。
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与江苏省慈善总会合作,推出“邮储爱心”公益信用卡。
……
慈善信用卡在摸索中前进,由于慈善团体数量与质量庞杂,这就要求银行在合作时,要严格考察其运行情况与资质,避免因基金会的原因,为持卡用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银行与合作方也要加强产品的推广力度,将产品推广到真正具有慈善意识的用户手中。但是现在这类联名卡基本上都深藏银行网站的“闺阁”之中,很多产品已经下架,很少能够被用户关注到。
另外,在产品设计上,慈善信用卡产品应该定位于“认同卡”范畴,将消费捐款和积分捐赠作为重点,突出“捐赠”主题,让用户有强烈的参与感,还要得到参与慈善事业的荣誉感,否则很容易降低参与者的积极性。
其实,慈善事业作为一种增强用户体验的新途径,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不仅在产品策划上要紧贴慈善事业本身的特点,同时也要加大对慈善类信用卡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让慈善事业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不断提升,未来信用卡积分慈善项目将完成从体验到文化的升华。
作者系信用卡产业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