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午睡困难的对策分享

2020-09-08姚敏珏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活动量作息时间点数

姚敏珏

几年前,我做过一個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基金课题——《幼儿午睡的观察与照料的实践研究》。课题分析了幼儿午睡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睡眠障碍”以及青年教师在组织幼儿午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用自由描述法、时间抽样法、快照法等观察方法,提高教师对幼儿午睡活动的观察能力。总的来说,幼儿园老师在处理孩子睡眠问题时,常常呈现出一种理性的思维和策略,值得家长们借鉴。

在组织午睡的过程中,我经常碰到一些入睡困难的幼儿。通过观察,我将这些幼儿分成三种类型:分离焦虑型、精力充沛型以及精神兴奋型,并在实践中实施相对应的入睡策略,有效提高幼儿的午睡质量。

分离焦虑型幼儿

分离焦虑型入睡困难幼儿难以入睡的主要原因:对陌生事物产生了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对于刚踏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分离焦虑是令他们难以入睡的最大原因。

教师应该帮助这类幼儿建立归属感,缓解分离焦虑,从而有效地改善幼儿的午睡质量。

营造舒适的午睡环境

为了消除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教师为幼儿营造了安全、舒适、和谐的午睡环境。首先,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光线不要太亮,床位排列宽松,被褥的厚薄与季节相适宜。其次,在午睡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轻柔、优美的音乐。此外,我们允许幼儿抱着自己的毛绒玩具入睡,以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增强安全感,达到尽快入睡的目的。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的情绪调控起到积极作用。为了帮助因分离焦虑而入睡困难的幼儿尽快入睡,我们通过日常活动中温和的行为或亲切的语言去亲近他们,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如早上来园、下午离园时的热情招呼和亲切拥抱。另一方面,我们在午睡时陪伴幼儿,密切关注幼儿的睡眠状况,及时安抚情绪,帮助他们进入梦乡。

良好的师幼互动是针对小年龄入睡困难幼儿最常见的应对策略,能够有效地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营造安心、舒适的心理环境,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入睡。

引发和谐的同伴交往

和谐的同伴关系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并接纳幼儿园的生活。相关研究表明,小型社会化同伴交往能缓解幼儿入园焦虑,从而降低因焦虑引起的入睡困难发生率。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以同伴为榜样,学习同伴的行为。因此,我们积极引发幼儿间的互动,发挥同伴的示范作用,帮助幼儿建立同伴之间的良好关系,从而为入睡困难幼儿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以此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使其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安心午睡。

此外,在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适当调节了幼儿床铺的位置,将入睡困难幼儿与睡眠状况良好的幼儿安排在一起,为其树立良好的午睡榜样,间接地引导幼儿调节自身状态,尽快进入梦乡。

精力充沛型幼儿

精力充沛型入睡困难幼儿主要表现为:精力旺盛、好动,午睡时翻来覆去,还会经常干扰邻床幼儿的睡眠,等等。经过观察和分析,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活动安排和作息时间的不合理引起的。为此,我们通过调节活动量、开展安静活动,以及与家长沟通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改善其午睡状况。

调节活动量

实践证明,对于幼儿因精力充沛引起的入睡困难,适度增加其活动量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幼儿应保持适宜的活动量,如果活动量过小,就达不到活动的预期目标;而运动量过大,则容易加重幼儿的身体负荷。对于幼儿来说,适宜的运动量通常为在有氧状态下半小时左右的高密度、低强度运动。当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还需要适当调节活动量。

因此,在幼儿户外活动时,我们可以适度增加精力充沛型入睡困难幼儿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量,从而帮助幼儿在午睡时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开展安静活动

针对精力充沛型幼儿比较好动的特点,在午睡前,我们应抱着以静为本,动静结合的原则开展有助于幼儿安静下来的活动,如观察自然角、剪纸、看图书、折纸等,让幼儿在活动中进入安静状态,为午睡做好铺垫。

此外,我们还组织“一二三木头人”、模仿布偶等安静游戏,这类游戏可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慢慢进入安静状态。户外散步也是不错的选择。孩子在户外散步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还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气血的顺畅,帮助孩子入睡。

调整作息时间

日常作息没有规律是精力充沛型入睡困难幼儿难以入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孩子双休日或节假日在家没有午睡的习惯,或者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也晚,导致幼儿在午睡时间很难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午睡时间安排及时告知家长,共同商议并制订最佳的应对方案,形成“指导—实施—反馈—再指导”的良性循环,建立家园一致的作息时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从而改善幼儿的午睡状况,提高午睡的质量。

精神兴奋型幼儿

精神兴奋型入睡困难幼儿(以中大班为主)午睡时多表现为兴奋,常常与同伴窃窃私语,这类幼儿大多处在语言表达发展的高峰期。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好奇、喜欢追问,其入睡困难的原因大多是由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基于对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缓解幼儿精神上的兴奋。

睡前谈话

要给予这类幼儿充分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午睡前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从而避免孩子带着“话题”进入午睡室。根据幼儿的精神状态,午睡前的谈话可以是集体交流,也可以是个别谈话。

在集体交谈中,教师要注意交谈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幼儿的兴奋度,所以谈话的内容应尽量设定为解决困惑,避免因新问题的产生而增强孩子的交谈兴趣。在个别谈话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幼儿的兴奋点,从而加以引导。

此外,对于经常在午睡时窃窃私语的幼儿,教师可在午睡前的个别谈话中委婉地告知:他的行为会影响同伴的休息,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以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如降低同伴午睡后合作游戏的积极性。如果这样,同伴就不能与他一起开开心心地做游戏了。在谈话中,教师还要注意谈话的技巧,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从而达到预期的交谈目的。

倾听故事

教师可以为幼儿讲睡前故事。倾听故事可以帮助幼儿从原先的说话(即语言输出的过程),逐渐转换为倾听(即输入过程),缓解其精神上的兴奋。反复的倾听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倾听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倾听过程中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降低兴奋点,便于幼儿快速入睡。

室外点数

点数是一种机械性的操作活动,我们选择珠子、卡片等物品,让孩子到室外进行按物点数,并事先规定点数的方法是心里默数。也可以设置按数取物,为幼儿提供数字卡片,要求其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室外点数的方法可以让幼儿降低兴奋度,有助于幼儿较快入睡。

面对入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应秉持的理念是:接纳、帮助并改善。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身体力行地关爱入睡困难的幼儿,改善他们的午睡状况。此外,我们不能忽视因病理原因造成入睡困难的幼儿,针对这些幼儿,我们应该及时与保健医生和家长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通过医教结合,制订健康、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从而保障每个幼儿的午睡质量。

猜你喜欢

活动量作息时间点数
让作息时间成为自我养成习惯之钙
童年活动量大 运动习惯保持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
世界上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画点数
小学语文课堂无效教学例谈
“小P孩作息时间表”火了:每天学习18个小时
破解心灵感应
伟人们的作息时间表
巧猜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