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顾文彬日记》看晚清官场
2020-09-08曹慧芳
曹慧芳
摘要:封建王朝的官员丁忧守制,期满起复补缺成为常例,但起复之路并不简单。《顾文彬日记》详细记载了同治九年顾文彬丁忧期满后,赴京听候铨用的整个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官场的真实生态。这对研究晚清历史、以史为鉴、反腐倡廉具有价值。
关键词:《顾文彬日记》;起复补缺;晚清官场;官员任命
顾文彬,苏州过云楼主,字蔚如,号子山、紫珊,晚号艮庵。顾文彬素有写日记习惯,同治九年(1870年)的《顾文彬日记》详细记载了他宦海沉浮的重要一环——丁忧起复,从中可以看到晚清官场的生态。这对研究晚清历史、以史为鉴、反腐倡廉具有价值。
《吴县志》记载:顾文彬“道光辛丑进士,改刑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出为湖北汉阳府,擢武昌盐法道。以父忧去职,后补宁绍台道。”[1]顾文彬科举殿试及第,正当仕途通顺之时,咸丰十年(1860)三月,父亲顾大澜突然离世,按照清律需要“丁忧”守制三年。于是,顾文彬从湖北卸任回苏州。同年6月,太平军攻占苏州,成立苏福省。为避战乱,1861年,顾文彬携家眷迁居上海。顾文彬与苏州知府吴云、地方官绅潘曾玮、冯桂芬等倡议创立“中外会防局”,在上海偏居一隅。[2]同治元年(1862),顾文彬与薛焕、吴煦、潘曾玮和吴云等人筹措军费20多万两白银,派遣商船队赴安庆,迎接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海。李鸿章最终攻占了苏州城。[3]同治三年(1864),顾文彬回到了苏州铁瓶巷旧居。
顾文彬考虑起复是在同治九年(1870)二月廿五日。《顾文彬日记》记载:“谒见中丞,告以起复事,中丞许为出奏。”[4]中丞为丁日昌,同治七年(1868)任江苏巡抚,驻节苏州,是晚晴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有了丁日昌的举荐,顾文彬起复之途应该比较顺利,可谁曾想一直到当年闰十月二十日才总算尘埃落定,其间的经历可谓真实版的晚清官场现形记。
清朝的官员任命比较复杂,高级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受任何规则制约,称之为“特简”;中、下级官员根据皇帝诏令推荐,称为“荐举”。推荐和保举官员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请求以某项官职任用,或加以某项荣典,奏报后交吏部审议,称为“明保”;二是保荐特殊人才,请求破格录用,称为“密保”,一般交军机处存记,于适当时提请任命。[5]顾文彬丁忧守制前先任汉阳知府,后又升为武昌盐法道,先为从四品,后为正四品,起复需要到京城听候铨用。
三月初一,顾文彬在午后告别了丁中丞,申刻就踏上了进京之路。据《顾文彬日记》所载,他先乘船到上海,廿一日坐海轮,廿四日到达天津,廿六日乘车去往北京,廿八日到北京。不料在坐大鞍车进京城的时候,行李车被门隶和税局拦住,顾文彬通过叶恒泰店友的关系,到晚上行李终于被放回来,花费了二十两税银和六十千京钱(康熙时曾铸造一种重七分的小制钱,流通于北京,二文当大制钱一文)。[6]
到了北京,安顿之后第八天,顾文彬出门访客。“辰刻,往晤陈小舫,托其投吏科文书。往拜汪芾村、彭××、许星叔,俱晤。午后,进东城谒官中堂,他出未晤。晤沈经笙总宪”。顾文彬所要见的都是重要人物。陈小舫即陈廷经,时任监察御史,曾任内阁侍读学士,敢于直言,在京师很有名望。许星叔即许庚身,时任鸿胪寺少卿,曾任军机处章京。官中堂即官文,字秀峰,满洲正白旗人,时任湖广总督。沈经笙即沈桂芬,祖籍江苏吴江,洋务运动重要人物,时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两天后,顾文彬再次登门,终于见到了官文,日记云:“晤谈良久”。又过一日,顾文彬“往贺庞宝生升总宪”。庞宝生即庞钟璐,常熟人,同治九年擢左都御史,署工部尚书。隔日,官文又主动前来与顾文彬会面、交谈。至此,顾文彬与起复补缺流程中数位关键人物均已会面,有这么多官员帮衬,想必没有什么问题了吧。
等了十天后,因为迟迟未有音讯,顾文彬又去找了一位官员。“往谒彭会(味)之侍郎(久余),托其催选勋两司,速办投供公事。”彭久余时任礼部侍郎,曾任江苏学政。又过十天,顾文彬“往晤彭味之,托其招呼进单事。”从日记记载中,足可见其焦急的心情。
两天后,五月初一,顾文彬按照惯例去吏部投供。投供是清朝的制度,候选官员将得选缺时,按吏部规定日期报到,亲笔书写履历单,呈交吏部文选司,以待铨选。在吏部,顾文彬见到了吏部右侍郎胡肇智,也就是胡季临,询问是否进单。得到回复是“据云应进,后闻其几将司官申饬,其议始定。”吏部长官已经对办事人员指示了一番,顾文彬起复之事應该高枕无忧了。
初五,许庚身主动前来会顾文彬,告诉他:“言进单事尚须请枢堂主裁,因致书胡季临,托其转致正堂沈经笙。”顾文彬起复之事需要经过军机处裁定。于是许庚身写了封信,托胡肇智交给军机大臣沈桂芬。顾文彬不放心,到了傍晚时分,他又去见了军机处章京朱智。进单之事由吏部到了军机处。军机处进单条款规定:道府官员需要皇帝“特简”任命;而顾文彬有的是他在湖北任职时的上司,湖北巡抚胡林翼(此时已经去世)请旨简放正折“密保”附片。究竟是直接让皇帝任命,还是通过官员“密保”荐举后让皇帝走个形式,军机处对此也非常谨慎,“枢堂酌议至一时之久方谕准进单。”顾文彬听后感叹:“吁!可谓艰难险阻矣。”
第二天,顾文彬收到吏部右侍郎胡肇智的来信,里面还附有沈桂芬的回信。沈桂芬信中说:“有章京拘于旧例,拟不进单,幸堂议偏重持简一边,方准进单。”看罢信后,顾文彬感叹道:“知茗笙亦不可靠也。”茗笙就是军机处章京朱智。
一个月后,顾文彬还是没有收到起复的消息。六月初七,他找到彭久余,问起复之事。对方说,吏部还没有查到相关文书。六月十八,顾文彬又问张慕青:“询知昔年起复文书,遍查稽勋、文选两司,并无此件,想为抚院房沉搁矣。”起复文书杳无音讯。
七月廿八日,顾文彬通过朱智得知,他的名字已位列应补班官员的首列。到了八月,大批官员已经外放就职了,顾文彬忙着与大家道别,可自己依然没有消息。九月、十月,顾文彬依然在北京寓所等待。直至闰十月二十日,顾文彬接到朱智的信,得知当日“奉上谕,浙江宁绍台道员缺,著顾××(文彬)补授,钦此。”在京城待了八个月的顾文彬等待的就是这一天,他在六月初七的日记上眉批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幸为申甫所误,压迟一月,反得杭省之缺。”申甫即潘曾莹,潘世恩次子,道光二十一年进士,由编修官至吏部侍郎。
身为苏州人,在江浙为官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补宁绍台道这个缺,究竟是因人误事还是个中高人有意为之,《顾文彬日记》没有透露。
在离京履新前,顾文彬异常忙碌,因为他要跟大批的京官辞别。清代官场有“三敬”[7]之说,分别为冰敬、炭敬和别敬,都是下属孝敬长官或者京官的名目。根据日记记载:在23天的时间内,顾文彬共拜访官员达389人次,与107人进行了交谈,送出别敬2400多两银子。其中,沈桂芬等七名官员退回了别敬。值得一说的是,顾文彬拜谒恭亲王,三度未见,于是给恭亲王府邸回事处接待他的穆尔庚额号送与门包,被拒收,因为王爷不准收此,但王府门人并非不贪财,最后是“约日到寓所来取。”
顾文彬经历了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之后,被重新起复为官。于十一月十八日终于离开京城,踏上了回苏州之路。先乘雇来的太平车一路颠簸南下,于十二月初五到淮阴王营镇,随后乘船南下,至十二月十八到达姑苏胥门大码头,历时整整一个月。在家过完春节,正月廿三,顾文彬又踏上了前往浙江履任之途。
同治十年(1871),60岁的顾文彬到宁波任宁绍台道道员。光绪元年(1875)64岁辞官回苏,共计四个多年头。在这四年多时间里,顾文彬始终沿袭着立夏秤人的吴地习俗,由此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顾文彬的身心状况。同治十年,体重为126斤;同治十一年,体重140斤;同治十二年,体重136斤;同治十三年,体重118斤;光绪元年,体重115斤。
*本文系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项目编号:Y2019LX06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民国)曹允源等撰.吴县志·卷六十八下[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二十二年铅字版影印本,1970:1257.
[2]賈熟村.对上海“会防公所”的一些探索[J].学术月刊,1981(8):55-59.
[3]贾熟村.太平天国时期的上海地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96-101.
[4](清)顾文彬.顾文彬日记(一)[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9:7.其他未注明引文均源自此书。
[5]沈祥云.清代文官保举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6]邵义.清代京钱小考与《红楼梦》所涉地点辨析[J].清史研究,2014(2):136.
[7]茅海建.张之洞的别敬、礼物与贡品[J].中华文史论丛,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