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
2020-09-08陈伟斌叶海燕
陈伟斌 叶海燕
摘要:乡村民俗文化档案是乡村民俗文化的核心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分析了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内涵与特点,围绕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从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和开展特色民俗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民俗文化档案;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分类号:G273.3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Folk Cultural Archives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Weibin, Ye Haiyan
(Archives of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6)
Abstract:Rural folk culture archives are the core carrier of rural folk culture, which contain rich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are of great benefit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rural folk culture archives, summarizes the necessity and highlighting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rural folk culture archives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and strategies of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rural folk culture archives resources from innov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ocusing 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creat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carrying out special folk activities .
Keywords:Folk Culture Archives;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tection; Development
黨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及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民俗文化档案是乡村民俗文化的核心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因而保护与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可进一步激发乡村民俗文化的活力,这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和档案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内涵和特点
乡村民俗文化档案是指:通过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和实物等手段,对乡村民众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精神文化进行物态化和固化,使其成为可以被保存和传承的文化载体和历史记录。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真实反映了一定地域空间下乡村民众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变迁过程。姜克银认为,民俗文化档案是随着村落民俗的发展而传承下来的一种物态文化[1]。李琳认为,民俗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文献资料[2]。薛金玲和赵继臣认为,民俗档案是某一地区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反映该地区民风民俗习惯,并有一定保存意义的历史记录[3]。
乡村民俗文化档案作为乡村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兼具民族性、乡土性、地域性、价值性和文化性的特点。首先,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由此也造就了乡村民俗文化档案显著的民族特色性。其次,民俗文化档案记录和反映了民众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格、婚丧礼仪、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内容,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紧密相关,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客家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建构了样式不一的客家民居,分为客家土楼、排屋和围屋三大类,而在不同地区客家话的口音腔调也有所不同。再次,民俗文化档案记录了民俗文化在民众中口耳相授、代代相传的历程,从中可以衍生出许多档案文化产品,文化性极强,如与妈祖文化有关的舞台表演、电视剧等表现形式,就是从妈祖民俗文化的档案记录中衍生出来的。同时,乡村民俗文化档案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直接进行的完整真实的记载,客观地反映了乡民淳朴的农耕劳作、民间祭祀、信仰、饮食、婚俗、节庆等各方面内容,具有显著的原始性和乡土性。最后,乡村民俗文化档案既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通过对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二次开发和提供利用,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2乡村民俗文化档案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
乡村民俗文化档案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民俗活动产生、发展和延续的原始记录,集中代表了该区域范围民俗文化的演变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有利于挖掘民俗文化档案的潜在价值,这既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2.1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档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民族灵魂之所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民俗文化档案是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态,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居民所产生、传承和发展的社会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档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元素,与一般的民俗文学作品和民俗资料相比,更具有真实性和原始性,因而对于恢复历史面貌、研究文化由来、继承传统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和开发,集中展示了优秀农耕文明的系列文化成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充分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2.2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档案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乡风文明的新乡村。加强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和开发,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精神,激发民众爱乡、荣乡、建乡的热情,可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同时,加快对民俗文化档案的开发,可以打开更大的民俗文化消费市场,有效地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民俗文化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促进民俗文化发源地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2.3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档案是促进档案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与开发,有助于丰富档案馆藏资源,促进馆藏结构的合理性和多样化。我国各级档案馆的馆藏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公文档案、政府信息档案、报刊资料、各时期史实资料等,其中民俗文化档案所占比例比较小。民俗文化档案是珍贵的档案资源,具有载体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对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进一步改善馆藏结构和充实档案资源类型,可构建出具有浓厚地方文化韵味的特色档案馆藏体系,更好地拉近档案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扩大各级档案馆的服务范围和受众群体,更好地促进档案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乡村民俗文化档案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据中国传统村落网数据显示:我国一共有6819个村落被选为中国传统村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施,乡村民俗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记录乡愁、凝聚乡村记忆的独特功能逐步显现。但是,在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与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3.1规章制度有所欠缺,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各文化主管单位和有关机构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记录和建档。同时,《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也重点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档管理的重要性。但该类法规在具体如何建档、归档、划分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等方面,还未明确细化要求,未出台详细的民俗文化档案收集和管理办法。另外,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相关工作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许多地区的档案馆也没有制定详细的民俗档案征集细则和工作制度,这些都不利于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与开发。
3.2社会意识较为薄弱,民俗文化面临严重“失传”风险
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许多乡村年轻一代都向城镇聚集,远离了原本的文化环境,乡村民俗文化技艺大多掌握在老人们的手中,如果没有及时对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进行有效保护,就容易使一些特色的节庆活动、民间习俗慢慢消失,许多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技艺也会面临失传。且由于各级档案馆对民俗文化档案的征集办法,仅局限于捐赠、寄存、征购和复制等传统方式,较少主动地深入乡村开展民俗文化档案的调研、统计与建档工作,一些尚未建档的民俗文化,如民居建筑、民間技艺等都有可能流失。由此可见,目前社会民众和相关部门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都较为薄弱,对民俗文化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3资金和人才等保障力较弱,民俗文化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
民俗文化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建档过程中,主体面临的不只是简单的文字处理,还经常需要利用一些数字化设备,如用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对实体进行记录存档,对一些口述档案进行现场采访、录音录像,此外,对一些散存在民间的民俗文化档案,主体还需要通过有偿征集或者购买方式才能完整采集,以上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才支撑。但是,由于乡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在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与开发中,常存在财政扶持力度有限、预算不足、人才资源缺乏等问题。同时,乡村民俗文化档案保护与开发的经费瓶颈和人才不足,也影响了民俗文化档案的信息化进程,导致一些民俗文化的存档、电子化录入工作无法顺利完成,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让宝贵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开发,更难以提供便捷的查找和利用服务。
3.4档案开发利用方式单一,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度较低
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有机结合点,可带动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民俗文化档案是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重要的振兴基础,开发利用此类资源是打造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品牌的重要抓手。然而,一些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由于没有足够重视和开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缺乏对民俗文化档案的理性挖掘和有效整合,仅追求简单的低成本复制,因而造成了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模式千篇一律,缺乏地方民俗特色,很难形成民俗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等后果,这将使民俗文化遭受不可估量的打击。例如:白鹿原民俗村仅存在四年就被拆除,主要原因就在于该民俗村缺少对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发掘和利用,与市场中其他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相似性和重叠度较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4乡村民俗文化档案保护与开发的路径和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给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管理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乡村民俗文化档案保护与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档案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相互合作、同心协力,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争取多元主体的经费支持,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新和拓展服务方式,以不断探索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新途径。
4.1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民俗文化档案规章制度
乡村民俗文化档案具有种类繁多、来源分散的特点,单凭档案部门很难高效完成民俗文化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等工作,这就需要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4],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搭建了很好的互助平台,不同主体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整合资源、齐头并进,共同推进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与开发。首先,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可对民俗文化建档工作进行宏观的整体规划,组织对民俗文化的搜集、调查、记录、认定和建档等活动;其次,档案馆作为民俗文化档案建设、保护和利用的主要行为主体,承担着对本地民俗文化档案管理统筹规划的重要责任,可联合博物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协助开展工作;最后,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民俗文化档案建设和保护活动,将一些民间机构如老人会、乡愁馆、宗祠、姓氏源流研究会等,纳入民俗文化档案管理的主体范围,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乡贤的引领带头作用,加强对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意识,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各级政府机构和档案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主体和相应责任,规范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收集范围,确定不同类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保管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民俗文化档案存在特殊性和多元性,相关部门还应加快民俗文化档案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解决民俗文化档案在征集、接收、移交、抢救、保护和管理等一系列环节上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
4.2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增强民俗文化档案动力来源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民俗文化档案专业人才不仅指档案管理专业人才,还包括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和民俗文化开发的专业人才等。为了更好地促进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加强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一是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具有地域分散性、形式多样性和载体多元性的特点,这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需要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多角度的转向培养,要求人才掌握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一些修复保护技术等,以培养出理论丰富、技能多样的复合型档案管理和服务人才。二是提升民俗文化传承人的综合素养。民俗文化传承人是民俗文化档案管理的重要参与者,要加强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承和档案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激发文化自觉性和民族自豪感,全面提升他们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综合能力,促进民俗文化档案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5]。三是加强对民俗文化开发人才的培养。从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构思、设计、生产和销售,到对民俗文化旅游的规划、实施、营销工作,都需要对艺术学、旅游学和营销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即要想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民俗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既要求他们对当地民俗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需要他们在设计、营销等领域有一技之长。
4.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民俗文化档案建设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建设带来了较多的国家和政府财政投入,拓展了乡村民俗文化档案建设的资金来源,创造了优秀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基金会、乡愁馆、宗祠和姓氏源流研究会等民间组织机构的作用,构建“政府财政投资、民间组织集资、乡贤名人捐资”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对此,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做好长期的财政规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经费预算,适当向民俗文化档案建设倾斜和流动;组织专门人员,对民俗文化档案做好摸底排查工作,进而有序地开展征集抢救和提供利用等后续工作。另一方面,可建设民俗展馆。在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在当地建设民俗档案馆或民俗博物馆,将一些可移动的民俗文化档案,如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字记录、照片、音像记录等,或具有保存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民俗档案实物引入馆中,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档案的意识,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为民俗文化档案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各方面保障。
4.4打造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民俗文化档案品牌效应
民俗文化创意产品融入了民俗文化元素,承载着地方民俗文化的历史信息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打造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实现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共生。一方面,档案部门、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与社会力量合作,进行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制作、生产和经营,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解析,提取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元素,通过拼接、具象、嫁接、结合等手段,设计出一批民俗色彩浓重的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打造这些具有统一风格的系列产品,可充分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树立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特色品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增加民众与民俗文化的互动性,通过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流通,在提高民俗文化的知名度的同时,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宝鸡市凤翔县的凤翔泥塑包含了从泥塑生肖动物摆件,到围巾、口罩、眼罩、茶杯、手机壳、笔记本等一系列文創产品。将民俗文化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结合,不断提高产品的实用价值,既扩大了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提升了民俗文化档案品牌效应,也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兴旺,最终更好地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
4.5开展特色民俗活动,整合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以满足多元需求
民俗文化村能集中体现一个地区传统的民俗习惯、节庆文化等,是对民俗文化的重新演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更好地拉近人们与民俗文化的距离,促进对于民俗文化产品的消费。借助民俗文化村的展示平台,有规模地开展特色民俗活动,既能激发民俗文化潜在的经济活力,又能带动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支持或基础,帮助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进而推进乡村振兴[6]。因而可以依托民俗文化村开展特色活动,集中整合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加强民居建筑、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美味饮食、文化表演等要素的有机融合,重点开发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特色,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项目,充分满足参观者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例如,锦绣中华民俗村建成了25个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村寨,汇集了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居民建筑和民俗文化表演活动等多类元素,游客可以参观各式民居建筑,体验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品尝民族特色食品,观看各类戏曲演出并参加火把节、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多角度、多方位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和民风民情。
5结语
乡村民俗文化档案是乡村民俗文化的结晶,是振兴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甚至整个乡村的重要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乡村民俗文化档案作为乡村民俗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加大对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7]。因此,保护和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需要档案部门和社会组织、政府机构通力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民俗文化档案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加大对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力度,注重对民俗文化档案的特色开发,最终实现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功能。
*本文系2018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记忆档案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FJ2018B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姜克银.宁夏回族村落民俗文化档案资料整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2(11):29-30.
[2]李琳.文化生态保护视域下的民俗档案工作[J].前沿,2013(13):199-200.
[3]薛金玲,赵继臣.民俗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4-108.
[4]田丽媛.我国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浙江档案,2015(10):16-18.
[5]何晓晶,李兴平.“三少民族”档案保护现状与对策[J].中国档案,2019(3):40-43.
[6]黄霄羽,柴耀鸿.国内外案例视角探讨档案助力文化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档案与建设,2019(11):37-41.
[7]李健,王运彬.传统村落档案管理路径转型——从人文引导管理到文化生态复兴[J].浙江档案,2018(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