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南京雨花台的陈景星、石璞烈士
2020-09-08黄郁萱孙倩
黄郁萱 孙倩
陈景星,号绍虞,1908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陈家台村一个中农家庭。1926年,他的父母抵押了家中的几亩田,供他考入沈阳的奉天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当时,东北地区处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统治下。陈景星在校读书认真,关心国事,经常参加抵制洋货和反封建的活动,还发起组织“海城同学会”。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在《海城同学会章程》的序言里,论述了中国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号召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团结一心,发愤图强,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患而奋斗终生。1926年7月,北伐战争兴起,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更激发了他的革命救国思想。这一年,陈景星与秘密担任国民党辽宁省指导委员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徐寿轩有了接触,经徐介绍,他秘密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他经常学习孙中山的学说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石璞比陈景星小5岁,别号国柱,1913年3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城内小岭子西一个中等官吏家庭。1926年,他刚过12岁,考入奉天省立第三中学的初中部,仅以1年半时间连续跳级,读完初中。1927年9月他14岁,又以优异成绩考进东北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部。他资质聪颖,学业优秀,而且具有演讲和演戏的天赋,加之在班级中年龄最小,深为老师和同学们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弟”“神童”。
1927年4月,国民党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进行第二次北伐,奉系军阀从关内退往关外。1928年6月,统治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军炸死。这年底,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宣布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全国实现了表面的统一。国民党在东北可以公开活动了,不少青年学生加入了国民党。1928年12月,15岁的石璞在奉天也加入了国民党。比石璞年长5岁的陈景星,在政治上要成熟些。
1929年夏,陈景星、石璞高中毕业。这年,陈景星 21岁,已经结了婚,还有个小女儿;石璞才16岁。他们都满怀着学成大业、拯救中华的壮志,于6月28日在徐寿轩的带领下,与王育仁、郑辅周、金鼎铭结伴,离开沈阳,在大连乘日本客轮“大连丸”前往上海。
陈景星和石璞等人到达上海后,第二天转道南京,在花牌楼太平巷的会馆内温习功课。1929年7月初,陈景星、石璞与几个东北同学均被金陵大学录取。
金陵大学是一所由美国教会办的大学,有相对比较自由宽松的环境,有学生自治的传统,对学生的人身控制和思想控制不像一般的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那样严密,甚至倡导思想自由和读书自由。在金陵大学的图书馆和阅览室里,可以公开借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和其它各种违禁的书籍。这就为正渴求新思想的陈景星和石璞等青年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陈景星和石璞在金陵大学里如鱼得水,大量阅读进步书籍,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陈景星和石璞关心社会。他们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朽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悲惨,亲眼见到了南京这个所谓“革命首都”原来是达官贵人们的天堂,穷苦民众的地狱。国民政府交通部的豪华建筑,鼓楼后街上的华丽别墅,马路上飞驶的各式小轿车,西装革履、脑满肠肥的阔佬阔少,与马路旁成群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灾民,形成鲜明的对比。眼前的现实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和希望,也使他们认识到国民党的贪污腐败、愚弄民众、屠杀人民的本质。他们悲愤地说:“这哪像革命的首都!国民党与蒋介石向外国侵略者投降了,向中国腐败的封建势力妥协了!中国革命失败了!”他们不断地思索着,深有感触地说:“今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必须重新探求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陈景星年长些,成长更快,思想更成熟,他喜欢写诗、编顺口溜,抨击时弊。
不久,陈景星与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有了接触。1929年10月,他经金陵大学中共地下党员宣棣之的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积极地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活动。
1930年2月,上海的进步人士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由鲁迅牵头,发起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要求保障民权,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南京中共地下党组织接到上级指示以后,积极响应上海进步人士的行动,决定先以学校为重点,将自由运动大同盟逐步推向全社会。陈景星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和中央大学的黄祥宾,晓庄师范的刘焕宗、石俊等人,共同成立了“南京自由运动大同盟”。陈景星在学校积极宣传,公开张贴出成立“南京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公告,并第一个签了名。
陈景星利用在“南京自由运动大同盟”里工作的机会,注意观察周围同学的思想,经常用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石璞在陈景星的启发和帮助下,秘密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参加中共地下党所组织的许多进步活动。1930年2月,在陈景星的介绍下,石璞和李林泮、金鼎铭等进步同学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金陵大学中共地下党的力量不断壮大,成立了金陵大学党支部,陈景星被上级任命为党支部书记。在陈景星的领导下,金陵大学党组织成为南京坚强的地下斗争“堡垒”。陈景星、石璞等常以打乒乓球等活动作为掩护,举行会议,商讨革命工作。陈景星先后化名陈大伟、刘大伟、刘列,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开展地下活动。他和石璞等人一道,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在校园里和大街小巷張贴标语,散发传单,或者到中央大学、晓庄师范等学校与同志联络。他们在夜深回到学校时,往往校门已关闭,他们就翻墙而入,并习以为常。1930年3、4月间,他们领导和积极参与“四·五”游行和金陵大学校内开展的反对帝国主义歧视中国人民的斗争,以及后来“红五月”的斗争。
1930年6月,李立三的“左”倾路线逐步控制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夸大了国民党政府的危机,要求全党实施不切实际的盲动。他们要求各根据地的红军进攻各大城市,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同时要求在白区的各地中共组织举行暴动,加以响应,配合红军攻打大城市。南京被指定为暴动的重点城市,中共南京市委接到了中央的这一指示,立即成立了“行动委员会”,通知各党支部和党团员,准备在南京举行暴动。
当时,金陵大学即将放暑假,陈景星本想回东北老家看望久别的母亲和妻子、女儿,他接到南京中共地下市委的指示后,立即放弃个人打算,留在南京。他知道,暴动是血与火的战斗,是要有牺牲的。他作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1930年6月3日,他给远在数千里外家乡的母亲写了一封诀别信:“你对我的爱,对我的体贴,那是使我时时不能忘记的。你为我受了多少累,吃了很多苦,甚至于被债主们逼迫,处处你都代表着慈母的爱!”“时时你都盼望着儿子成名,能治起家来,能给你们争脸。然而慈母爱儿的亲热,我能如何报答呢?”陈景星庄严地回答:“我常想,我若是读了很多书,不能为社会上被践踏的人类谋些幸福,那我怎能对得起母亲呢?怎能对得起母亲疼儿一场呢?”短短的几句话,显示了一位共产党人以解放苦难同胞为己任的伟大胸怀。他最后深情地与母亲诀别:“你不要因为我的事情又增加了多少愁和痛苦。母亲,你应当好好管教景文(按:指陈景星的弟弟陈景文)成人,他们要比我更能孝敬你啊,要比我更能长时期地围绕着你。”
就这样,陈景星断然斩断了亲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残酷的阶级斗争中去。他为了便于工作,搬离金陵大学的校园,住到南京城北长江边和记洋行的工房里。
当时,东北籍的同学郑辅周、金鼎铭,来约石璞一起回辽宁家乡,与家人团聚,度假消夏。石璞婉言谢绝了,他郑重地对郑辅周、金鼎铭说:“两个月假期,我留在南京学校中,能做很多事!我这个暑假就不回东北家乡了。”可见,石璞热爱革命工作,胜于爱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1930年7月,中共南京市委决定于8月1日晚举行暴动,先于7月16日在夫子庙闹市区举行群众示威,进行暴动预演。7月16日下午,陈景星、石璞带领金陵大学的党团员来到夫子庙。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党团员会合,在奇芳阁发表演说,散发传单,高呼革命口号,引来大批群众围观。反动军警狂吹口笛,赶来抓捕。继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的石俊等人被捕。陈景星、石璞机警地冲破了敌军警的围捕,得以逃脱。
中共南京市委主要领导人见敌人已有察觉,将暴动时间推迟到8月底,计划在暴动中夺取国民党政府机关。陈景星奉命代理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南京市“行动委员会”的委员,负责领导城南地区电报局、兵工厂的工人暴动工作。他终日奔波于南京城南的街巷与山野,串联工人农民,进行暴动的发动与组织工作。石璞则受命负责南京城北地区的联络、组织工作。
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敌我力量悬殊,“左”倾盲动路线迅速失败。暴动还没有发动起来,南京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就遭到了破坏。1930年8月7日夜,南京市委交通员鲁达卿被捕后叛变,敌人根据他的口供,在全城开始大搜捕。石璞在这生死关头,将同志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设法向在东北家中度假的金鼎铭发去急电:“勿来京,告郑。”
郑就是郑辅周。石璞的勇敢行动保护了两位同志。
1930年8月25日,陳景星在和记洋行被警察局便衣特务逮捕。石璞、李林泮、王育仁等革命同志也相继被捕。他们被关押在阴森恐怖的警备司令部监狱中。
陈景星、石璞等人在狱中,面对酷刑与死亡,始终横眉冷对,坚贞不屈。敌人软硬兼施,结果一无所获。
在南京的一些东北籍同乡设法营救陈景星、石璞等人,委托张学良驻南京的代表秦华出面,设法让国民党法官为他们开脱。石璞的父亲闻讯,去沈阳张学良的少帅府求救,并请律师,按照商量好的办法告知石璞:“审讯时,就说年幼无知,误入歧途,所犯过失非出己愿,我可以为你辩护无罪。”石璞说:“你们不如直说叫我叛变苟且偷生。但是,杀我头易,改变我信仰难!”
最后,国民党政府当局以“甘心附共,图乱首都,无法可恕”,于1930年9月4日凌晨,将陈景星与石璞等7人判处死刑。当年石璞只有17岁,属于未成年人,依法不能判为死刑,但阴险残暴的敌人竟将石璞的年龄改为19岁,将他与陈景星等人一起判以死刑。1930年9月4日清晨,敌人将陈景星与石璞等人押向雨花台刑场。陈景星与石璞等一路高呼口号,从容就义。陈景星时年22岁,石璞年仅17岁。同时殉难的有张叔昆、李林泮、罗仲卿、冯爱萍、何月芬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