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分层走班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2020-09-08雷丹胡芳芳
雷丹 胡芳芳
关键词:分层走班制;新高考;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150 — 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年末,《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等高考评价体系相继发布。该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重点阐明了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标准。在新高考背景下,一方面,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一贯采用的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愈发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基于国内英语教学实施的现状——近年不断凸显出的“哑巴英语”问题,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外语教学难度大等问题,将分层走班模式应用于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势必成为一种趋势。
(二)分层走班制概念界定
分层走班制的含义应一分为二,它是由“分层”和“走班制”两个关键要素组成。所谓“分层”,是指从学生差异角度来对分层走班进行阐述。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总体差异分为几个层次。根据每个层次所设立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综合学生差异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起初分层教学局限于班内分层,也称为内部分层,即通过同质编组或异质编组在班级内部实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随后分层教学进一步发展,由班内分层转向外部分层,即走班式分层。
走班制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是上课的教师和教室固定化,学生流动化的一种上课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在适合自身发展的班级中上课。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能力水平、兴趣等)重新打乱,进行再次分班,既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再继续分为更多的层次,组成不同层面的平行班级,学生在不同班级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考试难度等都是不同的。分层走班的上课模式有利于解决国内高中英语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英语教学中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问题。综上所述,可以将分层走班定义为:在学校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学生综合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各科教师综合评价四个方面,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适合的分层班级学习的教学组织方式。
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研究现状
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绎过程,对分层走班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全方位的理解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提升新高考背景下培养人才的策略。
(一)国外分层走班制教学研究现状
追根溯源,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实践来源是美国的“活动分团制”〔1〕。这一分层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新讲解知识点的测试,按照学习能力的高低水平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层,每一层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模式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成为了新兴产业最迫切的事情。与此同时,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弊端日益显著,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因材施教的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外分层走班制以美国最为典型,并且研究人员们对于美国走班制的研究过程和内容存在一致性。其中,李其龙(1979)在《西方国家中小学的分组教学》一文中这样认为,走班制是按照一个马鞍形的发展轨迹进行的变化。在走班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充斥着批判和改革的声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推动着走班制从兴起到低落,最后流行〔2〕。黄晓颖(2004)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中用统计数据说明,在学者们对分层走班评价不一时,仍然有将近90%的公立中学通过调整分层走班的方法,坚持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3〕。茂菊发表于2019年的硕士论文《美国高中走班制的发展历程研究》对于美国当前的分层走班制状况做了详细说明。21世纪的美国走班制已经开启新式走班。以林肯高中为例,通过建立学习社区丰富走班制内涵。高中基于大学的录取标准确定课程类别,明晰修习学分。在走班制的配套设施方面,建立全国模式,提高辅导质量,并且探讨新的招生方式。第一,美国实行灵活的考试制度。ACT 与 SAT 每年分别可考 5 次和 7 次,一年举行一次 AP 课程考试,而且 SAT 考试还分为推理测验能力考试和学科能力测验考试,学生可以选择。第二,美国高校种类繁多且可以自主设定招生标准。第三,美国大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对其他方面的能力关注,推出“MTC学生评价体系”这种新模式,综合考查学生的日常沟通能力、团队中的协作和领导能力、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适应性与探索力、诚信与决策力、心智习惯等方面科学全面对人才进行评估。
美国的分层走班制从教、学、管、评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正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使得美国高中走班制得以长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美國教育的社会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原因是美国的教育系统已经高度匹配国内人才培养战略。回归我国的教育实践,使分层走班制真正做到中国化,必须要结合中国国情,文化观念以及教育条件和人们可接受度等诸多方面。此外,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也提出了美国分层走班制的个人主义、学生课业负担,师资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比中国的国情以及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新高考改革,如何借鉴国外这些先进的走班制教学理念,取其精华,去其弊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二)国内分层走班制教学研究现状
乐正克的《学记》给了国内分层走班思想上的启发。“不凌节而施”,其含义是不能脱离实际,给受教者施以不符合其能力水平的教育。此后,孔子、朱熹以及国内很多大家都提出了类似的主张〔4〕。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民国时期新思想涌入密切相关。紧接着1980年,全国高考英语按30分计入总分,自此,英语分数在高考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但是国内学生英语学习遭遇的困境从未改变。1982年,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明确说明,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同年级学生知识水平悬殊的方面,采取按文化程度编班的方法。这一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国内英语教学实践向更好方向开展。与此同时,上海某校开始进行分层走班教学的试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为后续分层走班的广泛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来源。此后,国内关于分层走班制研究和实践也一直在路上。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近十年发表的分层教学类论文发现发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近五年的发表量成倍上涨。如图1所示:
图1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分层走班”词条共出现79条结果,其中“走班制”和“新高考”两个词条同时搜索出现21条结果。尤其近几年在新高考背景下,各个学科对于分层走班制的研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王润,周先进(2016)在其文章《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机制构建》中就走班制的出现时机、内涵和价值进行论述。他们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激发走班制的建设更加丰富,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特点,而且也契合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5〕。杨志明(2018)在《新高考与走班制教学之分类分层探析》中对分层走班制教学的特点做了阐述,他认为分层走班制的最大特点是既满足了大众化教育又适应了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既满足了新高考要求又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6〕。此外,(學者1,王爽),(学者2,王开香),(学者3,吴遵民)等诸多学者都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分层走班制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进行的分层走班制是在高考背景下形成的。高考指挥棒的改变引导着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选拔,满足个性化、分层次教学发展的需求,诸多学者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分层走班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国内学者们对于分层走班的研究角度大致相同,基本都是从分层走班制的内涵和特征、存在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对于分层走班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研究。鹿星南(2015)在《走班制: 内涵、 问题与改进》一文对于分层走班的具体内涵,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做了详细分析。张新征,杨道宇(2017)在《走班制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及其破解》中大篇幅讲述了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主要概括为:1)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之间的矛盾2)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矛盾3)高考升学考试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4)“分层教学”与“ 好坏快慢分班”之间的矛盾5)给与学生选课的“自由”与“自由”被浪费之间的矛盾6)学生的流动性与班级固定性之间的矛盾7)强调学生个性化和集体意识缺失之间的矛盾8)重视班级的“教学”作用与“教育”作用被忽视之间的矛盾9)对硬件需求增加与硬件不足之间的矛盾。刘瑶和卢德生在其《我国分层走班制教学研究审思》中也提及国内分层走班制存在学校资源、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困境。
以王润、周先进为代表的国内很多分层走班研究人员认为国内走班制教学是由全科走班和部分学科分层次走班两种模式构成。并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机制构建》中进行系统说明。第一种全科走班国内的典型学校是北京十一学校,第二种是在保留原来的行政班基础上新增走班班级,即学生除了分层走班的科目要在走班的班级上课以外,其他时间仍然在行政班级接受学习。较第一种走班模式而言,目前国内对第二种分层走班制研究的更多。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走班,对于走班制保障研究,国内研究人员主要考虑分层走班制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两个方面。对于管理方面,学者们倡导建立“扁平化”管理机构。以往的学校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师生的诉求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传达,使分层走班制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此外,晓月(2004)根据不同评价模式的性质对其进行分类,分为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多样化评价、全面性评价和层次性评价〔7〕。
三、对于普通高中分层走班英语教学研究的思考
较国外分层走班制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于分层走班制的研究停留在其各个方面的宏观角度,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微观问题形成鲜明对比。分层走班制的有效实施,除了深化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各方面硬件和软件配合。研究人员都看到了在分层走班制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层问题、管理问题、评价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即便研究者们提出了要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和家长的想法,加大教育领域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诸多方法,但是在微观层面,也就是教学实践领域缺乏深入研究总结。基于上述研究现状,建议普通高中分层走班英语教学研究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第一,决策分层走班模式。目前国内的分层走班教学主要分为两大类情况,一种是部分学校针对本校个别学科特别薄弱情况采取此类学科在统一时间进行的分层次走班教学,另外一种是在新高考3+3选课模式下进行的选课走班教学。根据未来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变化以及新高考的到来,有必要对目前国内实行分层走班的普通高中按区域对教学效果进行进一步总结性研究,决定适宜的分层走班模式,甚至是研究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分层走班形式。第二,建立健全科学分层和评价机制。研究人员认为将“分”与“评”进行有效对应,使“分”有则,“评”有理。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必须匹配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作为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方面,在此方面的研究应该立足教学实际情况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第三,研究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分层走班背景下,学生会出现流动性上课的情况,没有固定班级和班主任。学生的流动性增强会引发学生归属感缺失,管理困难等一些列困难。因此研究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第四,加强分层班级教学实践研究。和国内很多学者提出的想法一样,某校在学生处于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学之际便进行英语分层走班制教学。但是发觉无论怎样进行分层,从某一角度来说,都会出现“强”和“弱”之分,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马太效应”,完全背离了走班制要进行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希望〔8〕,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尤其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产生了极强的负面影响〔9〕。因此关于分层走班制推行的各种原则拟定好之后,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方向研讨,尤其对于分层班级的较弱层次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密切观察研究,希望从教学实践的微观角度给与分层走班的上层建筑提供宝贵建议。
四、结语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它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国外对于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国内分层走班制的研究人员也已经看到了走班制各方面理论和资源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宏观层面的指导理论。需要指出的是,任何顶层设计的实效与完善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因此下一步我们应该开展更多的比较研究和行动研究,反向给与分层走班制提供实践经验。国内新高考提出的基本宗旨突出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与主动性。我们要优化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效果,以避免因为班主任的缺位而造成二元管理带来的可能混乱或者是其他走班制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陈玉云.分层走班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2〕李其龙.西方国家中小学的分组教学.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J〕.1979,(01):2.
〔3〕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125-127.
〔4〕叶琳,刘文霞.国内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5-8.
〔5〕王润,周先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机制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6,(06):49-53.
〔6〕杨志明.新高考与走班制教学之分类分层探析〔J〕.决策与信息,2018.
〔7〕晓月.选“套餐”走到底——上海晋元高级中学试行“走班制”两年间〔J〕.江西教育:管理版, 2004,(07):14-16.
〔8〕〔9〕向纯.从可能走向现实——论“走班制”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价值实现中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30-3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