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教育的几个“需要”

2020-09-08王秀玲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

王秀玲

摘要:“百育德为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德育教育的介入,从而塑造学生健康乐观的性格,促使小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教师在德育教育时要贯彻几个“需要”,即需要仪式感、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榜样力量、需要“准则”,需要总结反思,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道德发展

一、兒童道德发展的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在学生4-8岁这个权威阶段,儿童不管对错都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当然也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在8-10岁这个阶段则会有自主判断,而10-12岁时基本可拥有公正的观念。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道德发展特点来教育学生。处于权威阶段的儿童需要成人的具体指导,这时成人的正确示范和榜样表率特别重要,没有必要强求儿童;对有自主判断的儿童,需要正面引导和讲明道理,平等对待;对有公正观念的小学生,需要尊重他们的思想,必要时给予他们一定的引导。

二、小学德育教育需要贯彻的内容

(一)德育教育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能强化记忆,使人印象深刻。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嵌入仪式感,能让小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好,德育教育也将变得新鲜而又深刻。升国旗庄严的仪式感能够激起学生对祖国更深沉的情感;建党节唱红歌,党的方针和政策将在学生心中更加鲜明立体;父亲节、母亲节为爸爸妈妈送小礼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在学校讲文明、讲礼貌能够获得“文明之星”“礼貌之星”奖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这种在全班同学甚至全校同学的注视下获得肯定的场景,能够让学生得到心理满足,感到骄傲自豪,促使其变得更优秀,道德教育也就在仪式感中潜移默化地完成。

(二)德育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学生年龄不同、个性不同、背景不同,天赋也不同,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德育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对于幽默的学生采用幽默的语言方式,对于内向的学生采用亲切的语言更能打开学生心扉,对于调皮的学生让他承担后果更能让他了解责任的重要性,才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就是好方法。

(三)德育教育需要榜样力量

榜样在德育教育中的力量不可忽视。以前,班里的学生经常模仿偶像明星的一言一行。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涌现了很多“抗疫英雄”,在了解了他们的事迹之后,小学生写小诗、制作手抄报、出黑板报歌颂他们,除了自觉做好防疫措施外,他们还树立远大的理想。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有多大。教师也是小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小学生沐浴在德育教育的阳光下。班里的优秀学生也是小学生的榜样,同龄人的榜样让小学生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需要发挥榜样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多让小学生了解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榜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德育教育需要“准则”

国家需要法律准绳,人们才有法可依,德育教育也需要准则,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除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外,还可以制定《学校常规》和《学生一日常规》,以此为准绳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小学生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准则”的出台让学生有了行为依据,就可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甚至可以监督其他同学,全班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还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制定“操作流程”。比如同学之间不小心发生碰撞,学生出台的“操作流程”是:道歉——询问对方是否受伤——到校医室处理或者握手“言和”——思考怎样避免。其他情况的“操作流程”由学生制定之后实施效果非常好,学生因为自己参与制定,印象非常深刻,信守自己制定的规则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德育教育需要总结反思

卡斯特说,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分析、综合,不断地行动、反思。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的指导者也需要总结反思。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完善计划、查漏补缺、不断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针对开学之初制定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进行总结反思非常必要,还可以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写成论文,与人分享、交流,为德育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小学德育教育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参与

小学德育教育需要合力。德育教育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团体作战,需要家长的参与。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是学生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历史上多少强盛家族都有家训,而很多名人更是制定家规,以此来规范、督促家庭成员的行为。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参与、督促、评价。社会上正能量的宣传可以使德育教育事半功倍。报刊、电视等媒体的价值导向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形成合力,使小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无缝衔接”、全方位覆盖,长此以往,自然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讯通、微信群的应用使得家校沟通更为方便、更为紧密,这样学生的动向也就“无所遁形”了;社会风气好了,学生的道德熏陶也就潜移默化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复杂的、系统的育人工程,需要我们在持续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究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小学德育教育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需要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瑛.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2]钟东林,余先荣,罗文.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J].学园,2013(30).

[3]施会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教育,2013(33).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