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思政课与意识形态安全

2020-09-08伍安李雅兴张丽

理论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高校

伍安 李雅兴 张丽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063 — 04

高校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坚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总之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研究生群体在西方社会价值观的迷惑和国内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价值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严峻挑战,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办好研究生思政课势所必然。

一、研究生思政课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17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2〕21研究生思政课就是巩固研究生思想防线防止解体的重要课程,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1.从课程性质看,研究生思政课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性〔3〕。作为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思政课针对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授业”的同时突出“传道”和“育人”功能,为研究生奠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因而不是“价值中立”的“知识传授”课或“信息传播”课,而是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课程〔4〕220。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阵地,研究生思政课必然要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实践证明,研究生思政课在维护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5〕

2.从课程内容看,研究生思政课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体现

高校思政课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具体地说,在硕士方面,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帮助硕士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内容和效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自觉性;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意义,尤其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博士方面,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帮助博士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及其当代意义。这些课程内容的主题和取向,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突显了意识形态的要求,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体现。

3.从课程对象看,研究生思政课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研究生群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群体整体规模比较大。根据官方统计,2018年全国共有在校研究生2731257人,其中博士389518人,硕士2341739人,总量占到了整个高等教育(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生)的6%多;而且这个群体在不断递增,相较于2017年,2018年研究生总数增加了91696人,其中博士增加了27521人,硕士增加了64175人。〔6〕另一方面是就这个群体本身的重要性而言。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是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和 “储备库”,肩负着为我国未来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重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干力量。因此,研究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工作极为重要,维护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切需要。就一门课而开座谈会,在党中央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显示出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

二、当前研究生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足

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政课定位清新、重视提升、态势良好,有效保障了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安全。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思政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意识形态安全。

1.社会环境的复杂度增加了研究生思政课引领意识形态的难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

国外方面,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挑衅和攻击,对近年来我国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壮大,不仅患了“红眼病”,而且认为价值观和制度模式受到了威胁,因而加紧了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国内方面,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大力推进,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群体的多元和流行文化的多样,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不无市场,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甚至“去意识形态化”的趋势。学生方面,当前研究生普遍为个性鲜明的90后,与大学生比较又年龄稍大心智成熟,并拥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在思维方式和责任承担上相对自立,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更为客观现实,也更为注重科研任务;加之大学阶段已系统学习思政课,故一定程度上存在错误认识,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研究生在信息获取上更为及时方便,传统课堂教学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舆论控制和治理难度前所未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多变社会环境的难度越来越大,反映到研究生思政课上,就是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面临着严峻挑战。

2.部分高校对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站位不高、支持不力

有些高校并没有在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上取得共识,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搞好学术研究才是重点。〔7〕因此,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课、轻公共课,成为长期以来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这两种不良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思政课的良性发展,影响了教师站好讲台的积极性,导致不少教师对思政课教学不重视,不同程度上存在“应付心理”,一些教授甚至不愿意上思政课。此外,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一个队伍的工作,而是学校各级教育主体共同的任务,需要相互之间密切配合。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推诿。一方面,文件下发多,但是落实少,常有空转现象,流通性不大,且缺乏层次性,上下一个样,致责任不明;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如对教案的意识形态检查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师资短缺,素质参差,职责缺失,处于单打独斗局面,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了高校表面上很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却没有有力支撑,成为空中楼阁。

3.有些教师综合素质不足使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不佳

在思想方面,部分教师政治意识不足,教学导向有偏差。没有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对待,没有意识到课程教育价值的真正目标,因而在课堂上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功能。如不愿和不敢涉及重大理论问题,回避学生提出的现实热点问题,无法满足学生“解渴”。在能力方面,部分教师理论功底薄弱,教学艺术有欠缺。如不能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不能立足实际提升理论阐释力,无法让学生“解惑”,回击错误思潮苍白乏力,不能让学生“解气”;教学手段单一,方法落后,课堂没有新鲜感,对于已经历过本科思政课学习的研究生来说,艺术性不足的研究生思政课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在人格方面,部分教师师德师风不良,教学魅力打折扣。如责任意识缺乏,对教育事业没有使命感,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没有责任感,态度冷漠,关爱不够;自律意识缺失,课堂上下不一致,学术不规范,生活作风败坏。

综上,不少研究生认为思政课与现实生活脱节,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不大,因而“人到”“心不到”现象较为普遍,降低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导致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现实中的负面舆情,个别研究生甚至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如“洁洁良”事件即是代表,博主“洁洁良”是国内某著名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一路保研保博,且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更获得国家奖学金。就是这样的优秀研究生却做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其于2018年4月在微博上散布不少精日辱华反华言辞,攻击国家和人民,且拒不接受删贴,造成恶劣影响。类似的事件并不鲜见,学霸或党员等光鲜身份的背后,暴露出严重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由引人深思。

三、研究生思政课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因应之策

面对消解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问题,研究生思政课的各级教学主体必须认清形势,苦练内功,强化外功,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建设,做到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1.强化课程认识,加大校院掌握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权管理权

高校党委是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的指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研究生思政课的具体实施工作,两者要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对该课程的认识,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8〕,加大掌握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权和管理权。首先,提高政治站位。要不忘办社会主义大学的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站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视研究生思政课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课程”,把研究生思政课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学校主要领导要大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并且靠前指挥,如带头走进课堂讲课示范、听课指导、联系教师,为研究生思政课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其次,拓展思政视野。落实全员、全程育人要求,必然要求具有大思政视野。一方面,要把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开课单位全力承担、各职能部门主动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多方协调、合力管理的“协同育人”领导机制;另一方面,在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同时,着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研究生专业课的思政内涵,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统筹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后,加强制度建设。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构建让教师想教好、能教好的激励机制;健全考核体系,加大教学在意识形态安全上的考核权重,并加强结果运用,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引导;强化过程控制管理,通过定期公开课、随机听课等方式实现对意识形态的动态掌控;开展教学比武,注重典型塑造,让教师有获得感和荣誉感,发挥示范效应,形成先进带后进、共同进步的工作氛围。

2.巩固课堂阵地,增强教师引领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导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作为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战斗员,必须用好教学主渠道,巩固课堂主阵地,增强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导权。首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变成物质力量从而掌握群众,面对理论水平较高的研究生,教师要思想上高度重视,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储备,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不仅要把“是什么”讲得精彩,还要把“为什么”讲得透彻。思想理论彻底、学理分析透彻,就能展现真理力量,让研究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魅力,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就能做到理直气壮,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其次,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研究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信息来源广、分析能力强,教师要针对这些特点,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渠道。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教师通过充分的理论准备、新颖的课件展示、接地气的语言转化,使有深度的理论有温度,从而调动学生興趣,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教师通过丰富的思想资源、鲜活的时事热点、针对性的实践案例,使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激发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最后,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使研究生愿意亲近,教师必须在人格魅力上下功夫。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用,不把职业仅当成“饭碗”;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为民情怀,时刻牢记爱国爱党爱家,真心实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网上网下都要一致,不搞两面派,不做两面人;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以德为施教、治学、立身之本,成为学生可信可敬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筑牢课程基础,提升课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9〕提升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生思政课要在筑牢课程基础上增强自身话语权来实现。为此,就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因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10〕196。首先,加强科研创新。著名教育家钱伟长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研究生教学更是如此。要通过打造科研平台、建设数据库等措施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解决研究生思政课首先是一门理论课对教师提出的理论素养要求;要通过邀请名家交流、编写教辅用书等方式,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良性循环。其次,创新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研室、教研组的作用,通过组织调研和集体研讨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梳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并进行深度解析,增强改革的针对性;要集聚教学改革合力,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备课形式、教学模式等各方面加大团队攻关力度,实现协同创新,避免教师各自为战、自说自话〔11〕;要就地取材,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实现与教材理论体系的结合,彰显地方特色,形成精品力作,大力提升研究生对思政课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创新话语体系。意识形态需要通过话语表达来让受体接受,因此,思政课要遵循话语规律,在吸收借鉴以往话语体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新的话语,增强话语权。一方面要创新话语议题,在密切掌握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及时创设议题或专题,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创新话语形式,结合实际设置话语内容,运用生活化现实化的语言,把晦涩的理论转化为通俗的道理,力避说教,同时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适当采用网络语言,以“接地气”的形式使意识形态切实进头脑。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张卫良.把握“意识形态性”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4):93-95.

〔4〕陈锡喜.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5〕陈锡喜.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理念的思考和评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1):11-15.

〔6〕以上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官方网站.

〔7〕夏文斌,赵彩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应对〔J〕.红旗文稿,2019,(14):28-30.

〔8〕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1).

〔9〕王海威,王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J〕.党建,2018,(12):21-22.

〔10〕中共中央宣傳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1〕靳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9):9-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高校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