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承民间“沙湾飘色”文化中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2020-09-08刘春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文化素养

刘春英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现代学校教育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同时要适应本土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教育的多元化也是艺术教育的使命所在。我们对沙湾的民间文化进行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学习,认为把独特的沙湾飘色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和渗透在美术课堂中,能更好地亲近和传承民间文化,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沙湾飘色;审美情趣;文化素养

一、关于沙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沙湾古镇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它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岭南古建筑特征,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丰厚的人文底蕴为沙湾古镇留下约7万平方米的独特古建筑群,镇区保留了有800多年历史的“三街六市”市镇格局,这里古祠堂、古塔、古街、古井、古庙群充分展示了南宋以来珠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变迁史。在这个不足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还有广东音乐、飘色、沙坑醒狮、沙坑舞龙、龙舟竞技、兰花种养、砖雕、灰塑、木雕、壁画等颇为丰富的民间艺术。其中,沙坑醒狮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湾飘色、沙湾砖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湾镇也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摄影创作基地、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殊荣。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密切,如沙湾飘色、广东音乐、龙舟彩船等活动中的道具、服饰、头饰和布置,无不渗透着美学元素在里面,把这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课堂中来,能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陶冶他们的文化情操。享誉全国的沙湾飘色源于明中后期的沙湾北帝信仰,是集木艺、铁艺、画艺、扎艺于一体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辰,沙湾人必定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并且请来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活动助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初以来,沙湾北帝诞会出现,并从员岗引入跷色,后在此基础上融入屏色和各地会景元素,形成“屏飘合一”的飘色艺术。它以色柜为舞台来展示“凌空而立”“飘悬而立”的“色”,八音锣鼓伴奏,巡行于传统的巷道,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

二、把精彩的民俗飘色文化引进美术课堂,为儿童美术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丰富的民间艺术为儿童的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善于把优秀的地方乡土文化资源与儿童美术教育进行巧妙的结合,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开发和利用好乡土文化进行美育,对于教师队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在美术课堂中薪火传承沙湾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领学生发掘和搜集沙湾飘色、舞龙、舞狮、广东音乐、古建筑,“五雕”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和造访民间艺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创作的作品类型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乡土特色。有想象型、传统型、形象性、写生型、地方型、现代型、多元型。通过一系列美术创作活动,学生在各级各类的绘画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们把沙湾飘色引入美术课堂的学习,讲授飘色的历史由来,重温飘色的巡游场景。沙湾飘色一般由儿童扮演,大多以四五岁左右为宜,大的七八岁,现因支撑技术改进了,十来岁的孩子也参加表演了。他们分别化装成戏曲人物,配置在一个板台上,被“色梗”巧妙地支撑起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孩子们只造型亮相,并不歌舞,配上八音锣鼓柜的吹吹打打,供人观赏,每个主题内容被称为一个板色。沙湾飘色的题材主要以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为主题进行创作和表现,通过飘色巡游活动以庆贺五谷丰登、合家安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沙湾飘色与本土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材料的制作、装扮到和八音锣鼓扮奏、广东音乐、醒狮舞、鳌鱼舞等广府民间文化的吸收与融合,都体现了沙湾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社会价值,它集材料、力学、音乐、造型、装饰等工艺于一体,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影响全国。我们鼓励家长带孩子观看飘色巡游,共同欣赏沙湾飘色巡游的视频,拜访制作飘色的老艺人,听他们介绍飘色的历史,参观飘色制作的现场,以了解飘色制作的秘密等方式去了解这项民间艺术。在视觉感官上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从中体会飘色艺术的美,探索飘色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生感受到沙湾飘色中一块板色从主要人物的服装、饰物、化妆,到整个板色的各个角色、道具、环节,粉红、粉蓝、翠绿等艳丽的颜色夹在中间的色彩魅力、装饰魅力、造型魅力等,把民间装饰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通过在美术课堂上学习沙湾飘色文化,学生能更深人地了解和学习到沙湾飘色是沙湾的民间艺人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和创造所形成了制作飘色装置的经验。色板、色柜以及柜上的人物屏或飘,它们的大小、形状、展示的位置,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沙湾飘色中的“色”是指某种动作姿态加上服饰道具来表现某一故事或事物的艺术形式,一般挑选长相俊美的小孩(色仔),站在被称为“色柜”凌空甩板的小舞台上巧而立,或营造出“飘”的力学原理。传统的沙湾飘色由乡内各坊里轮流组织,因巡行巷道狭窄,故整体造型娇小玲珑,以一屏一飘为主,两者由中间的色梗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4-8人抬的色柜为表演舞台来展现某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片段。

在刚开始研究沙湾飘色的课例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熟悉家乡的飘色巡游场景,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飘色的起源、力学原理、赋予的内涵不太清楚,并且学生在观看热闹的飘色巡游时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欣赏。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从实际出发,对沙湾的本土文化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进行大面积的收集工作,在内容上重点研究了沙湾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进行挖掘、筛选、分类、整合,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自编乡土教材。

我们在美术课堂上研究飘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重温不同凡响的独特飘色魅力,了解沙湾飘色的造型结构、力学原理、文化传承,我们反复交流探讨,不断进行实践创作,使学生深入了解沙湾飘色文化的内容和题材,并且在学习中归纳总结出沙湾飘色的艺术特点。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沙湾飘色这个主题展开了系列的美术创作活动,我们用儿童油画、剪纸拼贴、立体造型、线描、色彩的儿童装饰画、电脑绘画等形式来表现飘色文化。通过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融人飘色氛围,了解相关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美术情趣,又能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进而达到美育的效果。

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外地,通过在美术课堂上引入本土文化资源的学习,能够让他们更加了解现在居住的人文环境,激起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对沙湾飘色的本土民俗文化进行欣赏、体验和创作,包括对沙湾飘色造型基本制作技艺的了解和学习,其意义不仅是对儿童精神领域上薪火传承的激活,还有拓展美术学科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升华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在美育课堂中薪火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发现本土民间文化的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升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对沙湾古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开发和利用好地方资源的乡土文化,让沙湾飘色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沙湾古镇的历史文化,为美术课堂提供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素材,为美术教学增添色彩,能更好地促进美术新课标改革的发展。“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最后,我们总结出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学生能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升华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在美术课堂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现代学校教育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还要适应本土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教育的多元化也是艺术教育的使命所在

民间美术孕育着美术学习中的创新和发展,让民间美术走进课堂,能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以生为本”,开发和利用好我们身边的乡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综合素质以及研究探索的能力,使乡土文化进课堂为儿童美术教育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课堂: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方湘侠.民间美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3]谢丽芳.民间美术进课堂——薪火传承中的“蒲公英行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文化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再认识
中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实践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