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推动“数感”
2020-09-07俞文福
俞文福
近日,有幸聆听了张齐华《数学核心素养:从认识到实践》的讲座。讲座中《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多次活动体验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数数,逐步培养学生数感。整个环节,所有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数感来展开,让数感看得见,摸得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接下来笔者,结合案例中的四个活动具体地来分析。
【精彩再现】
活动1:用不同方式表示300、870、987、555。
四人小组合作,用小棒塑料片、正方体塑料片或计数器任意表示其中的一个数。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自己动手以及观察他人摆一摆、拨一拨,感知数的大小以及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有了摆一摆,比单纯地拨计数器对数的大小感知要强烈得多。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很明显地感受到随着数的变大,所需的塑料片越来越多。
活动2:从300、870、987、555数到1000。
在千以内数的认识的过程中,以往教师经常让学生通过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在数的时候由于数的方法是由老师指定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动脑思考,只是单纯地完成一道道练习而已。像活动中这样,从300数到1000,学生会自主选择一百一百地数;从870数起时,学生会很自然地选择十个十个地数;从987数起时,他们就会选择一个一个地数;而555,学生会自己选择几种方式合并起来运用,而且方法各不一样:有的会先一百一百地数数到955,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995,最后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0;有的会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560,再十个十地数数到600,最后一百一百的数数到1000;还有的会5个5个地数数到600,再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这样由学生自主根据数的大小及特点选择数的方式,比教师给定数法对于培养数感要有效得多。学生在数之前必须根据数的特点,自己去判断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去数。可以相信,这样数着数着,数感自然就来了。
活动3:怎样用1个1个小方块表示出1000?
1个1个地数,一直数到10(课件出示10个小方块摞在一起的直条)。师问:到1000了没?
引导学生10个10地数,一直数到100(课件随着数不断增加直条)。师问:到1000了没?
这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选择100个100个地数。
在这个过程中,“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这样的知识就不需要不停地去说教,学生会很自然的自己去发现与感受。两个“到了没”,引起学生自己去发现离1000还有多远,如果一直这样去数合适吗,可以选择怎样的方式去数。
活动4:这三个数,给你怎样的感受?
逐步出示:一栋楼高450米,每分钟大约跳绳450个,每月收入450元。
这一过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数的大小和它所表示的事物有关。同是450,有时我们会觉得它好高,有时我们会觉得它好快,有时我们会觉得它好少。当然如果450表示其它事物时,我们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样不同的情境中,数的大小感觉是多么的强烈,对比是那么的明显。此时,学生对数还可能没有感觉吗?
纵观整个环节,课的所有设计始终围绕“数感”来展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人与数的对话,感受数的大小、数的特点,掌握数的知识。
【点击课堂】
整个学习过程中,被齐华老师那浓浓的数感包围着。很自然地,脑海中浮现出一年级老师经常谈到的一道题目:
找规律,填一填。
上题来源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一第二小题孩子们完成得非常好,可第三小题就有很多问题。可能很多老师会认为第三小题是倒着数,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如果把问题换成“12、9、6、 、0”时,我们又会发现他们都会了。其实很多孩子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不是数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因为12-9他们会算,而20-17他们还没有学。还有一部分孩子是用数手指的方式来解决的,当然完成得也挺好,甚至还会觉得这样的方法很好。
那么,这样的题目该怎么解决呢?教师又该怎么去教呢?我想,这就是平时落实“数感”到不到位的问题了。我们在教学数数的时候,对学生有什么要求,是怎样去引导他们的,这些都將影响学生的“数感”。我们可以把数数的教学,设计成小游戏,让孩子在教室里与同学玩,在家里与家长玩。可以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5个5个地数;还可以顺着数,或是倒着数。只要坚持在平时一直在玩数数,多种形式地玩,对数的感觉自然而然就来了。那个第三小题还是问题吗?
所谓“数感”,通俗地说就是对数的一种感觉。不管对任何人来说,要想对一种事物有感觉,一定要经过多种形式、多种角度长期地接触长能产生。无论是“球感”“乐感”“语感”等,不也是如此吗?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精心地去预设,为他们创设多种情境、多种机会。相信,只要精心预设,定能推动学生“数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