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体验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

2020-09-07徐丹旭谢群华玉庭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情感体验留守儿童

徐丹旭 谢群 华玉庭

摘   要: 本研究运用儿童家庭动力绘画对心理的投射特点分析作品,以乡情—友情—亲情为活动主题设计相应课程,目的是通过视觉艺术课程提升留守儿童情感体验,帮助留守儿童消减负性情绪。对实验结果使用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检测,并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

关键词: 视觉艺术    留守儿童    情感体验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①的教育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留守儿童6877万人,占中国儿童总人口的25%②。由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7月发布的《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可知,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目前全省留守儿童总数约在25万人。

从以往的研究可知,研究者们对于留守的状态是否影响儿童学习是存在争议的,但是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那就是在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留守儿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就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今后成为健全的社会成员。

一、研究样本选取

本研究样本选择WY县LC镇ZC小学,该校是村级小学,共六个年级,每年级一个班级,人数11人—24人不等,教师10名,学生105名,其中留守儿童39名。(见表1)本研究利用拓展课程时间开展教学实践。

二、研究工具

1.K-F-D(Kinetic Family Drawing)

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判断儿童心理。

(1)样式:内容是不是区分式(将纸张区分为许多格子式的画法)的形象表现?画在纸的一边吗?重重地涂画人物吗?

(2)象征符号:是否呈现特有的符号表征内容?

(3)动作或活动:家中的成员在做什么?家庭成员间的动作内容可以确认吗?

(4)身体特征:每一个体的手胳臂之伸展特征如何?是举起来的?还是放在身体的前面,或后面,或垂下的呢?身体哪一部分是否被省略呢?擦拭的频率如何?家中哪一位成员被省略了呢?

(5)格局:家庭成员在图画中的位置如何?在绘画中,人物表现的大小如何?与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如何?

2.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

研究将使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该量表是Watson等于1988年编制的,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维度,每个维度有10个项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1表示非常轻微或几乎没有,5表示非常强烈。正负情绪分值的最小值均为10分,最大值均为50分。

量表对正性情绪(Positive Affect, PA)和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 NA)两个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正性情绪得分高表示个体体力强、精神充足、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且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反之则表示心情低迷。负性情绪维度分高表示个体非常痛苦,反之表示十分淡定。正性情绪分与负性情绪分均高则表示个体情绪波动较大,情绪管理能力较差。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不仅可以作为测量情绪状态的问卷,探测到经历某些事件时的情绪变化,还可以作为一种特质问卷,测量被试的一种情绪特质。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进行相关描述统计,对实践前和实践后的量表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课程效果。

三、研究过程

1.活动一:家庭画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有效工具,能够反映出留守儿童的所思所想,基于儿童绘画作品中体现的家庭现实,采用定量分析数据结合质性访谈,运用心理投射理论可以判断潜意识层面的心理特征。首先,随机抽取10名留守儿童,对其与父母沟通情况、监护人相处情况、交友情况等方面进行访谈,访谈时间为5分钟—10分钟。其次,结合访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动力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

主题:《我的家》

图1:W同学,女,三年级。家庭情况:父亲二婚,生母在她出生没多久就离开了,爸爸和后妈又有了一个孩子,并常年在外务工基本不回家,W打记事起就和奶奶一起住。画中表现了家周边的环境,一大片茶山和原野,画面主要由大片的绿色和灰色组成,粗看画面的感觉是家在青山绿水间,环境优美,但是看不到人物形象,仔细看会发现中间靠右处很不起眼的地方出现很小的四个人物形象,初看是幸福的一家人,但是通过后续对话我们才知道,画面中分别是她和奶奶带着她家里的大狗和小狗,这是一家两口平日生活的常态。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奶奶比较寡言,导致W的个性较内向、不善于交流,在访谈中明显感到W的谨小慎微、缺乏自信,奶奶在情感上的空虚感、孤独感、焦虑感在W身上也有所体现。这种隔代抚养的现象是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但是隔代抚养在认知、道德、情感、个性发展方面存在諸多问题,这幅绘画作品具有典型性特征。

图2:Z同学,男,二年级。家庭情况:母亲是从贵州嫁来的,耳朵有残疾。父亲生病,没有劳动能力。姐姐已外嫁。画面中只有他和姐姐两人,左边是他,右边是姐姐。他觉得自己的屋顶画得最好,因为和彩虹一样。他的画很能反映“家”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亲人,只有他和姐姐快乐地在一起。根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反馈,Z给人的感觉很阴郁,几乎没有在他身上见到过小朋友在这个年级该有的笑容。喜欢独处,不合群,很容易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并且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班主任甚至用“无欲无求”形容这个小男孩。从入学到现在,老师一直试图给他温暖,但他一直抗拒和不接受。

根据曾雅薇(2009)总结的Burns等人对儿童家庭动力绘画的评价指标分析,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位置、象征符号的运用等均会显示特定的含义。结合访谈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父母不在家时,内心会很空虚、很孤独,虽然长辈的照顾无微不至,但是他们无法获得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放学后无所事事,最好的去处是到同学和朋友家玩,家庭归属感的缺失使他们更多地在朋友间找回倾诉的对象并获得安全感。

2.活动二:正负性情绪量表前测

结果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负面情绪值更高。

从ANOVA检验结果可以看到正性情绪的F值为1.550,对应的概率P值为0.215>0.05,说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正性情绪没有显著的差别;负性情绪的F值为5.175,对应的概率P值为0.024<0.05,说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负性情绪是有显著差别的,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负性情绪均值看到,留守儿童负性情绪值比非留守儿童高。

研究发现,正性值高的留守儿童占63.7%,说明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情绪状态以正性为主,积极向上。个别被试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父母,原因是家庭离异,但是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父母离异的孩子并不会有自卑、自责的心理,他们与家庭健全的留守儿童一样见不到父母,并没有不同,根据社会比较理论,每个人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与其他人比较,特别是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普遍的留守情况会减轻留守儿童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

3.活动三:主题课程与实施

针对留守儿童对乡土和伙伴的依赖,我们以留守儿童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与他人的交流能力、与亲人的沟通情况为出发点,围绕“乡情—友情—亲情”设计了“乡物、沙画、映像”等三个主题的视觉艺术活动,分别对应“自我情感的感知与呈现—同伴情感的认同与接纳—家庭亲情的探求与重建”等情感维度。教师在每个主题活动中分别对情感表达、作品分析、同伴合作、艺术探究等环节合理干预,引导被试自我倾诉、自我审视、自我接纳并自我提升。

经过一个单元课程教学活动,从儿童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品带来的积极意义。图3是儿童们根据畲族的彩带形式及纹样特点制作的告白彩带,彩带上寄托了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图4是作者用父亲的手套和他工友们的照片创作的。图5是孩子的父亲在周末回家给他做好吃的烤面包,欢乐的色彩构成了画面的背景。图6是儿童通过照片创作的父亲工作的场景,她的爸爸很辛苦劳动,是她心中的英雄。课程得到儿童们的认可,提升留守儿童情感体验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共情能力。在课后感想中,同学们这样写道:“爷爷奶奶在我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养我,8年了,你们辛苦了,等长大后换我来养你们。”“爸爸妈妈真的辛苦,一会儿种地,一会儿收割,又晒谷子。每个动作都很累!仅仅一下子就会这里酸那里痛!”“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祝福你们永远幸福!”

4.实践前后留守儿童的正性负性情绪差异

从检验结果看到:正性情绪方面,留守儿童的正性情绪前测均值为30.089,后测均值为30.455,T检验统计量为-0.328,对应双侧概率P值为0.744>0.05,说明留守儿童前后测的正性情绪没有显著变化。负性情绪方面,留守儿童的负性情绪前测均值为25.468,后测均值为22.015,T检验统计量为3.089,对应双侧概率P值为0.002<0.05,说明留守儿童前后测的负性情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留守儿童后测的负性情绪显著比前测的负性情绪要低。

四、研究结论

以乡情、友情、亲情为议题的视觉艺术课程唤醒了潜藏在儿童的情感元素。彩带、沙泥、照片等儿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借助视觉艺术教育手段,不仅赋予了视觉艺术教育亲切感,更温暖了他们的内心。不仅使儿童内向的消极情感得以驱散,更激起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有效消解了留守儿童的消极情感,彰显了课程的意义。

1.都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家乡的人和物作为学生真实生长的根,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最好的资源。本研究因地制宜,通过提取本地区乡土特色的元素,借鉴沙盘游戏和视觉艺术体验等手段,开发留守儿童情绪体验的课程。并在课程的推进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乡情、友情和亲情。留守儿童通过视觉艺术教育了解乡土、了解他人、了解家庭、寻找情感,在教学中达成情感与个体心灵相交融,慢慢形成情感记忆。

2.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学生的访谈,证明视觉艺术教育关注留守儿童情绪体验的课程对留守儿童有积极影响。量表的数据分析与课前后的质性分析证明了课程中关于“情感”的内容消减了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学生在这一课程中获得爱与归属感的情感需求。美育一方面使人情感发展以达完美之域,另一方面作为其他教育手段。视觉艺术教育关注留守儿童情感体验的课程,对促进留守儿童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

3.农村学校是留守儿童的集中地,却无法配备相应的心理教师,没有心理咨询室及有效的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本研究的课程设计策略具有推广价值,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融合心理疗愈功能的课程,打破传统美术课程的单一形式,融美誉情,以情化人。

注釋:

①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16周岁以下农村户籍的未成年人。”

②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R].“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17年。

参考文献:

[1][德]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Rose Fleck-Bangert),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M].程巍,许玉梅,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Claire Golomb.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M].李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范睿榛.艺术治疗:家庭动力绘画概论[M].五南:五南图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浙江省民政厅项目《视觉艺术教育关注留守儿童情感体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号ZMJF 201949。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情感体验留守儿童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