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困扰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2020-09-07甘良梅胡春梅
甘良梅,胡春梅
(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31)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校园“低头族”增加,手机依赖现象愈加明显。手机依赖,也称手机成瘾,指个体由于不当使用手机而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症状[1]。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表现出自我控制缺陷、焦虑、人际敏感、学业拖延、睡眠障碍[2-3]等。
自我控制,是个体克服自身欲望、需求,而改变原有习惯、思维的能力[4]。它需要个体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高自我控制者有较高的适应调节能力而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工作表现。以往研究表明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存在负相关[5],低自我控制者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越强。人际困扰是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沟通交流存在障碍的同学,更愿意通过手机、网络来寻求心理支持。同时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又会反过来加重大学生的人际困扰。而自我控制能有效预测个体和谐的人际关系,低自我控制者的人际适应更差。
因此,本研究将对高职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困扰和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展开研究,检验人际困扰是否能够在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中充当中介变量,由此通过研究试图从自我控制和人际困扰角度改善高职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南京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测试,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325份,其中男生186人,女生139人;理工科165人,文科160人;大一252人,大二56人,大三17人;独生子女170人,非独生子女155人。
1.2 方法
1.2.1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MPATS) 采用熊捷等(2012)[1]编制的手机成瘾量表,包括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该量表共16个项目,采用五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该生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35。
1.2.2 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 SCS) 采用谭树华、郭永玉(2008)[4]修订的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包括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御诱惑、专注工作和节制娱乐五个维度,该量表共19个项目,采用五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35。
1.2.3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nterpersonal Comprehensive Diagnostic Scale,ICDS) 采用郑日昌(1999)[6]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用于评估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困扰,包括人际交谈、人际交际、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四个方面。量表共28个项目,采用是否二级计分法,得分越高,其困扰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37。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统计,运用描述性统计、差异性分析、Pearson分析、回归分析,还采用Mplus7.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2 结 果
2.1 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的平均分39.31±13.39,最低分16分,最高分80分。参考Young的成瘾标准,结合邱致燕[7]、刘红[8]等人的研究,将16个项目中9个项目做出肯定回答者,界定为手机依赖者。以此标准,有129名大学生(占39.7%)为手机依赖者。
在手机依赖者的症状中,肯定回答比例最高的五项是:“一段时间没有带手机我会马上去查阅是否有短信/未接来电” (64.3%)、“课堂上,我会因为手机或短信而不能专心听讲”(56.3%)、“如果很长时间没用手机,我会觉得难受”(54.2%)、“如果没有手机我会感到孤独”(51.1%)和“手机是我的一部分,一旦不在身边,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48.3%)。
2.2 高职大学生是否手机依赖者在自我控制和人际困扰中的比较
将手机依赖者与非依赖者在自我控制和人际困扰各维度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发现:
表1 手机依赖者与非依赖者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困扰得分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在自我控制各因子和总分上,除了抵御诱惑因子差异不显著外,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者都显著低于非依赖者。同时手机依赖者的人际困扰总分和各因子均显著高于非依赖者。
2.3 高职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困扰和手机依赖的相关
为探索高职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困扰和手机依赖的关系,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高职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困扰和手机依赖的相关
由表2可以看出,三者均显著相关。其中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人际困扰都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困扰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
2.4 高职大学生人际困扰在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间的中介效应
为进一步探讨三者关系,以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困扰为预测变量,手机依赖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控制和人际困扰均进入回归方程,且系数显著(β=-0.462,t=-9.174,P<0.001;β=0.202,t=4.007,P<0.001),且自我控制、人际困扰分别解释了手机依赖30%和3.31%的变异,即自我控制对高职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有较高的预测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低自我控制和高人际困扰的高职大学生,其手机依赖程度也越高。
为检验自我控制(X)和手机依赖(Y)之间的关系是否以人际困扰(M)为中介,采用温忠麟等(2004)[9]提出的三步回归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 人际困扰在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3可以看出,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和人际困扰,而在控制人际困扰的影响后,自我控制仍负向预测手机依赖,但其回归系数的绝对值降低。因此手机困扰在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9%。
最后为了检验人际困扰的中介作用,采用Mplus7.4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结果如下:
图1 人际困扰在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间的中介模型
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数据(χ2/df=4.022,;RMSEA=0.096;TLI=0.911;CFI=0.929)。这进一步验证人际困扰在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中起中介作用。
3 讨 论
3.1 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本研究调查发现有39.7%的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超过50%的大学生出现戒断症状和突显行为,在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心理上难受不安和不能专注学习等。这些数据都表明在高职大学生中手机依赖较普遍,且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与邱致燕等(2014)[7]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高职大学生通过手机开展社交、获取资讯、娱乐消遣等,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大学生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捷时,手机依赖现象也日益严重,从而逐渐成为影响高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
3.2 高职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困扰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发现手机依赖程度不同的高职大学生,其自我控制和人际困扰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张潮等(2017)[10]、宗一楠等(2014)[11]的研究一致。高职手机依赖者长时间沉溺手机中,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同时手机依赖者由于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对现实世界的人际互动缺乏关注和相应的技巧,从而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带来更多的人际困扰。
同时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人际困扰的高相关,且自我控制和人际困扰显著预测高职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即自我控制低和更多人际困扰的高职大学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尤其自我控制变量,解释了手机依赖30%的变异,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张国超等(2020)[12]研究认为自我控制直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低自我控制者缺乏冲动控制和对诱惑的抵御能力,难以控制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而更多倾向于遵循自己的本能反应,从而更易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产生较多的手机成瘾。而高自我控制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抵御来自手机无节制使用的诱惑,从而较少产生手机依赖。人际困扰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另一因子。这与唐文清等(2018)[13]研究一致。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建立阶段,当他们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渴望得到周围同学和朋友的认可,从而建立自我的同一性。但是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导致他们较难融入到身边的群体,心理的支持和归属感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易产生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感,从而更加渴望通过手机网络来获得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以逃避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交流,以至他们对手机有更多的依赖行为。
3.3 人际困扰在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发现人际困扰在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自我控制不仅直接预测高职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还可通过人际困扰影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这意味着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培养他们对冲动的控制,专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有效降低高职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同时低自我控制的大学生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从而在人际上更易产生困扰,引发孤独和焦虑感,导致他们更多对手机产生依赖行为。因此在减少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上,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至关重要。
而对于许多高职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更多依赖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父母、老师的严厉管束,而自我的行为控制能力较弱。进入高职院校以后,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让一些大学生们失去了对自己的自我管理,缺乏对冲动行为的控制,不能抵御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从而产生更多的手机依赖行为。由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管理,尤其在大一阶段,帮助学生逐渐适应自我管理的过程,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过有节制的生活,而不在“自由”中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