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临床辅助价值
2020-09-07
515100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
随着经济的进步,人类寿命逐渐延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心脏原本工作年龄约在75年,而医疗技术进步,虽提高了人类存活年限,但心脏寿命是有限的[1]。因此,对于高龄人群而言,其心脏在持续进行超负荷工作,因此极易出现心脏病变,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2]。同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易造成心脏缺氧,该类疾病属于中老年高发疾病,在诊断时也可直接通过心脏变化进行诊断辅助[3]。目前常使用心电图观察心脏律动变化,在诊断心血管疾病上取得了良好效果[4]。本文选取我院患者,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探讨长RR间期对辅助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596例,男280例,女316 例;年龄45~81 岁,平均(63.41±8.72)岁;病程1~14年,平均(7.62±5.56);冠心病136例,高血压166例,脑出血38 例,糖尿病140 例,窦性心律不齐102例,其他14例。
方法:对596例患者使用Cardio Trak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仪器由三部分组成,分为较小型记录仪、电极片以及回放系统。首先患者取仰卧位,去除其上半身衣物,使用砂皮擦拭电极贴附位置,使用酒精及棉签进行消毒,擦至皮肤发红,待皮肤干燥后开始贴附电极片,RA、LA 位置选择锁骨末端,RL位于右胸腋前,LL位于左小肋,V1~V6电极横向贴附于胸前肋间。电极片贴附完成后,将其与小型记录仪连接,并使用绑带固定记录仪。向患者发放记录本,本上有具体时间节点,15 min 为一个提示节点,患者需详细记录每个节点要做的事情,如爬楼梯、进食、运动等,并记录进行该活动时,机体出现的反应,如胸闷、气促、心悸等。此外,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必须严格注意电极片、排线等是否从贴附位置滑落,如出现脱落,将备用电极贴附于该位置。此外,需尽量避免大幅度动作,以免影响仪器诊断效果。应严格注意记录仪,避免使其进水,因此在检测期间,尽量避免洗澡、游泳等。患者睡眠时,需采取正面睡姿,避免对电极片产生压迫,影响图像质量。24 h 观测结束后,患者交还记录仪,医护人员将其与回放系统连接,获取完整的患者心电图图像。
观察指标:统计长RR间期患者房颤伴长RR、房早未下传、窦性停搏、窦性节律伴心律不齐等病因出现率;比较所有患者及长RR 间期患者心率情况及RR间期时长。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分析长RR间期出现原因[n(%)]
表2 患者长RR间期时长及心率情况分析(±s)
表2 患者长RR间期时长及心率情况分析(±s)
组别 n RR间期时间(s) 最慢心率(次/min) 最快心率(次/min) 平均心率(次/min)所有患者 596 1.45±0.67 61.25±6.63 145.45±15.24 76.88±21.67长RR患者 27 2.67±0.85 35.54±7.64 76.35±10.65 46.17±5.41 t 9.139 19.574 23.295 7.348 P 0.000 0.000 0.000 0.000
结 果
分析长RR 间期出现原因:对596 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分析,诊得长RR 间期患者27 例(4.53%),其中按疾病不同分类,发现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分析原因,其中房颤伴长RR 间期8 例(29.63%)、房早未下传6 例(22.22%)、窦性停搏4 例(14.81%)、窦性节律伴心律不齐3 例(11.11%,其他6 例(22.22%)。见表1。
患者长RR 间期时长及心率情况分析:长RR患者三项心率结果均明显低于所有患者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广泛运用于临床的诊断方式,其可获得患者完整心电图像,通过对持续24 h 心电图的观测,观察PR间期、QRS时限、ST波段等多种信息,可有效检测患者心脏变化,有效诊断其心血管异常原因[5]。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心脏功能异常患者越来越多[6],伴随而来的心脏问题越来越复杂[7],本文对患者RR间期进行分析,旨在明确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中,发现长RR间期发生原因与房颤伴长RR、房早未下传、窦性停搏、窦性节律伴心律不齐等病因相关,且分析年龄相关性发现,长RR间期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因老年人群心脏功能减退,因此可易出现异常。RR间期是指心电图中两个QRS 波中R 波之间的时长,可用作心室率计算,通常其正常值在0.6~1 s,距离越短说明心率越高,距离越长说明心率越低,距离过长会有心脏骤停风险。房颤伴长RR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分析原因,心房颤动会引发电活动异常,心房释放异常电信号,导致生理性干扰出现,因此可导致长RR 间期发生。此时,针对性实施干预,避免该现象造成病证恶化。房早未下传是因药物使用不当或患者机体功能受损所致,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因此可延长长RR间期时长。此外,窦性停搏、窦性节律伴心律不齐是因患者机体代谢性病变所致,病变后机体易释放电信号,增强患者体内混乱程度,同时心力减退,因此RR间期变长,此时需尽快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对机体功能产生不可逆伤害[8]。本研究结果中,还存在一部分因素,如室性逸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或高度房室阻滞等,但因出现频率较低,且本身长RR间期患者诊得率较低,仅有4.53%,因此不做过多探讨,但亦需给予针对性措施,保证患者心脏功能正常,避免病情恶化[9]。据统计,房颤患者多数出现时间为凌晨0:00-6:00,且长RR 间期时长较短,在3.0 s 以内,未达到晕厥临界点,无需对其采取措施,仅需保持观察即可。此外,其他患者长RR间期出现原因多与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有相关性,因此可针对性实施方案,对达到3.0 s临界点的患者,使用起搏器帮助心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观测,可帮助实施措施,针对性抑制患者病情,避免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