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获取?

2020-09-07周丽媛

金融与经济 2020年8期
关键词:异质性信用商业

■周丽媛,吴 乐,崔 锐

一、问题的提出

商业信用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信用形式,已成为公司重要的交易手段和短期融资方式。关于商业信用的成因,存在“交易动机”与“融资动机”的非对称性解释。作为一个完整的链条,商业信用的存在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均衡(Ge&Qiu,2007)。而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单一非对称视角对商业信用的存在进行探讨,缺乏供需双方的经验证据。为此,在商业信用供需双方的统一框架下探析何种特质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信用具有理论意义。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的大背景,笔者从创新能力的视角为企业商业信用的获取提供可能的解释,即以2003—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使用最优资本结构估计的超额商业信用进行经验论证。

(一)创新能力与企业商业信用获取:促进还是抑制

作为一种信用资产,我国企业商业信用的使用程度主要取决于上游企业的提供意愿,而上游企业的供给意愿往往是对下游企业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因此,笔者从商业信用供需双方、创新风险和收益的对称视角分析创新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获取。

一方面,创新可以建立或维系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其商业信用获取水平。首先,从企业自身角度看,创新可以改善企业绩效、提升公司价值、建立或维系长期竞争优势,确立行业地位(Liao&Rice,2010),企业创新能力越强,未来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违约风险更低。而且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往往拥有较多的专利等无形资产,可以提高企业的清算价值,从而强化了对商业信用供给者资金安全的最终保障。其次,对供应商企业来说,客户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引致其对原材料需求的变化,会通过倒逼机制对供应商产生积极影响(Manso,2011)。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往往市场价值更高,盈利能力更强,供应商对创新型客户的前期“投资”越大,未来从客户价值增值中获益越明显。Shingo et al.(2015)从客户销售增长及股票回报层面对这一逻辑进行了验证。最后,基于供应链网络,客户创新能力越强,供应商受益于沿供应链的知识外溢和反馈越大(田轩,2018)。因此,供应商企业更易将商业信用配置给创新能力更高的企业,以便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商业信用便成了企业进行关系投资所付出的成本。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强化了企业异质性风险水平,制约其商业信用的获取。于商业信用供给方而言,提供商业信用相当于将公司自身的流动性让渡给客户,不仅会产生客户占用自身营运资金的机会成本(吴昊旻,等,2017),而且会随客户违约而带来财务风险(Hertzel et al.,2008)。而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创新活动开展得越密集,但创新活动本身具有高风险与高不确定性特征,不仅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可观的生产资源,也会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本沉淀,且创新失败、市场排斥、竞争对手剽窃与模仿等事件发生的概率极高。这些会加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与现金流波动性,强化企业所面临的异质性风险,导致极易产生商业信用的违约行为,而且会影响供应链关系的稳定,弱化企业商业信用获取水平。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市场价值越高、违约风险越小,并且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商业信用供给方的资金安全。因此,从风险的角度看,创新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获取具有不确定性。综上,提出以下竞争性假设:

H1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境下,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其获得的商业信用水平越高。

H1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境下,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其获得的商业信用水平越低。

(二)创新能力与企业商业信用获取:异质性分析

在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往来中,中小企业往往是净商业信用的扮演者。从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获取的视角看,大型企业市场份额占有率较大、市场地位较高,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更小,且由于资产规模及债务担保能力优势,化解创新异质性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商业信用的供给方会选择收益更大、风险更小的大型企业进行商业信用供给,实现客户关系维系等经营性动机。而中小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带来的直接和溢出效应相对有限,且商业信用违约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其商业信用的相对可得性较低。据此,提出假设2:

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的正向(负向)关系在大型(中小)企业中更为显著。

市场竞争水平是影响商业信用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之于商业信用获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当市场竞争水平较高时,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条件下存活的必然选择,其对供应商企业及市场的吸引力相对下降。此外,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下,市场和产品的高速变化使得企业极难脱颖而出并取得竞争优势(吴育辉,等,2017)。因此,市场竞争水平放大了企业创新活动的频率与风险,弱化了创新收益,从而负向影响其商业信用获取。其二,根据商业信用的“竞争论”(Van Horen,2005),市场竞争水平影响企业间商业信用流转。在供应商企业市场竞争水平恒定的条件下,客户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竞争越激烈,供应商企业挑选客户的选择权越大,转换客户的交易成本越低,使得客户企业在供应商网络关系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供应商企业提供超额商业信用的意愿降低,表现为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客户获取的商业信用更少。据此,提出假设3:

H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水平弱化了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的正向(负向)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选取2003—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ST公司、当年IPO公司及主要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此外,剔除了企业专利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2241家公司的13121个公司年度非平衡面板观测值。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按双侧1%分位数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主要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二)回归模型与变量定义

参考Ge&Qiu(2007)、Love等(2007)、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等学者的做法,设定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的固定效应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t表示年度,i表示企业。被解释变量TCi,t为企业所获得的商业信用,表示为应付账款与应付票据的和除以总资产;解释变量Creativei,t-1为t-1期企业的创新能力,借鉴已有研究(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使用产出法(专利数量)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将专利申请数量加1取自然对数,得到企业创新数量能力的指标InPat;二是将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加1之后取自然对数,得到企业创新质量能力的指标InInn。并且采用专利(发明专利)授予数量进行稳健性检验。

此外,参考Ge&Qiu(2007)、Love等(2007)等研究,分别控制了企业规模(Size)、年龄(Age)、抵押能力(Mortgage)、现金流(Cfo)、盈利能力(Roe)、公司价值(Tobinq)、资本结构(Lev)、产权性质(State)、第一大股东持股(First)及银行信用(Bank)等可能对企业商业信用获取的影响。由于企业当期商业信用的获取往往受上期财务特征的影响,故将控制变量滞后一期。模型中还加入了年度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来控制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影响。为了控制潜在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问题,对所有回归系数的标准误都使用异方差调整和在公司层面上进行聚类处理。上述变量详细定义参见表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其中,由Panel B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无论是以企业创新能力的数量指标(InPat)还是质量指标(InInn)划分,在创新能力较高的组别中,企业均获得了更高水平的商业信用,且存在系统性差异。

表2 描述性统计Panel A变量描述

Panel B差异性检验

(二)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基本回归

表3给出了企业创新能力对商业信用获取影响的基本回归结果,后两列在前两列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层面的特征变量。由表3可见,无论是以专利数量(Inpat)还是质量(Inlnn)衡量的企业创新能力,其与商业信用的回归结果均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下,企业创新能力与其所获得的商业信用水平正相关,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其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多,这与假设H1a一致,说明创新主要发挥了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企业因为创新所提升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占有率、议价能力等足以抵消因创新发生的风险。此外,从控制变量看,规模越大,成立年限越长,抵押能力越强,产权性质为国有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商业信用。

表3 基本回归: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

(三)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基本结果的稳健性,做了如下检验:第一,借鉴张勇(2013)等学者的做法,用商业信用的年度增量测度其水平变化,结果见表4列(1)和(2),基本结果不变。第二,借鉴孟庆玺等(2018)的做法,使用企业专利(发明专利)授予量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结果见列(3)和(4),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仍显著为正。第三,考虑到企业商业信用获得的越多,企业创新水平可能越高这一潜在的反向因果问题。为此,选取滞后两期的企业专利(发明)申请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工具变量,以此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见列(5)和(6),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的系数仍显著为正,与基本结果一致。第四,考虑到技术创新的行业分布特征和现实意义,仅保留技术创新比较普遍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两个行业大类进行检验,结果见列(7)和(8),企业创新与商业信用获取的正向关系依旧稳健。

表4 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检验

(一)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异质性分析

1.规模异质性

规模是企业禀赋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相对于大规模企业而言,中小规模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经营性风险、不确定性风险与创新的异质性风险较高,因此由企业创新能力带来的竞争优势显著弱于大型企业,作为具有信息优势的供应商,其更乐意向大规模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表5是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在规模异质性下的检验结果。列(1)—(4)为企业规模中值分组检验的结果。可见无论解释变量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数量指标(Inpat)还是质量指标(Inlnn),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的回归系数均在大规模样本企业组中更大,且Chow Test的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存在系统性差异。列(5)—(6)为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做交乘项的回归结果,可见交乘项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企业规模强化了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的正向关系,即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的积极效应在大规模企业中更为显著,验证了假设H2。

2.行业竞争水平异质性

表6为企业创新与商业信用获取在行业竞争水平异质性下的检验结果。列(1)—(4)为行业竞争HHI中值的分组结果,可见企业创新与商业信用获取的正向作用在行业竞争较低的样本企业组别中更为显著,且Chow Test的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存在系统性差异。由列(5)—(6)可知,企业创新与行业竞争交乘项的系数均为正,且至少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企业所在行业竞争水平越低,创新能力之于商业信用获取的正向作用越明显,验证了假设H3。

(二)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超额商业信用的经验证据

所谓超额商业信用,是供应商主动为上市公司提供的一种信用资产。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通过最优资本结构将企业实际获得商业信用超过最优资本结构性下本应获得的部分认定为超额商业信用,并检验发现由于供应商企业具有信息优势,能够清楚了解客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愿意为优质客户提供超额商业信用。此外,Shingo et al.(2015)也发现具有信息优势的供应商更乐意挖掘潜在的优质客户,为其提供更高水平的商业信用。为此,借鉴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的做法估计企业超额商业信用水平,检验企业创新能力之于超额商业信用的影响,并观测企业规模与行业竞争水平的异质性。具体测度方法如下:

表6 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行业竞争水平异质性

1.估算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借鉴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的做法,估算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其中,Size为公司规模、Growth为成长能力、Roe为盈利能力、Mortgage为抵押能力、Risk为经营风险、Ndts为非负债税避、Unique为产品独特性、Liquidity为资产流动性、Dividend为现金股利、Fdit为现金需求、State为企业产权性质、MB为市值账面比。此外,控制了行业变量。

2.计算最优负债:

ODEBTi,t=Asseti,t×OCSi,t,其中 Asset为企业 i第 t期的总资产。

计算公司需要的商业信用:

其中,QDEBTi,t为剔除商业信用后其他负债类科目的行业中位数。

表7 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超额商业信用的经验证据

3.计算超额商业信用

借鉴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等学者的做法,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计算超额商业信用:

CTC1i,t=TCi,t-DTCi,t(4)

若企业超额商业信用为正(即CTC1i,t>0),则令CTC2i,t=CTC1i,t,否则为 0。

表7为企业创新能力与超额商业信用获取的相关回归结果。由列(1)—(2)可见,企业创新能力Inpat(Inlnn)与超额商业信用CTC1(CTC2)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统计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供应商企业主动提供的超额商业信用水平越高。列(3)—(6)分别为规模异质性与行业竞争水平异质性对企业创新之于超额商业信用获取的调节效应,交乘项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相对而言,创新能力对超额商业信用获取的正向作用在大规模企业及行业竞争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五、结论

利用2003—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商业信用的供需双方视角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对商业信用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企业创新能力与商业信用获取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其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多。第二,创新能力提升了企业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商业信用获得的水平。第三,企业规模越大、所在行业竞争水平越低,企业话语权越重、议价能力越强,创新能力对商业信用获取的正向作用越明显。第四,创新能力对企业超额商业信用这一信用资产的获取也具有积极作用,且企业议价能力越强,正向效应越显著。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创新发展战略指引下,企业应加强创新投入,提升创新水平,为自身发展谋求长期竞争优势。二是企业禀赋特征与市场环境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不断推进市场化建设和服务体制建设,为企业成长与良性发展提供土壤,更充分地发挥创新对企业及全社会的积极效用。

猜你喜欢

异质性信用商业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机制识别与市场价值效应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中国,快步进入信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