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与企业的联姻
2020-09-06胡伟龙
【摘 要】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三方互相合作,各自取长补短,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利用它的强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在运行过程中,即称之为产学研结合。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教学模式、培养以及锻炼人才的模式也应该随之变化更新,产学研应运而生。本文先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进行研究,再对它们之间的利益共享关系进行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创新;利益共享
引言: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结合,利用单位的设备、技术、一级技术人员等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而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人力和科技成果进行产品的研发更新等、并实现科技创新,发掘并培养应用型人才。[1]所以联姻,即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既有情感的纽带,也有利益的共享。它们之间是以什么样的媒介,在情感纽带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的利益共享?
一、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情感纽带
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情感纽带来自于它们各自的需求,合作共赢,更来源于民族责任感。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在当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的上升,而应当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质量便成为了社会的关注重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名誉和品质是学校的迫切追求。
大学的功能过去主攻教学,如今以及未来是面向科研、面向社会服务,正在一步步进行历史性的变迁。它的自身能力的增强正在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崇。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不仅要提供人才支持,还要提供科技支持。[2]如果大学的教学活动仅限于实验室内,那将难以将实践教学贯彻到底,所以应该走出实验室,到国民经济主战场当中去。因为国家对高校的科研投资无法满足高校大量的科研经费的需求,这样使得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联合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企业依靠引进技术而自身并没有科技创新能力,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方面十分匮乏,难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竞争能力难以上升。我国的企业产业技术能力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企业中科研机构不多,对外依赖性较强。自从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世界经济的视野当中,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借助高校的科学技术知识,致力于追求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这才是迎接挑战的最大底气。
高校想要获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就必须充分发挥它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而企业想要长足发展,就必须具备生产和创新能力,从而获得自身价值,创造市场效益。因此学校和企业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建立实践伙伴关系,共同完成民族复兴责任。
二、大学与企业联系的媒介
虽然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但高校产学研合作还处于逐渐磨合、日趋完善以及规范化的阶段。大学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媒介,首先是政府,成立产学研办公室,鼓励高校打破封闭的状态,鼓励各高校进入企业当中去进行综合性研究,同时鼓励企业大胆实行新的制度、使用新的技术,并主动承担大部分的资金投入,让高校和企业后顾无忧。为了保障产学研合作的顺利推进,国家和政府制定了各级各类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即产学研合作政策。[3]利用行政手段,组织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改制,建立具有企业性质的产学研联合研究中心,为方便产学研机构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快捷通道。利用政策全力为科技转为生产力服务。
还可以由社会组成产学研交流合作的中介服务组织。这些机构可以协助企业联系邀请相关专家、科研人员等来到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解决难题等。为双方找到共同的需求点,协调双方利益,为高校与企业的联姻牵线搭桥。
近年来,产学研组合的典型模范——华中科技大学、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武汉新威奇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和科技部有关产学研相结合的精神,开展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并得到了很好的成果。他们各自发挥其优势,在技术咨询中进行合作,进而建立稳定且长期的合作关系,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果然,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多项创新技术成果。[4]
三、大学与企业之间如何利益共享
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姻实质是建立一种将大学的科研服务积极性和企业运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一种利益共享机制。
首先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问题应当得到解决。现在很多高校的课题非常具有运用价值,在国际上都是领先水平,却被搁置在档案室里睡大觉,技术持有人没有将它们进行产业化,充分运用到实际中去。为了充分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把科研成果运用到现实生产力中去,由国家政策资金资助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不再由国家所有,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之外,都可以归项目承担方所有。对于知识产权的转让、作价入股等处理都可以由项目承担方自由决定。从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和专利权保护这几个方面,明确创新主体职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研管理,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5]
其次要解决成果转化、产业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目前许多高校都出具了鼓励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措施,并鼓励科研人员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利益分配。如果实施转让,成果完成人可以获得较高比例的转让收益。企业利用高校新技术实现利润增加后,可按新增年利润一定比例提取奖酬,用于对完成该项成果以及成果转让的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对于引进项目的中介机构,可按引进项目的新增利润额的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奖金。高校出人出力,企业出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开拓市场。
另外,在科研成果流入产业化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是中试验证环节,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化,进而工业化、商业化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否则学校埋怨企业对科技成果难以消化,企业埋怨学校的科技成果没有用,互相误解,使产学研合作的进程难以顺利推进。[6]
最后可以进行政策鼓励,鼓励企业敢于进行技术改造,运用新技术新制度,促进产业升级。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相关购置费用在所得税中予以抵免。
结论:在这个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让科技成果走进社会生产中去,将它产业化、工业化、商业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产学研结合便是促成因子。高校想要实行实践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企业便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教学场地;而企业如果想要企业得到长远稳步的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大胆开发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这需要高校的科研人才和研究成果用以协助。两者互帮互助,互利互惠,各自取长补短,方可实现共赢,共同完成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习。
参考文献:
[1]孙丽华,王秀英.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21(19).
[2]冯卫东.“产学研结合”,实现知识管理最优化[J]. 福建教育,2021(09).
[3]张思潮.产学研合作政策、企业-高校互动与企业创新绩效[D].浙江理工大学,2019.
[4]夏巨谌,邓磊,王新云.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J]. 锻造与冲压,2020(23).
[5]杨敏敏.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结构与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20.
[6]卢庆国.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中试平台 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J]. 中国科技产业,2021(02).
作者简介:
胡伟龙,男,湖北武汉,1989.02.05,汉族,碩士,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