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蛇传》当代阐释中的西方话语

2020-09-06李筱菁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世界文学白蛇传

摘  要:文化话语和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是中国比较文学,特别是比较诗学目前密切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古典文学《白蛇传》的当代书写中,大陆作家田汉的京剧《白蛇传》、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白蛇》,分别潜藏着苏联文论、消费主义和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的话语。三个文本都显示出西方文化话语的影响,使之文本的艺术性和思想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褪色。

关键词:《白蛇传》;文化话语;比较诗学;世界文学

作者简介:李筱菁(1999.8-),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2

一、白蛇传说的作品脉络及媒介

在千年的流变过程中,《白蛇传》传说经过无数文学家与艺术家的打磨与改写,涌现出媒介多样、主题各异的作品。笔者以重点呈现各类文体及媒介形式为标志,简单按时间先后、媒介类型将其中经典的文本列出如下。

有以书面文本为媒介的唐代传奇《白蛇记》、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明代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近代小说《新白蛇传》(包天笑)、现代长诗《雷峰塔》(大荒-中国台湾)、现代小说《青蛇》(李碧华-中国香港)及《白蛇》(严歌苓-美籍华人)。有以舞台为媒介形式传播的清代戏剧《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传奇》(黄图珌)、近代京剧《白蛇传》(田汉)、近代舞剧《白蛇传》(林怀民-中国台湾)。在大众媒介发达以来,还有以影视呈现的文本,如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夏祖辉、何麒)、电影《青蛇》(徐克-中国香港)、动画电影《白蛇·缘起》(黄家康、赵霁)。

可以看出《白蛇传》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创作者手中以不同的主题偏向及媒介形式活跃于各个时代。这些文本既蕴含着每个时代的新尝试与思考,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进入现代以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过程更是可以看作我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缩影,积淀着深厚、复杂的文化心理与话语意识。

学习西方曾经是我国现代化转型的唯一条重要路径。然而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调转目光,对无意识的“西学东渐”进行一次自我审视与批评,因为在主动吸收之外,更多夹杂的是“文化话语”的影响色彩。文化是更加隐蔽且持久的影响,在文艺创作领域吸纳的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就需要更审慎地考察。

二、《白蛇傳》当代阐释中的西方话语与文化裂痕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想要反对他者的文化话语首先需要考察我们自己文本的可靠性,并由所发现的裂痕进行反思。本文选取了五十年代以来改写的《白蛇传》传说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文本进行考察,通过对三个当代阐释文本的分析,笔者认为其在命题和叙事上都潜藏着西方文化的话语的影响,在对本文明历史经验的“自我”言说与反思以及对现代问题的思考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缺失。

(一)京剧《白蛇传》中的苏联话语

田汉的京剧《白蛇传》是五十年代对白蛇故事进行创新阐释的一个经典文本,对此后的相关文本产生的影响较大,它们在情节构造和人物表现上都与之相似。田汉《白蛇传》的一大特点就是反封建主题下的二元对立——故事是阶级的矛盾的呈现,从而消解了人物内部的矛盾与挣扎,情节的推动也仅仅是由外部设定的封建主义刻板“恶性”规定。因此,剧本的内在自足性稍显缺乏。在二元对立的书写模式下,在人物形象刻画的层面,法海被丑化成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许仙的形象则被拔高美化,青蛇的形象更是被渲染如女斗士;在情节结构方面,故事的结局从震人心魄、发人深思的悲剧变为了团圆式的喜剧。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一方面遮蔽了人物个性的复杂性、深刻性,更重要的是将文本的深厚意蕴与内涵阉割了,使之缺少一种理性反思的力量。

笔者以为,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是受当时苏联文论的影响。“田汉的创作正是遵循着苏联文论的指导,而牺牲了作为文学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切身思悟。例如,剧中把神话背景下的人物人为刻意地进行对立性的区分,使得完整的叙事被割裂,导致高度的抽象感,人物变成了空洞的符号形式。又如,为了典型化,田汉遵循戴不凡的意见,删去了报恩的有关情节,刻意突出白蛇作为典型自由恋爱者的野性。

外来文化影响的音浪过高时,我国对古代作品的重新创作与阐释就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特性失语,就在被规定的规范中丢失了我们历史文化经验的独特表达,扭曲了经典文本中蕴藏的与本国息息相关的独特价值与关怀。

(二)《青蛇》中的消费文化与女性主义

李碧华创作的《青蛇》侧重攫取《白蛇传》“言情”的一面,但细品文本结合作家生平经历,体会能发觉其对“情”的书写带着西方的色彩,即具有浓厚的消费社会特征。而文本的话语实践在探讨现代社会先锋问题的时候也更多的是因循西方视野,稍欠立足本文明经验的独立反思。

“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国式的大众消费文化正在演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与时尚。”在我国的传统语境中,“情”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热烈的内心力量,而《青蛇》中的“情”则更多浸染上着市场经济的消费色彩,缺少批判精神,存在失语的问题。李碧华曾经也说“作品如果能叫好又叫座,那自然最好,那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只能挑选一样,那我宁可选择叫座”。我们从其文本内部作分析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青蛇》的消费特征的一大表现是贯穿全文的复杂的异性交往关系。《青蛇》将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中简单单线的情感关系加以复杂多线化,新增了许仙——小青、法海——小青、法海——许仙这三对关系。这种多角的纠缠脉络一方面通过纠葛暴露的文本细节满足读者对亲密关系的窥视欲;另一方面,情感关系的溢设是在消费社会影响下对“浪费”的主动生产和书写,这不仅显得有些芜杂,更是对原本《白蛇传》中存在的带有本文明审美倾向的纯粹的真挚感情的放弃,是不对西方话语纠正与反思的消极。《青蛇》中隐秘的恋情也像是一个噱头——文本不对情感带来的问题进行剖析,却有意用小青和法海的暧昧情感遮蔽特殊的情感——法海既然表现了对小青的情感实际就已经消解了他的边缘身份,那“许仙与法海”这一条感情线的书写恐怕就是迎合消费文化的嫌疑。

消费主义之外,作为《青蛇》的重要思想立足点之一的女性主义的书写逻辑在解读时也需谨慎。《青蛇》中对女性的观照仅仅是接受了女性主义概念中男女对立的部分,选择将看似存在最为直接压迫的“爱情”关系解构,但实际缺少对这种压迫观的理性审视——把“压迫”置于男女二元对立中,压迫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就存疑了。《青蛇》中,男女的对立存在于情感交往中,同性之间的交往也是围绕着男女交往展开的。问题在于男女之间的对立与交往(许仙和小青、法海和小青)只能围绕“情”吗?同性之间(白蛇与青蛇)一定会因为异性出现间隙吗?这种书写是对男女兩性的双重歧视——把人类交往的广阔可能性封闭在性别交往的框架内,是另一种在性别限定观下对男性和女性的个体精神与生命多元性的漠视。站在西方女性主义的立场的叙事并没有看到西方女性主义中存在的问题,因为过于强调性别差异与对立成了另一种禁锢主体丰富性的“歧视”。

综上,《青蛇》对西方理论的问题不加选择的表述与呈现,实质是一种他者文化干预的结果。

(三)《白蛇》中的东方主义

严歌苓的《白蛇》书写的是徐群珊与在舞蹈家孙丽坤的恋歌,小说的结局是事件结束后二人各自与男性分别组成了家庭。《白蛇传》的故事在小说中只是作为一种拼接成分出现。严歌苓这篇作品是海外华人群体演绎《白蛇传》传说的重要文本,在中西文化主动交流实践中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只是,这种交往仍然不自觉地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的话语状态。

《白蛇》以边缘写作为独特性,又在叙事中对边缘性构成自我消解。一方面,徐群珊一边在少年的日记里问“我是否能顺着这些可能性摸索下去?有没有超然于雌雄性征之上的生命?在有着子宫和卵巢的身躯中,是不是别无选择?”一边又选择以男性身份接近孙丽坤,在结尾的日记中,徐群珊竟然“明白她自己有被矫正的致命需要”,完全忘记了此前对性别限定的质疑,转而认定自身是有问题的,从而走向了自我否定。另一方面,孙丽坤表现出的实际是另一种取向的情感态度。她爱的是“徐群山”男性似的救赎姿态,忽略直觉的暗示,拒绝接受徐群山真实的身份,在徐群山恢复身份后,她对徐群珊的情感似乎也逝去了。她在徐群珊交往时“从来没有摆脱一种轻微的恶心,即使在她们最亲密的时候”,最终面对于徐群珊的真实身份时,由于冲击太大以至于她有“顾不上作呕”的过激反应。再往后看孙丽坤对珊珊的爱,也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及对徐群山的怀念,“不爱珊珊她去爱谁?珊珊是照进她生活的唯一一束太阳,充满灰尘,但毕竟有真实的暖意”,她“多想看徐群山惜别的泪从珊珊眼中流出。”因此,孙丽坤同样对自我的身份进行了消解。重要的是,让徐群珊和孙丽坤经历这一切后,作者安排她们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可见,这不是一场真正的边缘恋歌,而是一种想象与建构,是对开放平等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下做出的勉强迎合,是运用中国传奇、传统文本中的“东方因素”来适应西方话语中的“东方主义”,是西方文化中的“东方主义”的实现。

总的来说,三个文本都显示出西方文化话语的影响,使之文本的艺术性和思想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褪色。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创作总是交织着各方文化的影响,文艺创作也并非要一味地呼求纯粹的中国性,毕竟在全球化的大时代大潮流中,我们需要面对和沉思的是关于人类的共同议题。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立足本土经验,带着反思精神、自省意识去思考西方提出的各种议题,主动用中国经验将西方话语进行新的阐释,并表述出中国的经验与主张,而不是全盘接收。

参考文献:

[1]曹顺庆等.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碧华.青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赵稀方.小说香港[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4]严歌苓.严歌苓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5]刘亚斌.“文化霸权”话语的本土实践与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田德文.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4).

摘  要:文化话语和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是中国比较文学,特别是比较诗学目前密切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古典文学《白蛇传》的当代书写中,大陆作家田汉的京剧《白蛇传》、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白蛇》,分别潜藏着苏联文论、消费主义和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的话语。三个文本都显示出西方文化话语的影响,使之文本的艺术性和思想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褪色。

关键词:《白蛇传》;文化话语;比较诗学;世界文学

作者简介:李筱菁(1999.8-),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2

一、白蛇传说的作品脉络及媒介

在千年的流变过程中,《白蛇传》传说经过无数文学家与艺术家的打磨与改写,涌现出媒介多样、主题各异的作品。笔者以重点呈现各类文体及媒介形式为标志,简单按时间先后、媒介类型将其中经典的文本列出如下。

有以书面文本为媒介的唐代传奇《白蛇记》、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明代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近代小说《新白蛇传》(包天笑)、现代长诗《雷峰塔》(大荒-中国台湾)、现代小说《青蛇》(李碧华-中国香港)及《白蛇》(严歌苓-美籍华人)。有以舞台为媒介形式传播的清代戏剧《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传奇》(黄图珌)、近代京剧《白蛇传》(田汉)、近代舞剧《白蛇传》(林怀民-中国台湾)。在大众媒介发达以来,还有以影视呈现的文本,如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夏祖辉、何麒)、电影《青蛇》(徐克-中国香港)、动画电影《白蛇·缘起》(黄家康、赵霁)。

可以看出《白蛇传》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创作者手中以不同的主题偏向及媒介形式活跃于各个时代。这些文本既蕴含着每个时代的新尝试与思考,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进入现代以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过程更是可以看作我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缩影,积淀着深厚、复杂的文化心理与话语意识。

学习西方曾经是我国现代化转型的唯一条重要路径。然而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调转目光,对无意识的“西学东渐”进行一次自我审视与批评,因为在主动吸收之外,更多夹杂的是“文化话语”的影响色彩。文化是更加隐蔽且持久的影响,在文艺创作领域吸纳的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就需要更审慎地考察。

二、《白蛇传》当代阐释中的西方话语与文化裂痕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想要反对他者的文化话语首先需要考察我们自己文本的可靠性,并由所发现的裂痕进行反思。本文选取了五十年代以来改写的《白蛇传》传说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文本进行考察,通过对三个当代阐释文本的分析,笔者认为其在命题和叙事上都潜藏着西方文化的话语的影响,在对本文明历史经验的“自我”言说与反思以及对现代问题的思考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缺失。

(一)京剧《白蛇传》中的苏联话语

田汉的京剧《白蛇传》是五十年代对白蛇故事进行创新阐释的一个经典文本,对此后的相关文本产生的影响较大,它们在情节构造和人物表现上都与之相似。田汉《白蛇传》的一大特点就是反封建主题下的二元对立——故事是阶级的矛盾的呈现,从而消解了人物内部的矛盾与挣扎,情节的推动也仅仅是由外部设定的封建主义刻板“恶性”规定。因此,剧本的内在自足性稍显缺乏。在二元对立的书写模式下,在人物形象刻画的层面,法海被丑化成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许仙的形象则被拔高美化,青蛇的形象更是被渲染如女斗士;在情节结构方面,故事的结局从震人心魄、发人深思的悲剧变为了团圆式的喜剧。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一方面遮蔽了人物个性的复杂性、深刻性,更重要的是将文本的深厚意蕴与内涵阉割了,使之缺少一种理性反思的力量。

笔者以为,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是受当时苏联文论的影响。“田汉的创作正是遵循着苏联文论的指导,而牺牲了作为文学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切身思悟。例如,剧中把神话背景下的人物人为刻意地进行对立性的区分,使得完整的叙事被割裂,导致高度的抽象感,人物变成了空洞的符号形式。又如,为了典型化,田汉遵循戴不凡的意见,删去了报恩的有关情节,刻意突出白蛇作为典型自由恋爱者的野性。

外来文化影响的音浪过高时,我国对古代作品的重新创作与阐释就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特性失语,就在被规定的规范中丢失了我们历史文化经验的独特表达,扭曲了经典文本中蕴藏的与本国息息相关的独特价值与关怀。

(二)《青蛇》中的消费文化与女性主义

李碧华创作的《青蛇》侧重攫取《白蛇传》“言情”的一面,但细品文本结合作家生平经历,体会能发觉其对“情”的书写带着西方的色彩,即具有浓厚的消费社会特征。而文本的話语实践在探讨现代社会先锋问题的时候也更多的是因循西方视野,稍欠立足本文明经验的独立反思。

“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国式的大众消费文化正在演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与时尚。”在我国的传统语境中,“情”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热烈的内心力量,而《青蛇》中的“情”则更多浸染上着市场经济的消费色彩,缺少批判精神,存在失语的问题。李碧华曾经也说“作品如果能叫好又叫座,那自然最好,那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只能挑选一样,那我宁可选择叫座”。我们从其文本内部作分析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青蛇》的消费特征的一大表现是贯穿全文的复杂的异性交往关系。《青蛇》将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中简单单线的情感关系加以复杂多线化,新增了许仙——小青、法海——小青、法海——许仙这三对关系。这种多角的纠缠脉络一方面通过纠葛暴露的文本细节满足读者对亲密关系的窥视欲;另一方面,情感关系的溢设是在消费社会影响下对“浪费”的主动生产和书写,这不仅显得有些芜杂,更是对原本《白蛇传》中存在的带有本文明审美倾向的纯粹的真挚感情的放弃,是不对西方话语纠正与反思的消极。《青蛇》中隐秘的恋情也像是一个噱头——文本不对情感带来的问题进行剖析,却有意用小青和法海的暧昧情感遮蔽特殊的情感——法海既然表现了对小青的情感实际就已经消解了他的边缘身份,那“许仙与法海”这一条感情线的书写恐怕就是迎合消费文化的嫌疑。

消费主义之外,作为《青蛇》的重要思想立足点之一的女性主义的书写逻辑在解读时也需谨慎。《青蛇》中对女性的观照仅仅是接受了女性主义概念中男女对立的部分,选择将看似存在最为直接压迫的“爱情”关系解构,但实际缺少对这种压迫观的理性审视——把“压迫”置于男女二元对立中,压迫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就存疑了。《青蛇》中,男女的对立存在于情感交往中,同性之间的交往也是围绕着男女交往展开的。问题在于男女之间的对立与交往(许仙和小青、法海和小青)只能围绕“情”吗?同性之间(白蛇与青蛇)一定会因为异性出现间隙吗?这种书写是对男女两性的双重歧视——把人类交往的广阔可能性封闭在性别交往的框架内,是另一种在性别限定观下对男性和女性的个体精神与生命多元性的漠视。站在西方女性主义的立场的叙事并没有看到西方女性主义中存在的问题,因为过于强调性别差异与对立成了另一种禁锢主体丰富性的“歧视”。

综上,《青蛇》对西方理论的问题不加选择的表述与呈现,实质是一种他者文化干预的结果。

(三)《白蛇》中的东方主义

严歌苓的《白蛇》书写的是徐群珊与在舞蹈家孙丽坤的恋歌,小说的结局是事件结束后二人各自与男性分别组成了家庭。《白蛇传》的故事在小说中只是作为一种拼接成分出现。严歌苓这篇作品是海外华人群体演绎《白蛇传》传说的重要文本,在中西文化主动交流实践中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只是,这种交往仍然不自觉地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的话语状态。

《白蛇》以边缘写作为独特性,又在叙事中对边缘性构成自我消解。一方面,徐群珊一边在少年的日记里问“我是否能顺着这些可能性摸索下去?有没有超然于雌雄性征之上的生命?在有着子宫和卵巢的身躯中,是不是别无选择?”一边又选择以男性身份接近孙丽坤,在结尾的日记中,徐群珊竟然“明白她自己有被矫正的致命需要”,完全忘记了此前对性别限定的质疑,转而认定自身是有问题的,从而走向了自我否定。另一方面,孙丽坤表现出的实际是另一种取向的情感态度。她爱的是“徐群山”男性似的救赎姿态,忽略直觉的暗示,拒绝接受徐群山真实的身份,在徐群山恢复身份后,她对徐群珊的情感似乎也逝去了。她在徐群珊交往时“从来没有摆脱一种轻微的恶心,即使在她们最亲密的时候”,最终面对于徐群珊的真实身份时,由于冲击太大以至于她有“顾不上作呕”的过激反应。再往后看孙丽坤对珊珊的爱,也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及对徐群山的怀念,“不爱珊珊她去爱谁?珊珊是照进她生活的唯一一束太阳,充满灰尘,但毕竟有真实的暖意”,她“多想看徐群山惜别的泪从珊珊眼中流出。”因此,孙丽坤同样对自我的身份进行了消解。重要的是,让徐群珊和孙丽坤经历这一切后,作者安排她们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可见,这不是一场真正的边缘恋歌,而是一种想象与建构,是对开放平等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下做出的勉强迎合,是运用中国传奇、传统文本中的“东方因素”来适应西方话语中的“东方主义”,是西方文化中的“东方主义”的实现。

总的来说,三个文本都显示出西方文化话语的影响,使之文本的艺术性和思想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褪色。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创作总是交织着各方文化的影响,文艺创作也并非要一味地呼求纯粹的中国性,毕竟在全球化的大时代大潮流中,我們需要面对和沉思的是关于人类的共同议题。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立足本土经验,带着反思精神、自省意识去思考西方提出的各种议题,主动用中国经验将西方话语进行新的阐释,并表述出中国的经验与主张,而不是全盘接收。

参考文献:

[1]曹顺庆等.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碧华.青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赵稀方.小说香港[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4]严歌苓.严歌苓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5]刘亚斌.“文化霸权”话语的本土实践与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田德文.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4).

猜你喜欢

世界文学白蛇传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中国故事”系列(二)白蛇传说,最忆是《青蛇》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为时代而译:《译文》《世界文学》与“十七年”文学译介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当代文学史中的“世界文学”
浅谈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
世界文学视阈下的诗歌世界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