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文学视阈下的诗歌世界

2016-04-06苏萌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世界文学关雎

苏萌

内容摘要:世界文学囊括了世界各民族文学,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的产物。诗歌作为其中的分支,在世界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关雎》和《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天》这两首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歌来对比中西方诗歌表达的异同,从而反映出世界文学的多样性。

关键词:世界文学 诗歌世界 《关雎》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天》

Ⅰ.世界文学与诗歌的世界

世界文学是什么?歌德认为世界文学是各民族文学的融合,是各族人民长期交流的产物。歌德曾多次提到“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概念。歌德把它看作“the circulation of ideas, themes and forms between the literati of, in first instance, Europe, and possibly beyond.”

那么诗歌,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诗歌表现的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情感需求。但是由于地域、种族、语言、宗教的不同,出现了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文化和文学上的差异性,这正是世界文学的价值所在。

本文以中西方的爱情诗来阐述其中的异同之处。笔者选取了《诗经》第一篇《关雎》和莎士比亚的《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天》两首诗歌进行鉴赏和比较。它们都是在描写爱情,它跨越种族、时空和国界,是人类共同的向往。但由于中、英不同的语言、文化、语境,所以其表现手法和感情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

Ⅱ.《关雎》与《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天》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外在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诗在开头就描绘了美丽图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常始于被对方的形体(窕)吸引,而后才会了解对方的心灵(窈)。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它虽然从异性形体美的感受开始,但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时关注女子的形体美,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波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女子不确定的态度引发了他无尽相思。

可以看出,诗人的语言是委婉含蓄的,诗人只用“窈”字来暗示男子对女子的爱始于对美好形体的渴求,通过情绪上的波动来体现男子的感情变化,这含蓄的手法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所强调的理性和伦理道德。《关雎》产生于高扬主体理性的周朝,统治者建构了以宗法血缘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浸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关雎》肯定了人的自然性,又以社会理性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审美价值取向。

而莎翁诗的张扬与《关雎》的细腻形成对比。开篇第一句便直抒胸臆,毫不含蓄的点名“她”的美。虽然夏天如此美丽,但仍然不及“她”之美。作者通过疑问句,引出第二句肯定的回答表达一种怜惜之情。后接着的两句“世上娇艳之物都…的局限”,意寓世界上所有美丽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接着,诗人用暗喻将她的美比作“长夏”。诗中的夏天既表示爱人的可爱,又暗指她正处于年轻、精力旺盛时期。不同与《关雎》,诗人开门见山地描绘出爱人的模样,从形体上大肆赞扬她的美丽。诗人对文中的“你”感情充沛,呼之欲出与《关雎》中“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不同,它直接对灵魂和肉体歌颂,彰显人性的需求和感情的表达,这和英国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Ⅲ.结论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载体,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赫尔德认为“诗歌是人类语言、情感最完美的表达”,它展示出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情感,但又因不同的因素造就出诗歌世界百花齐放的局面,无论是非洲、美洲、亚洲的诗歌,都代表着独特的民族意义和身份认同,而世界文学的宗旨就是去寻找和探索“完整的、纯粹的人类道德的本质和生命的哲学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

猜你喜欢

世界文学关雎
视域融合视角下《关雎》的英译本对比研究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当代文学史中的“世界文学”
浅谈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
论1992—2015年间“世界文学”概念的界定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论世界文学的相关性
《诗经·关雎》“刺诗说”商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