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校企互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9-06车阳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车阳

摘 要 校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体制改革浪潮下,电力系统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全新教育思路,其将课堂上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专业技能进行有效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提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强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 校企互融;电力系统专业;发电厂企业;人才培养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愈发繁荣,电力工程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电力工程所涵盖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均为当下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而电力工程专业毕业生需要拥有更为良好的就业空间,因此,校企互融,已经成电力工程领域内部必须要深入贯彻与落实的教学手段[1]。

1当前我国电力系统专业的教学现状

首先,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综合素养无法满足企业的具体需求,学生参加工作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

其次,电力系统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脱节,参加工作前,学生需要进行额外的培训过程,大量浪费企业人力与资源;

最后,电力系统专业所开展的实践操作训练没有契合真正的生产过程,造成很多学生在就业能力层面十分欠缺,实际就业质量没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社会与企业需求的增长不可逆转,而这也是技術与经济在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发电厂与电力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工作。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思想,实施高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参考本专业所属的最新技术信息与科研资料,并在企业的帮助下,完成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定,解决当前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2]。

2校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点

2.1 推进教与学一体化,促进模式改革

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需要对教与学两者的关系有着清晰且精准的认知,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环境与分为塑造,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效融合电力企业实际应用场景,建立更具实用价值的实训基地,定期聘请领域内专业人士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与普及,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让教学过程更加贴近行业最尖端技术。教与学是两个并立的过程,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企业导师,都需要对学生保持认可态度,将其作为实际的课堂的主体,以改革发展为核心思想,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最终目的,进而推动教与学的一体化,全面推动我国中高等教育的改革工作[3]。

2.2 注重核心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过程中,电力系统专业需要根据自身专业所具备的特点以及课程方向,依托情景教学手段,在课程内容与资源标准层面更加与工作任务相契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设定多个不同的任务,而任务的解决,需要由学生自行完成,同时,课程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源,也要与任务自身紧紧相依,利用任务来驱动课程的进行,利用课程提升学生的素质,利用任务完成课程自身的完善。另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教学手段变得更为丰富,教学实践过程变得更贴近于实际工作场景。充分开发多媒体培训软件等教学工具,为教师开展教学过程和学生自学过程拥有更为开放式的整体平台。

2.3 创设多证融合的课程内容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职业素养

电气工程专业在利用校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作为核心发展重点,充分把握岗位相关知识内涵与技能本质,并将其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而确保学生在毕业前可获得1至3个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高标准与高要求。企业在参与教学活动时,需要时刻保持自身的有效地位,为多证融合课程内容提供更多的有效建议,以自身对特定岗位技术的实际理解为基础,充分融入自身的工作经验,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以及资格考试过程中不再盲目。

2.4 强化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工作,使其满足校企互融教学模式

在校企互融模式构建中,师资力量决定着最终教学的成败,电气工程专业在开展该模式过程中,需要注重双师建设,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大幅度拓宽自身的视野。另外,为了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的应用水准,相关院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到实际的企业应用中,确保其可对行业最新技术资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4]。

2.5 注重教学过程分层,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

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在开展校企互融人才培养过程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分层,利用学生兴趣层面差异,设置多种不同的发展场景,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更加热爱。兴趣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身思维与兴趣的岗位层次,并进一步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电力工程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全新教学手段,这种模式的出现,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加快了我国相关领域技术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崔西友,许园园,张正茂,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校企互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8,370(12):39-41.

[2] 王亚忠,陈国华,黎庚荣.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上,2008:3.

[3] 施喜平.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09.

[4] 张明钱.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析——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5):24-2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