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与电视时政新闻拓展

2020-09-06朱杰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公民受众

摘  要:互联网的出现在民主和公民参与的议题上引发了学者激烈的争辩,由于一般学者对民主的定义限于民众对于公民参与的程度,如果民众的参与程度高,则民主化的程度就高,反之亦然;一派学者认为互联网可促进民主发展。由于传统媒体主要输出官方意见,而这些意见的呈现也受限于传统媒体的包装模式,反观互联网,任何市井小民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意见。这样,双方的沟通管道由单向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传播,而内容的包装上也不需经过守门人的过滤,任何人都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意见,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包装。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尤其是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和手法的创新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电视;时政新闻;公民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5-039-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5.006

本文著錄格式:朱杰.“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与电视时政新闻拓展[J].中国传媒科技,2020(5):39-41.

1.新媒体及相关理论

从学术的角度讲,新媒体一词早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已经出现,是指资讯与传播技术。现在我们所说的新媒体,则是指以电脑、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具有互动性和多媒体功能的资讯与传播科技,它们包括互联网、手机、以及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如“博客”、“微博”。那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在哪里?西方传播学者认为有两点:第一,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传播技术,而传统媒体都是模拟技术;第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与控制的能力。而传统媒体只有单向传播,不管喜欢与否,使用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的内容。

自从互联网问世以来,网络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及时有力的报道,不仅让一些传统媒体自愧不如,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产生的强大威力。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对于它的研究也日趋丰富,许多学者也很自然地将主流大众传播理论运用到互联网的研究之中,并积累出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首先,是“创新普及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罗杰斯首先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电脑的普及。他后来出版的《创新与普及》一书,是学习新传播科技的必读书目之一。该理论的观点是,创新与普及原则上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它关心的问题焦点的是一个新媒体出现以后是否能被大众所接受,能否在市场上迅速地打开局面,吸引一群所谓的“铁杆粉丝”。而一个新传播科技在社会上的普及,则要经过广泛宣传、详细解释说明、最终决策和确认四个阶段。而影响推广的因素包括很多内容,如:使用者的社会经济状况,使用者的知识文化结构,对待新事物有无兴趣,对新媒体特性与所带来的便利的判断,以及以往对大众媒体使用情况,等等。

第二,是媒体“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派研究者认为,受众需要产生以及被满足,是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反馈者,受众在很大范围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各种因素——时间、内容、媒介、效果、形式、场所等。

第三,是媒体的“社会同在理论”。该理论从一个媒体的社会同在的指数上解释人们选择不同媒体的行为。所谓的“社会同在”这一概念,来自20世纪70年代对家庭电话的研究,该概念指的是一个媒体在身体接触、听觉以及视觉上特性的多寡,即人们和另一方在沟通交流时,能否产生 “与你同在”的感觉。引申出来,即使不同的媒体含有的社会同在的特性也不尽相同。举例来讲,面对面的沟通比打电话所能传递的信息要丰富,一举一动尽在言语之中。因此,使用者会因为所沟通的情景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媒体。运用这一理论的研究有比较电传、电话与电邮的使用。

第四,“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它是运用网络理论,以图示的方法分析人们传播的社会网络。这一理论是把社会关系与受众建立的无形社区,以点和线的纵横交叉来窥探人们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它的核心概念包括:社会网络的结构,网络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模式、交流量的大小,以及效果等。这一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运用到新兴网络的研究。结果指出,在以电脑为主体空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属于人们的社会网络的一种,并非可有可无。如国外的“Myspace”(脸谱)网站,上面聚集着来自全球各国的人群;国内一些知名的论坛(如天涯)、博客、甚至微博也都成为当今人们社交沟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2.互联网的出现与“公民意见”的表达

2.1公民新闻

当前环境中的主要因素是,受众对传统媒体新闻的报道失去了兴趣,而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新兴的新闻平台。这些平台包括各种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项目、新闻博客,以及“另类”的新闻网站,这些网站既乐于发表普通新闻爱好者有意思的投稿,也乐于发表兼职专业人员更加常规化的新闻文章,如FT中文网、打喷嚏网等。这些新兴平台开放的结果,许多人认为这是对专业新闻的“考验”,但现在各地还是有大量的专业新闻。关键是开放新兴平台,是否就意味着规模增加会使新闻变得更好、更多、更专业,或者从新闻来源方面说,变得更丰富。事实恰恰相反,当商业竞争导致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当新闻的出口谋求以创新的方式去发现受众时,新闻的议程正在变窄,新闻内容也变异为混合的信息加娱乐。新闻和娱乐的融合,再加入宣传、新闻活动和公共关系的产业一体化,正在为各界重新定义新闻。这一切导致,今天呈现给我们的众多新闻是以一种挑战乃至推翻传统新闻理论的形式生产的这个挑战第一点是,这个曾为新闻记者专有的特权位置,被那些希望一般公民能直接参与公共领域建构的人要求归还,而现实中的确有数量不菲的公民有兴趣抓住这个机会。

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公民新闻”的概念。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am)也叫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am)或社区新闻(community  journalisam),趋向于报道更多的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更健康的公共氛围(Christians & Nordenstreng,2004)。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新闻报道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对严肃新闻的需求正在弱化,对公共事务的兴趣正在衰退,宪法所赋予新闻界的自由似乎已经不足以推进人们的民主参与。大众传媒大多在反映人们对娱乐的偏好,而不是更多地报道公共事务和政治参与的消息。面对这个危机,新闻界开始寻求新的报道理念和形式。面对新闻界在商业化过程中遭受到的信任危机和社会批评,公共新闻的倡导者们赋予公共新闻这样几个理念:应该视新闻媒体为“民主的培育器和记录者”,新闻报道要有助于改善公共生活,改变从仅仅视人民为消费者到视他们为公众,视他们为达成公共问题的民主解决方面“潜在的行动者”,要激励市民商讨,建构公共理解,促进公共沟通。公共新闻的本质理念是民主,根本保证公民对于健康民主的参与。这一理念秉承了《哈坎斯报告》有关新闻媒体应该独立于商业和政府之外的精神,定位与聚焦社会事务,使新闻界的社会角色更加清晰。①

“公民新闻”认为,必须接受并大力发挥在线环境的潜力,以改变新闻的性质,重新分配那些管理新闻生产者的权利,并用这些新的权力格局来指引新闻生产面向其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罗森是“公民新闻”的一名活跃分子,他的研究发现,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一个结果,媒介权力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在新闻生产方面,将业余的或公民新闻并入正规的新闻生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清楚地证明其有能力影响媒介权力不对称的问题。这种可实现的互动能力,以及内容生产和网上下载的方便与廉价,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和发行的成本,从而扩展了能够负担得起的参与人数。公民新闻旨在通过公民群体参与采集、报告、分析和发布在线新闻信息,来振兴公共领域。②

2.2公民新闻与互联网的发展

公民参与性新闻的诞生和发展,與各种各样网络媒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网络媒体诞生以前,虽然也有个别公立媒体,如公共广播服务机构等,但几乎是不可能出现完全由公众自发成立的媒体。而网络的出现,大大减轻了个人创办媒体的费用,使得公民以个人身份创办媒体成为可能。公民参与性新闻的主要形式包括:受众对新闻活动、新闻事件的参与,如网络使用者对某些新闻报道的评论、网络用户的个人博客、个人拍摄的摄影和摄像、居民为本社区撰写的新闻等;独立的新闻与信息处理网站和专门报道参与性新闻的网站;以个人视频为主要形式发布信息的非正式媒体和个人在某些网站上的专属号等。公民参与性新闻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公众团体和个人没有必要去依靠商业化的媒体来表达他们的意愿和讨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类公民参与性新闻或者叫自媒体,目前主要生存于网络中,但它们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更重要的是,目前传统媒体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发展倾向。以笔者就职的徐州广播电视台为例,受到优酷网“拍客”的影响,徐州广播电视台推出DV拍客,就是从普通的受众中挑选一些热心观众,加以培训后将他们作为一个记者队伍的补充,他们拍出的一些新闻推出后因为现场感强、趣味性高而大受好评。家中宝宝的童言无忌,邻家大婶的手工绝活儿,办公室里的奇闻轶事,上班路上的突发事件,假日街头的新奇遭遇,探亲途中的意外经历……生活中能捕捉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切场景都是拍客关注的内容。而他们也成立了专门的博客群和QQ群,可以在网上或者网下对相关节目提出点评,每期的节目都会成为他们热议的话题。拍客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徐州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聚集了一大批网上网下的活跃用户,使得栏目的影响力和好评率大为提高,收视率也一再创出新高。

3.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电视时政新闻的影响

毫无疑问,以互联网的出现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及广大市民“公民意识”的复苏,对于话语权的要求,使得他们不再和以往一样,媒体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他们更希望能运用自己的渠道和方式获取他们认为可靠的信息,这些给传统的电视时政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像网络媒体,“在网络信息平台中,我们同事具有两种手段来传送信息,即‘推(push)和‘拉(pull)。这使得网络新闻在那些只有推的能力的传统媒体前面具有了更大的优势”。③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冲击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努力利用好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从而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尤其是在公共领域和公民新闻的建设和引导上应该尽到一份力量。下面我将结合目前互联网的几个热点研究话题进行分析,并给予应对之策。

3.1互动性

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电脑、手机为界面的新传播科技正进行着“脱胎换骨”式的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完全不同的媒体。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的显著特征是大众性,它们将信息与娱乐节目“推向”受众,受众则被动地接受媒体上大众化的内容。但新媒体则完全不同,它们是以分众式的方式传播,所传播的信息与娱乐内容则靠个性化、多样化“吸引”使用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二是主动地获得媒体内容。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来讲,新媒体的新在于它具有的互动性,这是网络设施的一个鲜明特征。它的基本技术是网页间的“极速链接”,使用者点击一下极速链接,就可以实时找到设在其他网站的资讯。这种非直线性行为的搜索,可以反复多次地进行。新的网上出版技术可以将声讯和视讯资料放在网上,给使用者一个可以完全控制的使用多媒体的经历。此外,互联网的互动性也包括使用者之间有近似面对面的互动交通,如“聊天室”与“即时短信”等。西方传播科技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互动性从人与人、人与电脑,在网络设施的环境之下的传播,资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是属于双向的、即时的,他们的位置是可以对调的,也就是说发送者也可以是接收者。这也就意味着,观众对节目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节目的制作单位必须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我的目标受众群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节目和服务,也使得自己的节目内容制作有的放矢。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上海地铁微博温情服务乘客》《编后话:@你 温暖我》,光是从标题上来看就有鲜明的网络风格。首先,这是一条关于时下正流行的微博的新闻,上海地铁公司利用微博做好服务,尤其是它的表后,让“@”这个本应只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放在了时政新闻中,而且由此发表了内容翔实的点评。这样的新闻,不仅老观众爱看,就是时下的年轻人也爱看。

最后,这一研究热点的目标是理解与分析人与电脑在模拟现实的三维空间中的互动。目前,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们纷纷加强了与自己观众群的联系,除了传统的观众俱乐部等做法,纷纷在网络上开拓自己的“势力范围”。像在新浪上《直播南京》有他们的官方微博,苏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有团体微博,抖音上也有众多“官媒”纷纷进驻。例如,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抖音已经成为众多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抖音号发表了众多反映抗疫一线的短视频,凝聚了人心,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引导效果,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以往的传统时政新闻范畴。可以说,如今网络的空间已经成为双方共同的“家”,在这里大家一起就时下热点新闻、节目质量、对节目的建议、提供新闻线索等展开探讨和交流,成为双方沟通的良好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时政新闻大有文章,大有可做,大有可为。

注释:

①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②格雷姆.特纳著,许静译:《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③杜骏飞:《网络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第285页.

参考文献

[1]庞井君主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英]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 译. 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丁宁译. 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朱杰(1983-),男,江苏徐州,执行制片、记者,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传统媒体及栏目的“互联网”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公民受众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