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家长,成就更好的孩子
2020-09-06刘俊莲
刘俊莲
只有家长身体力行,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拥有健全的人格,做更好的孩子,活出精彩的人生!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孩子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众说纷纭。其实,这是向新时代的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长持证上岗”的最大价值在于改变一些家长固有的“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的片面看法,让家长明白,如何做一个“有益的家长”,是每个家长必须认真思考的事。尤其是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市级课题《小学阶段“全人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这项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共同参与实施的课题研究,笔者充分认识到,加强家长的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要,只有家长成了“合格父母”,才能“成就最好的孩子”。
规范自身言行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一个人连自己都做不好,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那么做好其他事情就更无从谈起了,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难以起到榜样作用。所以,要先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中国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讲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其中既有基因遗传的影响,也有孩子模仿父母行为的影响。
如果仔细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例子,比如,我熟悉的一个男孩,他平时经常随地吐痰,就算喉咙并不难受,也会有意无意地往地上吐唾沫,他的老师、同学都对他这样的行为十分反感。当我问起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这个孩子不以为然:“我总感觉喉咙里有东西,不舒服。”后来我接触到这个孩子的父亲,发现他是个特别喜爱抽烟的人,手里总是夹着点燃的烟卷,在香烟对口腔的刺激下,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往地上吐唾沫。这位父亲肯定不会有意识地教孩子随地吐唾沫,可他却忽略了,这样的动作在儿子的眼里却是一种行为暗示,儿子会觉得自己喉咙里有东西不舒服,不由自主地往外吐唾沫,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坏毛病。这样的例子真的有很多,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哪怕是说话的声音大小、穿衣的喜好,恐怕都深受家长的影响。所以,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是,家长先要做好自己:保养好身体,戒除不良嗜好,时刻注意保持好的精神面貌,注意外表的整洁。
對家庭有责任感
央视曾经播放过一则“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大致内容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后,又端着一盆水离开,孩子感到好奇,偷偷跟在后面,发现母亲又去给奶奶洗脚。于是,这个孩子便有样学样,端着一盆水给劳累完的妈妈洗脚。这则广告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广告中传播出一种“孝”的理念:孩子的孝心受家庭氛围影响,父母对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孝顺,那么必然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学着孝顺父母。
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只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包括家庭成员的平等、夫妻间的互敬互爱、对亲戚的关照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养育环境,会帮助其建立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家长应该明白,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却会带来巨大的教育效果。
对孩子有耐心
“现在的孩子不好带”,这是我遇见的年轻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似乎怎么喜欢都不够。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认知和行为都在不断发展,大多数孩子犯的错误和走的弯路也越来越多,这时候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没有那么可爱了,甚至觉得是个麻烦。
孩子毕竟还小,犯错误很正常,但是这些错误会渐渐地让家长开始越来越不耐烦。有些家长甚至觉得,孩子不停地叫着爸爸、妈妈的声音,就像警报一样刺耳。因为家长们不知道孩子又制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外”,耐心也在琐碎的日常中渐渐消磨。其实,在这个“制造麻烦”的过程中,孩子一直都在懵懵懂懂地前进着,虽然在一直犯错,但也在不断成长,其认知和能力都在不断进步。
家长之所以变得没有耐心,与家长对孩子过快、过高的期待有很大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上幼儿园时学写字,写得歪歪扭扭,这时候父母通常不会生气,因为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没有多高的要求。可孩子上小学后,如果字还是写得歪歪扭扭,必然会惹父母生气,甚至会招来“两巴掌”。因为,很多家长认为上学了字还写得差那就是不认真,是故意的,殊不知也可能是孩子本身能力发展较慢造成的,孩子也是“身不由己”。
一旦家长对孩子失去耐心,就会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改造式的教育,家长说、孩子做,不许有异议,稍有反抗就直接“武力”镇压,做错了则变本加厉;二是放任自流,“眼不见心不烦”变成了“大撒把”似的放养模式。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家长应对孩子放低期待,允许孩子犯错,多一些耐心,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更有好处,也会让孩子看到家长的付出,体会到家长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遵守社会规则
孩子早晚会长大,走入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让孩子早一些融入社会,了解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很多家长却往往不重视。举个简单的例子: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可是有的家长往往不以为然,特别是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时候,横穿马路、闯红灯、逆行等情况时有发生。当被交警质问时,这些人往往会很不屑地用“我赶时间”来搪塞。这些“小事”如果让孩子看到,就会生出“赶时间就可以超越法律规则约束”的想法,从而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削弱了遵纪守法的观念。
有一个故事在家庭教育中经常被提及。家长问孩子:“三更半夜,马路上一个警察没有,一辆车没有,可是红灯亮了,短短的双线道,你过还是不过?”孩子答“过”还是“不过”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家长要提示孩子:“爸爸(妈妈)不会过,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可以促使孩子思考:“是怕被车撞到吗?是怕被警察叔叔看到吗?”孩子实在猜不出来,家长再告诉孩子:“其实,爸爸(妈妈)什么也不怕,只是会感到不安,怎么能因为没人看到,就去做违反交通法规的事呢?”其实,遵守交通法规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锻造出守法的人格,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地遵守法律与社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参加公益事业,为孩子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只有家长身体力行,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做更好的孩子,活出精彩的人生!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