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都善做孩子的伯乐
2020-09-06李玉柱
李玉柱
好家长不会用自己的喜好和意愿绑架孩子的成长,也不会为眼前的“升学加分”急功近利地逼子成“趣”,而是做孩子成长的伯乐。
张汤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最得力的大臣之一,精通律令。《汉书·张汤传》里记载着一个“张汤审鼠”的故事。
张汤小时候,一次家中大人外出,让他看家,结果老鼠把家中的肉给偷吃了。父亲回来后,以为是张汤偷吃了肉,就把他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
小张汤没吃肉,还挨了一顿揍,觉得非常冤枉,于是决定找老鼠算账。他掘地三尺,终于捉住了那只偷肉的老鼠,并缴获了吃剩的残肉。
为给自己平冤昭雪,出出挨揍的恶气,张汤就用绳子把老鼠五花大绑,连同“赃肉”一起摆在厅前台阶上,对老鼠进行了“公审”,甚至拿出笔,将老鼠的罪状一一记录下来,最后还让老鼠在供状上按下了“爪印”。最后,张汤宣读判词,以“劫掠罪”判处老鼠死刑,用斧头将其“正法”……
张汤审鼠的过程,被回家的父亲看见了。一开始只觉得是小孩子的游戏,可后来看到张汤对老鼠的审判一板一眼,特别是判词有根有据,文采飞扬,不禁暗自称奇,认定他有律令之才,从此专门培养他学习律令。果然,张汤长大后在律令方面颇有建树,深得汉武帝赏识,官至御史大夫。
张汤的成功,无疑得益于其父亲的无意发现与精心栽培。可以说,其父是一个善于识才的伯乐、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从“审鼠儿戏”中发现了儿子的律令之才,并加以专门培养。反之,如果认为“张汤审鼠”不过是小孩子的恶作剧,一笑了之,甚至对其“胡闹”行为大加训斥,那或许《史记》中就没有张汤这一章了。
当下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龙飞凤,为了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将他们送进这样那样的兴趣班:学钢琴、学绘画、练舞蹈、练书法……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不少家长并不像张汤父亲一样,根据孩子的禀赋潜质,遵从孩子的内心意愿去培养,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是为将来升学增加筹码,强迫孩子去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兴趣、特长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抵制,让孩子讨厌。
笔者的邻居贝贝,从4岁起开始学钢琴,可上了初中就再也不弹了。直到贝贝大学毕业工作了,邻居家里再也没有响起过琴声。一次闲聊时说起此事,贝贝说自己最讨厌弹琴了,小时候被家长逼着没办法,现在一看见钢琴就想吐。
贝贝此言并非夸张,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经历跟他相似,小时候“多才多艺”,可上大学乃至参加工作后,那些兴趣、特长、爱好却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各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形态却各不相同。有的天生爱唱歌、有的天生爱画画、有的喜好舞文弄墨、有的擅长奔跑跳跃、有的善于动手操作……“人心不同,各有其面。”獨特性是每个人的本质特征,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如何像张汤父亲一样发现孩子“自己的能力”,考验着家长的育儿智慧。
好家长不会用自己的喜好和意愿绑架孩子的成长,也不会为眼前的“升学加分”急功近利地逼子成“趣”,而是做孩子成长的伯乐。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跑过的无数“踏痕”中,进行认真地观察、比照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孩子在哪条“道”上跑得最多、踩的痕迹最深、跑的时候最高兴,且百跑不厌,那这条“道”就是孩子兴趣所在。只有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针对性培养,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功。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