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020-09-06刘敏
刘敏
【摘要】笔者结合同行的指导和自身在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心得,对培养一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整理,通过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他们“想说”;规范指导“说”的方法让学生更“会说”;多种形式开展“说一说”创造更多“说”的机会这三种培养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懈努力耐心地坚持和引导,尝试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努力让不会说的学生愿意说,让想说的敢大声说,让大声说的说得准,让说得准的学生自己“创造”与发挥。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自数学课程改革以来,小学低年级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从一年级开始抓起。然而,一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原因,在一开始大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处于不会说的怕说;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又说不准确;思维混乱无序;语言缺乏完整、连贯性和规范性等尴尬情况。因此,如果教师不能迈出改变的第一步,不给予学生尝试和进步的机会,那学生就犹如蝶茧被束缚在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上。这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都能注重并创造机会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万事开头难,笔者结合同行的指导和自身在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心得,对培养一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整理,以供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他们“想说”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多动时期,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如果无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他们的兴趣,教师是很难实现有效课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把教材上的“静态”内容适当“动态化”,把教材提供的主题图赋予更丰富的背景,也就是进一步把材料生活化、情景化和趣味化。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比多少”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结合利用自己讲故事的基本功底,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兔子建房子”的故事,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入到主题图内容的教学上,通过提问“谁能说一说故事图里面小猪每人一张凳子够吗?为什么?”等等有关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利用学生仔细观察图后踊跃地“说一说”中完成教学。
在创设了有趣情境的前提下,結合教师特意营造的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由此也让他们打心底产生迫切想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主动参与到“说”的过程中去。
(二)鼓励表扬,建立“说”的自信
教育的艺术需要唤醒、激励和表扬。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无论说得好与不好,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增加勇气,在课堂上更踊跃地发言。课堂上,当学生说不出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没关系,慢慢想,下次你一定能说得更好。”当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时,教师应当微笑给予支持:“说得真不错,但是有些地方能说得更完整就更棒了,继续努力。”当学生说得不正确时,教师要即刻给予解围和帮助:“不要紧,你可能太紧张了,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说出来的。”当学生的发言特别有创意时,教师应该大力给予表扬:“你说得太棒了!都可以当小老师了!”这样一个学期下来,班里形成踊跃发言的气氛,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想发言、爱发言的好习惯。
让学生主动愿意并自信地“说”,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规范指导“说”的方法,让学生更“会说”
在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之后,再进一步的就是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说得更精、更准,即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准确地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思维活动通过数学语言精练地表达清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规范学生“说”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方法,让学生更“会说”。
(一)对学生的“说”作要求,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数学语言与其他的语言并不相同,在这种语言中,没有语文的“描写”,也没有“比喻”,只有“记叙”,只能实事求是。所以这要求学生要把数学语言说得完整、准确、简练和有条理。而由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行为对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力,在对学生作要求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表率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时要做到语言用词准确、简练和条理清楚。比如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并完整说出图的意思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这要求学生先观察和思考,再用完整、精炼的句子来表达。比如在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遵循先从高(十)位比起,高位谁大那个数就大,高位相同时再比较个位,个位谁大就谁大。让学生表达时,要求他们把这个比较的过程完整表达。
当然,在一开始学生表达的条理不够清晰,语言也不够精炼、准确,这都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教师耐心步步示范和引导,可以先提供学生一个“说”的模板,让学生先从模仿开始,让一切循序渐进。
(二)训练学生把问题表述更完整
在一开始,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不连贯或者经常说话不完整。比如我问“3加4等于几?”学生总是简单回答:“7。”虽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重视这种情况,长期以往极容易养成学生“简单回答”的懒惰习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要完整,课堂上使用“你能把这句话说得更完整吗?”“谁能说得更完整?”“他说得真棒,非常完整,谁听清楚他说了什么?谁来试试?”等语言来要求和鼓励学生养成回答得完整的好习惯。比如“在图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问题应该要求学生回答:“图里面一共有8个小朋友。”而不只是简单的“8个”。把问题和答案完整地表达,不仅是数学学科学习严谨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方法。
(三)训练学生把观点表达得更有条理
数学语言还需要条理性,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观点表达得更有条理,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引导学生叙述得更有条理。比如在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笔者利用课件演示主题图,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完整地叙述“原来有5个气球,飞走了1个,剩下多少个气球?”如此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整个主题图的题意,渗透着减法计算的本质意义,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9加几加法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有条理地把凑十法的计算过程表述出来,计算9+5时,先把5分成1和4,再把9和1凑成十,最后10加4等于14。这不仅培养学生有条理、连贯的表达习惯,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计算算理。当然,一开始很多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清楚,教师可以使用填空的形式规范和提示学生表达,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
三、多种形式开展“说一说”,创造更多“说”的机会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起各种资源,利用起课上课下的时间,创造更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机会。
(一)学会倾听,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除了教会学生会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听别人说。学会倾听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倾听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会“听”的人才能更会“说”。
把班里的学生分小组,通过小组内的互助、小组间的比赛,让说得好的帮助说得不好的,有个别表达比较差的采取“一对一”甚至“二对一”的方式,安排“小老师”来帮助,每周来一小考试,有进步的对“小老师”和“小学生”都进行奖励和表扬。这样的方式尽可能地发动全班的学生,部分学困生在经过“小老师”的帮助以后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进步和自信。同时,帮助别人的“小老师”也有养成了很好的倾听习惯,表达能力也得到巩固提高。
(二)家庭作业,和父母一起“说一说”
教师可以制作口试本,把解决问题、数大小的比较等重要部分的内容梳理在口试本上,先展示例题作为范本,再让学生模仿。根据这本口试范本,家长可以在家里针对性地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练习和辅导,并进行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这样的家校合作方式,给学生创造了充分的练习机会,也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压力。同时,这种亲子学习方式,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弥补了大班教学难以充分顾及到个体学生问题的难处。
俗话说,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懈努力耐心地坚持和引导,尝试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努力让学生不会说的愿意说,让想说的敢大声说,让大声说的说得准,让说得准的学生自己“创造”、发挥。要相信,静待花开,蝴蝶自来,相信学生的能力,把一切交给时间,就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姚金周.初探一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3(08).
[2]周琴.浅谈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J].小品文选刊(下).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