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准确把握西柏坡精神的实质内涵和价值意义

2020-09-06阎国文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当代价值

阎国文

[摘要]西柏坡精神是党中央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是它的内涵实质。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西柏坡精神都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我们党攻艰克难、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内涵实质;历史意义;当代价值

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铸就了系列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就是其中耀眼的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西柏坡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学习研究西柏坡精神指明了政治方向,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西柏坡精神提供了实践遵循。

一、西柏坡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启航,筚路蓝缕、手胼足胝一路走来,在不断总结经验中从幼年走向成熟,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充分展示了我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西柏坡时期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在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变、召开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等。关于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的政治地位,周恩来同志曾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

毛主席是西柏坡精神的倡导者、铸就者。他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实践创新、注重理论创新,不断地从实际出发制定和调整革命的战略方针,不断地把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推向前进。短短的300天内,毛主席在西柏坡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他的讲话、书信、电报、文稿等都反映着他的思想,是西柏坡精神的真实体现。针对即将取得的全国性胜利,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尖锐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七届二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撤离西柏坡进入北平,毛主席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进京赶考”,并对周恩来说一定考个好成绩,决不当李自成。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和“赶考对话”,这就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精髓。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树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中央历代领导人对西柏坡一直关注,对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非常重视,对西柏坡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升华发展。1984年8月,邓小平同志为“西柏坡纪念馆”题写馆名。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同志视察西柏坡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2年12月5日至6日,胡锦涛同志带领中央书记处成员,冒雪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了“两个务必”,强调了艰苦奋斗精神,并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3]。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到西柏坡调研考察,对弘扬西柏坡精神倾注了心血,第一次把西柏坡精神上升到政党革命精神的高度,并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并列。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4]2011年6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出版座谈会上再次指出:“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5]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意味深长地说道:“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6]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7]。可以说,毛泽东同志对西柏坡精神的形成起了奠基、关键和领航的作用,他在西柏坡时期的讲话、著作,特别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标志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对西柏坡精神的论述,升华发展了西柏坡精神,阐明了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地位,为我们全面正确理解西柏坡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政治遵循。

二、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西柏坡精神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后强调指出,“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6]。可以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就是对西柏坡精神最直接、最精确、最简练的表述。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西柏坡精神的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到了1949年,已经不同往昔,可以说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面对即将取得的全国胜利,毛主席以战略家的眼光充分估计到党面临的繁重任务和严峻挑战,充满了深思忧虑,“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2]。如何防止骄傲自满、抵御敌人“糖弹”袭击,毛主席明确要求全党同志坚持“两个务必”,“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赶考路上取得了优秀成绩,中华民族不仅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梦想,而且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在成就面前,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引以为豪、增强信心,但决不能骄傲自满,滋长飘飘然的情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党不能骄傲自满,国家不能骄傲自满,领导层不能骄傲自满,人民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

艰苦奋斗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難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和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了艰苦奋斗精神,使之升华为党的优良作风,成为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在西柏坡时期,我党秉持艰苦奋斗作风,在世界上最小的农村指挥所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不忘艰苦奋斗,创造出红旗渠、大庆油田、两弹一星那样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本”[9]。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梦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我们要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的胜利,要打赢三大攻坚战,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气魄,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实事求是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同志曾对实事求是做过精辟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0]。在战争年代,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地分析敌情、我情、友情,做到了知己知彼,适时做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勇气和革命精神,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新中国建设时期,我党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经济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11]。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要实现科学决策、科学执政,就要继承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不仅要学深悟透其实质内涵,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弄清楚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内在要求,不断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深入。

一心为民是西柏坡精神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这个初心和使命,承载着人民的期待,凝聚着全党的意志,也激励着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纵观历史,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领导人民干革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都是在围绕这个初心和使命进行的。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动农民群众参加伟大的解放战争,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内的团结统一,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为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组织保证。为此,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严格政治军事纪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战支前的积极性,加快了革命的进程。“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柏坡精神的本质就是一心为民,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建设一个新世界。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内涵。既有自身的精神特质,又体现了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一脉相承,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集大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激励我们锐意进取、攻艰克难的思想武器。

三、西柏坡精神的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柏坡精神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立意深远。特别是用“四个包含”,深刻揭示了西柏坡精神的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既是西柏坡精神的价值真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

西柏坡精神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历史局面,也有秦朝、新莽、隋朝的短命王朝。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者,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借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3]。1944年,毛泽东建议把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印发全党学习,明确提醒全党要防止骄傲。1945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有关中国革命前途的“窑洞对”,更是众所周知。毛泽东明确告知黄炎培,共产党一定会跳出“历史周期率”,找到中国革命的新路。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开始了从武装夺取政权到建设新中国的转变,如何巩固革命成果、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毛泽东不仅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而且明确提出“进京赶考”要考出好成绩。这就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总结反思,就是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展望自信。

西柏坡精神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的五十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九千多万名党员,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党,其成长的过程,就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过程。在井冈山时期,“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还“天天打胜仗”。延安时期,面对抗日战争的艰辛和蒋、日、伪的封锁,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柏坡时期,硬是凭着艰苦奋斗、“小米加步枪”,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说,艰苦奋斗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艰苦奋斗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反映,是我国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勇攀科学高峰、敢于攻艰克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发扬光大西柏坡精神,就要坚定不移地完成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时代“大考”。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14]时代不同,考试内容不同,但所体现的考试精神和时代价值是一样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致力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路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我们去夺取,还要许多江河天险、雪山草地需要我们去征服。战胜新冠肺炎、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就是我们党正在经受的考试和考验。脱贫攻坚到了决胜时刻,丝毫不能懈怠和麻痹大意,要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抗击新冠肺炎是今年党和人民经历的大考,面对这一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还没有规律可循,没有特效药可用,在实际防控工作中也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一次感染以后终生免疫。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排除万难、科学攻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下最大力气控制疫情流行,抓好源头防控、患者救治、物资保障等重点工作,提升应对危机管理的能力,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在时代大考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西柏坡精神是强党之灵魂、决胜之法宝,历经岁月洗礼仍绽放着时代光芒。我们要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铭记“两个务必”,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不断升华理想信念,以“赶考”的心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西柏坡—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DB/OL].[2007-11-06].http://www.heb.chinanews.com/news/2007-11-06/34913.shtml.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3]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4]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 光明日报,2005-06-21.

[5]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的文献 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DB/OL].[2011-06-16].http://www.gov.cn/ldhd/2011-06/16/content_1886089.htm.

[6]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DB/OL].[2013-07-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2/c_116518771.htm.

[7]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DB/OL].[2013-11-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8/c_118339435.htm.

[8]习近平.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DB/OL].[2014-09-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30/c_1112697659.htm.

[9]靳铭.延安精神是干事创业的永恒动力[N]. 光明日报,2016-07-03(7).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11]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2016-11-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29/c_1120016701.htm.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4]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側记[DB/OL].[2013-07-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15]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282.

[16]闫国文.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9,21(12):23.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当代价值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农民观及其历史意义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的历史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