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电影获奥斯卡奖:成长亦是鹿去鹿归
2020-09-06
玥玥小编
本期“名篇赏读”要为大家介绍的作品,被誉为是一部关于“童年、勇气、亲情、梦想”的经典图书。张爱玲曾翻译过这部小说,甚至把小说最后几个章节反复抄写;《纽约时报》更是赞叹这部小说的作家,“在她之前,还没有谁创造出如此栩栩如生且亲近读者的一系列形象,其亲密的感情感染人,不禁令人产生共鸣”。这部小说便是《鹿苑长春》,1939年获普利策文学奖,蝉联全美畅销书排行榜冠军140周,在133个国家翻译出版,这部作品还被选为美国中小学教科书学生课外阅读,影响了一代代美国青年。1946年,这部小说被米高梅公司拍摄成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摄影奖,得到无数赞誉,可谓是“红”极一时!话不多说,快和小编一起走进这部经典文学之作吧!
NO.01看
作者简介
美国女作家玛·金·罗琳斯,在纽约等地当过多年记者和编辑,1926年,她访问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时,迷上了这个风光绮丽的半岛。因此,在1928年定居此处潜心写作。她创建了佛罗里达边远林区的“地方文学”,取材于周围的真人真事,故事的主角大多是普通渔民、猎户、农民等,作品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以细腻的文笔将佛罗里达的迷人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获得广泛赞扬。《鹿苑长春》就是根据佛罗里达林区一位老人的童年回忆而创作改编的,与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十字小溪》先后荣获普利策文学奖,短篇小说《一位年轻姑娘》获得1933年欧·亨利奖。
作品简介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小男孩乔迪一家搬到佛罗里达州的垦荒区,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生活。一家人以狩猎耕地为生,自幼便亲近万物生灵的乔迪,在父亲的保护下,一直有着一颗可贵的童心,生长于自然的他对自然充满热爱,喜欢与动物亲近。在一次狩猎中,父亲被迫击杀了一只鹿,留下一只孤独的幼鹿,出于对它的同情,在乔迪的再三恳求下,父母同意将它收养。小鹿的出现结束了乔迪孤寂的生活,他非常喜爱这只小鹿,并且请他的好友“草翅膀”为小鹿取名——“小旗”。然而,随着小旗逐渐长大,却变得愈加顽劣:破坏家具、啃坏庄稼,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几次三番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作物,加之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生活顿转艰苦。出于对生活的维持和现实的无奈,父亲不得已選择开枪打死了小旗。乔迪悲痛万分,愤然出走。在外短暂地游荡之后,乔迪追忆起父母的劳累,经历着身与心的双重磨砺,最终羞愧回家,接替了身体不堪重负的父亲,成为家中的顶梁柱。自此,乔迪彻底告别了充满希望和幻想的童年。
整部作品围绕美国南北战争后佛罗里达州垦荒区普通人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而展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把人与自然的相处、人与动物之间心有灵犀般的情感联系,抒写得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名人谈·张爱玲
谈到近代的作品,说“不朽”总仿佛还太早,然而《鹿苑长春》在近代文学上的地位已经奠定了。《鹿苑长春》里面出现的动物比人多──鹿、响尾蛇、八字脚的老熊、牛、马、猪──像一个动物园,但是里面的人物,尤其是那男孩子乔迪,是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的。
那孩子失去了他心爱的东西,使他受到很深的刺激,然而他从此就坚强起来,长大成人了。我们仔细回味,就可以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故事,任何人遇到挫折的时候,都能够从这里得到新的勇气。
它是健康的,向上的,但也许它动人的地方是与东方的心情特别接近的一种淡淡的哀愁。结尾的两段更是充满了一种难堪的怅惘,我译到这里的时候,甚至于译完之后重抄一遍,抄到这里的时候,也都是像初次读到一样地觉得非常感动,眼睛湿润起来。我相信许多读者一定也有同感。
NO.02读
开篇·小水车
水虽然只有几英寸深,却源源不断地流得很急。棕榈叶做成的小水车叶片必须要刚刚扫过水面。所以,他不停地测试深度,直到满意了,才把樱桃枝横杆放进支架间。刚挂上去的时候,它一动不动。乔迪急切地拨弄了一下,让它更契合叉形槽。终于,横杆动了,水流碰到了一片棕榈叶柔韧的尖端。随着第一张叶片抬起,第二张叶片也随着旋转的横杆,扫过奔流的溪水。小小的叶片接连不断地一上一下,小轮子也呼呼地转了起来。小水车终于转动啦!它就像林恩镇上那架磨玉米的大水车般,奏出了欢快的乐章。
乔迪深吸了口气,伏在水边杂草丛生的沙地上,全副心神都被那神奇的转动吸引了去。升高、翻转、降下、再升高、再翻转、再降下——这小水车真是太神奇了!泉水冒着泡泡,一刻不停地从地底涌出,那涓涓细流是无穷无尽的。这眼泉是大海众多源头中的一个。除非有飘落的叶片,或被松鼠碰落的月桂枝阻塞脆弱的转轮,小水车或许会一直转下去。即便到他长大成人,跟爸爸一般年纪时,这由他开始的轻柔转动,似乎也没有任何停下来的理由。
初遇·新伙伴
他担心看到或闻到妈妈,小鹿或许会又踢又叫。于是,他沿着垦地边缘,进入茂密的灌木丛。带着这样的负担,走起来很是艰难。不仅小鹿的腿老是被灌木丛绊住,他也无法自如地抬腿。他努力护住小鹿的脸,不让它被带刺的藤蔓扎到,它的头随着他迈开的大步一动一动的。乔迪惊奇地发现小鹿接受了自己,激动得心怦怦直跳。折上小径后,他死命加快脚步,一直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才放下颤巍巍的小鹿,停下来休息。转过这个十字路口,就是回家的那条路了。小鹿摇摇晃晃地看着他,呦呦直叫。
他着迷地说:“等我喘口气,再带你走。”
他想起爸爸说过,小鹿会跟第一个抱它的人走。他开始慢慢地走开,小鹿却只在后面呆呆地看着他。他走回去,抚摸了它几下,又慢慢地走开。它摇摇摆摆地朝他走了几步,可怜兮兮地叫着。它是愿意跟他走的,它属于他,只属于他!乔迪高兴得都有些飘飘然了。他想抚摸它,跟它奔跑嬉闹,把它唤到身边。生怕吓着它,他又伸出双臂,把它抱进怀里。他觉得,此刻走起路来似乎一点儿也不费力,他已经跟福里斯特家的人一样有力了!
陪伴·暴风雨
风高高地从上方刮过,大雨仿佛一道从天而降的坚实墙壁。乔迪迎着风,被吹得直不起腰,那样子活像要从高处跳水一般。风把他吹得东摇西晃,根本站不稳。此刻,第二股强风似乎已经伸出强健的手指,穿过雨墙,把前方路上的所有东西都抓了起来。它钻进乔迪的衬衫,冲进他的嘴里、眼里和耳朵里,似乎想把他活活勒死。他都不敢把蛋放进衣兜了,始终用一条胳膊从下面兜着它们。另一条胳膊则挡着脸,飞快地逃进院里。小鹿浑身颤抖着,在那儿等他。它的尾巴湿漉漉地垂着,耳朵也耷拉了下来。它奔向他,努力跟在后面找避雨的地方。他绕过屋子,跑到后门前。小鹿蹦跶着紧跟在他身后。厨房的门已经上闩。风雨大作,狠狠地抵着门,让他怎么也拉不开。他死命敲着那厚厚的松木门。有那么一刻,他甚至觉得,如此喧闹的情况下,肯定没人听见敲门声。他和小鹿就要被扔在外面,淋成落汤鸡了。然而,彭尼从里面抬起门闩,顶着风暴推开了门。乔迪和小鹿一下子冲了进去。乔迪抹了把眼睛上的水,站在那儿直喘气。小鹿也不住地眨眼睛。
完结篇·别了,童年
(PS:这里就是张爱玲最感同身受,并且反复抄写的小说结尾片段。)
“我要跟你谈谈,来场男人跟男人之间的对话。你认为我背弃了你,但有件事,每个男人都得知道。或许,你已经知道。毁掉的不仅是我,不仅是你那头一岁的小鹿。孩子,背弃你的是——生活。”
乔迪望着爸爸,点了点头。
彭尼说:“你已经见过成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知道成人的卑劣。你见过死神玩弄的把戏,也曾被饥饿玩弄于股掌之间。每个人都想过轻松安逸的生活。孩子,这种想法很好,非常好,却并不容易实现。生活总会把一个人击倒,等他站起来,又再次把他击倒。我这辈子一直都过得很不容易。”
他边说,边用手摆弄着被子上的褶皱。
“我曾希望你能轻松自在地生活,至少要活得比我轻松。看到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知道你也会像我曾经那样痛苦挣扎,大人的心是很疼的。我很想尽可能长地保护你,让你跟那一岁的小鹿嬉闹玩耍。我知道它减轻了你心中的孤寂,但每个人长大之后,都是孤寂的。届时,他该怎么办呢?被生活击倒时,他该怎么做呢?没办法,只有挑起重担,继续前进。”
乔迪说:“我很羞愧,自己竟然逃跑了。”
彭尼坐直身子,说:“你已经大到可以做出选择。如果喜欢,你也可以像奥利弗一样出海。有些人似乎生来就适合待在陆地,有些则适合待在海上。但你選择了垦地上的农耕生活,我真为你骄傲。要是有一天你能挖出一口好井,让女人再也不用被迫到山坡上的水槽洗东西,我一定会更骄傲的。你愿意做这事吗?”
“我愿意。”
“握握手。”
他闭上眼。炉中的火已渐渐燃成余烬,乔迪用灰把它们盖住,以确保那木炭能烧到天明。
彭尼说:“现在,你得帮我一把啦,把我扶到床上去吧。看样子,你妈今晚不会回来了。”
乔迪用肩膀撑着彭尼沉重的身体,将一瘸一拐的他扶到床上。然后,乔迪拉过被子,替他盖上。
……
他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脱掉破烂不堪的衬衫和裤子,钻进温暖的棉被。他的床柔软又舒适。他伸展开腿,舒舒服服地躺着。明天,他一定要早起,给牛挤奶、捡柴、种庄稼。但工作时,小旗再也不会在他身旁嬉戏玩耍。爸爸再也无法干重活。没关系,那些事,他一个人也能做了。
他觉得自己好像听见了什么。是那头一岁的小鹿,它在屋子里跑来跑去?还是在卧室墙角的苔藓小床上动个不停?然而,他永远也不会再听见它的声音了。……但身为男人,就得挑起这份重担,继续前进。
睡意朦胧间,他大喊了一声:“小旗!”
但那喊声不是他的声音。那是一个男孩的声音。灰岩坑那头,一个男孩和一头一岁的小鹿并肩跑过那棵木兰树,永远地消失在了维吉尼亚栎林里。
NO.03谈
书评·成长的“代价”
书中,最令我动容的是父亲彭尼对乔迪的呵护与教育方式。这位在牧师家庭长大,正直善良,不善说谎,因经历战争后,厌倦了与人相处的世俗生活,带着妻子远离城镇,在岛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狩猎农耕生活的男人身体瘦弱却骨子坚韧,他用尽全力撑起一个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儿子乔迪的童真世界,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一切。
对于乔迪,彭尼无疑是宠爱的,但他深谙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他在为乔迪营造一座“美好花园”的同时,也不忘让乔迪俯身看一看花园下面那些腐烂的树叶和散发着恶臭的黑土。他让乔迪见识和接受美好的同时,也要他学会接受不美好。因为美好能让他学会憧憬和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而不美好则让乔迪能看清现实,体验生活的不易,最终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学会承担。
小说的最后因小鹿的死去而充满淡淡的忧伤,而这忧伤正是象征着乔迪的成长。诚如最后彭尼对“离家出走”后又折返的乔迪所说的,“每个人长大之后,都是孤寂的。届时,他该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有挑起重担,继续前进。”彭尼的话语质朴,却饱含哲理,人类所遗失的那些美好,正是成长的代价。
(摘自“豆瓣网”,作者:文小妖)
书评·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
每个人的生命不只花开花谢,亦有鹿去鹿归。好似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告别开始。在对小鹿的告别中,乔迪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深沉,面对母亲的操劳困苦,面对父亲身体的日渐衰颓,乔迪被迫成长。就如同我们不得不告别童年的布娃娃,去外界同他人交流;我们不得不向亲人告别,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我们也不得不向从前稚嫩的自己告别,去迎接一次次新生的自己。与其说成长是在一次次相遇中萌发,不如说是在一次次告别中觉醒。
小说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也令人动容——即便乔迪一家时而因为生活所迫进行狩猎,却对生灵怀有无限虔诚,他们深知自己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乔迪同父亲追踪棕熊“大笨脚”、与好友“草翅膀”喂养小浣熊、爬上松树掏蜂窝抓蜂蜜、在静谧的林畔间垂钓,抑或饲养小鹿,谛听岁月静好……这些都是自然的味道、自然的声音、自然的景致。而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已经致使生态出现不同程度的崩溃,我们好似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聆听自然的美好了,我们时常忘记了,自己也是自然中的一分子。
(摘自“豆瓣网”,作者:委骨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