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性体验与女性身份建构

2020-09-06申慧敏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洛奇戴维

摘  要:在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快速更替和流动是人们生活中普遍的体验。本文以的戴维·洛奇的《小世界》为研究对象,在流动性理论的指导下,聚焦女性人物希拉里的流動性体验和身份建构过程,认为,一方面《小世界》中的女性流动性叙事反映了流动性体验的性别差异,另一方面,希拉里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改变流动性体验积极地完成自我身份的跨越和建构,揭示了提高流动性对于个体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动性;女性;戴维·洛奇;身份建构

作者简介:申慧敏(1996-),女,湖南永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3

一、引言

《小世界》(Small World, 1984)是英国现当代作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 1935-)著名的校园三部曲之一。近二十多年里,国内外对这本小说的研究日渐丰富。热点主要集中在艺术特色和主题研究。艺术特色的研究涉及到后现代主义手法,对话性、狂欢化、反讽艺术、喜剧性、互文性、戏仿、现实主义、叙事策略、转喻、隐喻、理论化、和元小说等方面。主题方面的研究相对单薄,主要集中在学者形象、知识分子价值观、危机感和精神迷失等。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作为不可或缺的存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说背景设定在全球化和流动性加速时期,书中大部分人物活动在空间上具有高度流动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女性角色,如德西雷和安杰莉卡,希拉里作为一名家庭妇女,有着相对传统的设定。她的流动性体验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以戴维·洛奇的《小世界》为研究对象,在流动性理论的指导下,聚焦希拉里流动性体验和身份建构过程,认为,一方面《小世界》中的女性流动性叙事反映了流动性体验的性别差异,另一方面,希拉里在以男性为主体的高度流动性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不懈努力改变自身的流动性体验,积极地完成自我身份的跨越和建构,揭示了提高流动性对于个体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二、流动性体验的性别差异和社会意义

“流动性”是源于后现代语境下复兴的文化地理学的一个概念。在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快速更替和流动是人们生活中普遍的体验。文化地理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在《流动性》(Mobility, 2007)里对流动性概念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阐释,他认为流动性有几种依赖形式,包括:以工作、家庭、休闲娱乐、移民流亡为目的进行的旅行;生产消费之间的物品移动;电视和网络使人超越地理而达到想象中的虚拟旅行;人与人之间通过邮件、电话、手机等进行的通讯之旅。[1]厄里还提出了流动性研究具有启发性的视角之一是“社会关系与物理移动相互交织。”[2]本文所讨论的流动性体验不仅指人们通过交通工具而达到的物理移动,也指人们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而达到的社会关系空间的转换。

正如厄里将火车这种交通技术称为流动性系统,并将其视为现代性的标志,《小世界》中出现最多的流动性系统是飞机。洛奇在小说中非常强调飞机带给现代人的体验:“忽忽咿咿咿咿咿咿咿咿咿咿咿咿咿咿咿咿!对某些人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声音比三、四台巨型喷气引擎的轰鸣声突然升高、乘坐的飞机在跑道尽头转体、挣扎着要摆脱制动器的控制、准备升空时产生的噪音更令人激动的了。”[3]刘英提出,“对于个体而言,身体的流动能力既是权力的表现,也是获得社会地位的手段。”[4]洛奇的小说中也有如是的表述,当莫里斯·扎普坐出租车驶过卢密奇的郊区时,他感受到:

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天和昨天或明天没有什么不同:同样的办公室,同样的工厂,同样的商业区。他们的生活是封闭的、循环的,他们踩着习惯的车轮,天地狭窄、一成不变。对莫里斯·扎普而言,这种生活是无法想象的,他甚至不打算去想象;但是他们的静止状态却为他的流动性增添了兴味,随着出租车在迷宫般的街道、新月形街区、双车道的公路和环形交通枢纽上的急速行驶,一种温暖了他身体最深处的心灵摩擦使他感到自己被人羡慕,也值得羡慕,因为他是一个受到地平线诱人的召唤,去寻求未知世界的无穷新经历的人。[5]

这里,流动性体现了阶级和社会地位的差别,流动性高的生活带给像莫里斯这样的学者一种自豪感。然而,正如刘英发现的,“现代性研究常常以男性流动性体验作为中心,而忽略了女性与流动性、现代性的关系。”[6]因此《小世界》中女性人物的流动性体验是值得关注的。道琳·玛西(Doreen Massey)在《空间、地点与性别》(Space, Place and Gender, 1994)中以社会关系来阐述空间流动性:“阶级关系、性别关系与空间流动性之间相互作用,流动性存在阶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反过来,这种差异又影响了阶级和性别关系的建构。”[7]女性的身份建构和其流动性体验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也正是本文得以进行的前提。本文将聚焦女性人物希拉里的流动性体验,并将此与其身份建构过程相结合,试图揭示流动性体验的性别差异和家庭女性通过改变流动性状况而完成身份建构的途径。

三、《小世界》中希拉里的流动性体验和身份建构

在小说中,希拉里·斯沃洛扮演一位守护婚姻和家庭的女性。她的丈夫菲利普·斯沃洛是一名飞往全球各地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学者,希拉里则在家中处理家庭琐事。乏味的家庭生活使她的流动性几乎为零,处于停滞不动的状态。原本在《换位》中是知识分子的她,在此书中失去了作为女性知识分子和公众人物的自我认同,成为一名等待丈夫归来的家庭主妇。贯穿小说始终,希拉里的身份建构经历了从自我迷失,自我觉醒到自我跨越的过程。她也从一位家中天使,被唤醒,通过参与职业培训走出狭窄的家庭空间,外出工作,服务公众,因此提高了自身流动性,拓宽了社会关系空间,完成了性别身份的跨越和建构。

(一)希拉里女性身份的自我迷失

从小说第一部第二节希拉里与莫里斯·扎普的谈话可以了解到她最初的处境。她告诉莫里斯自己过得并不幸福。莫里斯对她说:“如果德西雷现在坐在这里,她会告诉你忘掉菲利普,过自己的生活。找个工作,再找一个男人。”[8]但她告诉莫里斯,“几年前我拿到了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證书,可我刚刚读完,他们就因为出生率下降开始关闭城市里的学校了。所以根本找不到工作”。无法工作使希拉里不得不依赖丈夫以获得生活供给,无法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她还跟莫里斯说,“我属于为了丈夫牺牲自己事业的那一代人。我从来没能读完硕士,所以现在我坐在家里发胖,而我银灰色头发的丈夫却满世界飞来飞去,无疑还会受到追随学术界名人的姑娘的追逐。”[9]希拉里被孤立于外面的世界,与此同时她丈夫却在职业上越来越成功,并且还有了外遇。他总是在飞往世界各地的路上,生活处于高度流动的状态。在丈夫眼里,希拉里似乎只是一个负责做家务和照顾家庭的保姆一样的角色。她被困在一成不变的家庭牢笼里,稳定停滞,缺乏流动。这是希拉里作为女性身份建构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希拉里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回应丈夫的冷漠,她向所谓的婚姻道德而妥协。

道琳·玛西指出,男权社会通过对女性流动性的控制而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并在意识形态上灌输女性与家庭、本地的天然联系,使女性和“家”成为稳定的象征,从而限制了女性自由发展,剥夺了女性的独立自主。[10]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希拉里虽然习惯了作为家庭主妇的生活,但她同时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她对莫里斯吐露心声和她对丈夫的态度可以看出,当前的处境并不是她所满意的。当她发现她只能独自在家做着繁重无聊的家务,而丈夫却能飞往世界各地时,她其实是很沮丧,并且有所抱怨的。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她的家庭,丈夫的流动性体验远远优于希拉里,流动性体验在此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菲利普作为男性知识分子能飞世界各地,而妻子却不得不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处理琐事,等待丈夫偶尔的归来。刘英指出,“在男性视角下,女性是不动港湾,是大地女神,是男性漂泊后的精神家园,是男性为治愈被现代性异化的心灵而回归的前现代空间。”[11]这种说法完美贴合了菲利普和希拉里目前的状况。

(二)希拉里女性身份的自我觉醒

当希拉里感觉到她与丈夫的日常互动越来越稀少,丈夫对她越来越冷漠时,她开始试图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具有完整自我同一性的女性,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开始重建自我身份。她开始用行动来激发自豪感,证明自己是独立而不被束缚的。希拉里首先想摆脱长期作为丈夫管家的这一困境。当菲利普要去土耳其参加学术会议时,希拉里特意没为他的行程做任何准备。而菲利普是一个习惯了一切由妻子照顾的男人,因此他不知道自己的内衣裤和袜子放在哪里。他责问希拉里,“你应该想到我会需要带几件干净衣服走。”希拉里说:“为什么我应该想到你的需要?你有想过我的需要吗?”“什么需要?”菲利普说。“你无法想象我会有任何需要,是吗?”希拉里反抗说。最后菲利普在手忙脚乱之下不得不自己动手勉强装了些东西上出租车。但就在出租车即将离开的时候,希拉里捧着一团糟的内衣和衬衫,跑向出租车,送给了菲利普,并站在花园里向他道别。这里可以看出,希拉里原本不准备帮丈夫收拾行李,她想用行动来反抗男性在家庭里对女性的压制,但她最终还是犹豫地帮了他一把。这件事可以看出,希拉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独立自主的身份,然而作为一名典型的家庭主妇,她还是不能完全摆脱婚姻中的传统观念。

与此呈现鲜明对比的是,菲利普在此刻却突然对她涌现了深深的不舍,并且在土耳其旅途中也不止一次想念着希拉里的温暖。这正映照着“男性把女性和家庭当作不动港湾和漂泊后的精神家园”这一点。原文如此描述菲利普的心理活动:“感到家离自己是如此遥远。他为什么在这里?也许是时候停止旅行,放弃他对莫里斯·扎普唠叨过的对激情经历的寻求,把旅行支票兑现,满足于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满足于和希拉里安全的性生活,以及卢密奇大学熟悉的学年循环,从新生大会到期终考试主考人会议,直到退休时刻的到来,是这样吗?”男性往往把自己等同于古代的圆桌骑士,去追求伟大浪漫的爱情,而女性则被认为应该守候家园,女性的流动性往往被忽视。正如刘英所说,“女性流动性体验被忽视的根源在于,在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身体流动被烙上了深刻的性别印记,流动能力呈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12]。流动性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也是造成男女社会地位差异的一大因素。因此,女性只有突破空间束缚,才能实现性别平等。女性主义地理学家琳达·迈克道尔(Linda McDowell)指出,“‘旅行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女性冲出了家庭壁垒,挑战了西方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13]。根据本文对流动性的理解,这里的“旅行”不仅可以指物理空间的移动,也可以延伸为围绕个体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空间的转换与拓宽。

(三)希拉里女性身份的自我跨越

菲利普在外扮演追求浪漫爱情的英雄角色时,希拉里对此并不知情,但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她很清楚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她渴望更新自己,使自己走出家庭这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于是她决定采取行动,一方面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为是了扩大自己的社会空间,她选择去参加婚姻指导工作的培训,并且希望成为一名替他人解决婚姻问题的顾问。在小说接近结尾的部分,菲利普对珀斯坦言:“大致说来,我扮演一个浪漫英雄的角色失败了。我以为自己干这个还不算太老,但我确实是老了。在关键时刻我失去了勇气。”当珀斯问他:“希拉里是你的妻子?”菲利普回答道:“是的。她是一个婚姻问题的咨询指导。而且还相当在行。她帮助登普西夫妇重归于好了。”[14]可以看出菲利普以男性为中心的流动性叙事在此最终完结,而希拉里作为女性的性别身份建构也得以完成了。

可以得出结论的是,希拉里身份建构过程与流动性体验的改变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曾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希拉里明白家庭给她带来流动性停滞的局限。所以后来她鼓起了勇气,试图摆脱婚姻对自己的完全控制,走出了局促的家庭空间,并与他人建立起社会联系。由此,她建立了不仅作为一个女人,也作为一名职业女性该有的尊严和社会关注。这说明,如果女性想建立起与男性相对平等的身份,“打破传统的两性关系模式,她们需要以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参与到男性主导的社会公共领域”[15]。与男性活动的宽广的公共空间相比,女性常被限制在家庭这个狭小的私人空间。希拉里作为一位家庭主妇,她接受了像她丈夫这样的男性知识分子可以飞往世界各地进行学术讨论的新思潮。当女性流动性被传统的父权制所影响和控制时,她把妥协换成了温柔的抵抗,并逐渐地从家庭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自由地投身于公共生活,拓宽了自己生活的社会关系空间,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跨越和重建。

四、结语

通过分析《小世界》中女性人物希拉里的身份建构的过程,聚焦其流动性体验的变化,本文发现,希拉里通过提高流动性体验逐步摆脱了传统家庭妇女身份的桎梏,完成了女性身份的再建构。此外本文也注意到,在多主人公视角叙事的《小世界》中,虽然菲利普的角度把女性的停滞和不动描述得温柔无限,但希拉里的角度却展现给读者因流动性受控而压抑和忿忿不平的心理感受,由此可以看出洛奇对于流动性所持有的立场不完全是男性中心主义的。除了关注希拉里的流动性体验与身份建构外,该作品还可以从其他女性人物的流动性体验入手,比如聪明美丽的安杰利卡和独立自信的德西雷,探究女性作家的身份建构等。也可以聚焦作品中诸多男性角色的流动性体验,分析他们对于自身流动性体验的态度和立场,探讨他们的流动性体验与社会身份认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Urry, John. Mobilit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28. 46.

[3][5][8][9][14]戴维·洛奇. 小世界[M]. 王家湘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190. 82. 58. 59. 275.

[4][6][7][10][11][12]刘英. 女性与流动性:美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书写[J]. 妇女研究论丛, 2014 (6): 93-100. 94. 93. 94. 94. 98. 94.

[13]McDowell, Linda. Gender, Identity, Place: 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M]. Minneapolis: Minnesota Press. 1999. 306.

[15]赵胜杰. 他者镜像与女性主体意识[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4): 52-56. 55.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洛奇戴维
小狗洛奇的秘密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中的忏悔意识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