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是人学”
2020-09-06刘璐夏雨
刘璐 夏雨
摘 要:《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具体描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心理独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其创作中最具有涵盖意义的一部作品。本文则选取“文学是人学”这个角度切入作品,力求从自传性文体和性苦闷描写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论述作品对于“文学是人学”观念的阐述来说明文学发展历程中“人的文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沉沦》;自传性文体;性苦闷;“文学是人学”
作者简介:刘璐(1995.7-),女,汉族,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人,现在伊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就读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3
郁达夫的《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中的同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这部作品虽然产生于较早的年代,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但却始终贯穿着对于人心、人性的研究。那么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将从自传性文体、性苦闷描写和“文学是人学”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自传性文体
《沉沦》文体形式是自传性文体。郁达夫曾在著述《五六年来写作生活回忆》中谈到:“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我觉得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也就是说,他认为在文学创作中,作者要将艺术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走“自叙传”这条路,这样才能做到有个性。而《沉沦》就是郁达夫这种创作观念的实践成果。小说是郁达夫以早年的留日生活为素材创作的。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时间是1913年至1922年,也就是说性欲望最为浓烈的青壮年时期他是在日本度过的,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思想解放的时期,所以到处都充满了有关情色的信息。无处不在的情色诱惑对正值青春年华的他自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从小就受到的封建道德思想的教育和自身的自卑和软弱又使他只能压制自己对于性的渴望,《沉沦》中的主人公“他”虽然非常想接近日本女学生,但却因为怕羞而不敢上前跟她们多说一句话的表现,就是当时郁达夫自身状况的真实写照。后来倍受性压抑之苦的郁达夫开始用手淫来缓解自己的苦闷,这一点在《沉沦》中也有相关的描写:“他的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每天清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发泄情欲的本能欲望与爱护身体的理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始终在现实生活中始终围绕着郁达夫,所以他将这种苦闷的感受写入了《沉沦》:“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郁达夫在描述日本留学生活时写道:“于旅社寒灯底下,或街头漫步的时候,最恼乱我的心灵的,是男女两性间的种种牵引,以及国际地位落后的大悲哀”;“而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的最深切也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而在《沉沦》中,郁达夫则对此也进行了描写:“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郁达夫在1917年6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予已不能爱人,予亦不能好色……然予有一大爱焉,曰:‘爱国。”而《沉沦》中“他”的心声便是:“罢了罢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就爱我的祖国,我就把我的祖国当作了情人吧。”除此之外,在日本留学后期郁达夫还频繁地进出妓院,他自己就招认说常去找女孩子喝酒,而他的同学钱潮也曾说过:“达夫在名古屋时生活很浪漫,常去妓院。”所以《沉沦》中的妓馆经历也就是郁达夫的亲身经历。由此可见,主人公“他”的生活历程就是郁达夫经历过的生活,“他”的心情也就是郁达夫在那时的心情,所以主人公“他”就是郁达夫的化身。文学评论界也认为《沉沦》是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它(《沉沦》)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主人公实际上是作家的文学形象,融合了作者生活经历、思想个性、感情情调,甚至大胆暴露自己隐秘性心理。”所以综上,整部读起来都像是一部“自叙传”。
作为一部“自叙传”,《沉沦》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要体现在叙述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效果这三个方面。首先,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沉沦》中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叙述者和主人公“他”之间的关系却十分紧密,叙述者的情感完全随着主人公的情感跌宕起伏,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也像是叙述者生活经历的翻版。其次,因为叙述者与作品主人公之间距离较近,其情感表达方式也较为直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作者苦闷愤慨的思想感情,例如作品中对于复仇心理的刻画是一种赤裸裸的呼喊:“复仇复仇,我总要复她们的仇。”最后,在表达效果方面,日本小说家小田岳夫的抒情小说《田园的忧郁》对《沉沦》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两部小说都是以自我抒情为主,所以《沉沦》中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推动小说发展的就只是主人公“他”的情感历程。郁达夫曾说:“作家对于人物的性格心理的知识,仍系由他自家的性格心理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我若要谢绝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所以郁达夫认为对于自我心境的暴露和剖析就是对于现实黑暗的抨击和反抗。这种赤裸裸的写作态度确实使人震撼,并且有刺激人们直面现实的作用,但是仅仅有情感毕竟太过单薄,除非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会给人以哲理性的思考。
总的来说,用自我暴露式的写作手法创作《沉沦》,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文学是人学”这一理念的思考和实践。
二、关于性苦闷的描写
《沉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性苦闷的描写:主人公在追求爱情和情欲的过程中存在的灵肉冲突。需要注意的是,《沉沦》是以严肃的写作态度在描写性苦闷,并且都具有冷峻深沉的艺术风格,例如《沉沦》中“他”受到妓女的冷落之后,他便在心里骂妓女说:“那侍女的负心东西,你竟敢把我丢了么?罢了罢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且小說中关于性的描写都是为了批判现实的黑暗和残酷。
首先,从灵与肉冲突的角度来看,《沉沦》中的“他”虽然接受了“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传统思想教育,但是作为一个接受过外国思想影响的青年男性,他仍旧渴望着真诚的爱情,再加上祖国落后羸弱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卑,自己在抱负上又十分不得志,所以他便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情欲上面:“我真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花的日子了。”“我所求的就是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苍天啊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但是敏感孤傲的个性气质以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他的束缚却使他无法找到与异性正常交往的方式,更不敢直接对异性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所以他陷入到了苦闷无法排解的困境当中。到了最后,他只能通过偷窥和阅读淫诲小说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苦闷,但是事后又因此而陷入到了深深的自责当中:“我的脑里还可以使得,还能做得出这样的诗,我以后绝不再犯罪了。过去的事实是没法,我以后总不再犯罪了。若从此自新,我的脑力还是很可以的。”这样的过程贯穿了他的整个生活,并且一直循环往复没有尽头。所以激烈的灵肉冲突就这样一直贯穿在他的留学生活中。其次,主人公的灵肉冲突是向善的。《沉沦》中的“他”追求的只是生物性意义上的情欲的发泄,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得到短暂的性欲的满足,例如文中写道:“然而,每到了紧迫的时候,他的誓言又忘了。”而让他产生灵肉冲突的原因则在于他本能和意识的不相容,他的本能使他做出了一些令人不齿的行为,但是他的理智却对此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每礼拜四五,或每月的二十六七的时候,他索性尽意地贪起欢来。他的心里想,自下礼拜一或下月初一起,我总不犯罪了。有时候正合到礼拜六或月底的晚上,去剃头洗澡去,以为这就是改过自新的记号,然而过几天,他又不得不吃鸡子和牛乳了。”所以他的灵肉冲突主要源自于自身,是源于他对于自己的情欲本能的否定。我们知道《沉沦》中“他”在异国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又因为是弱国子民,所以饱受被日本人歧视的痛苦,并且由于举目无亲,最终饱受情欲的折磨却也只能一个人默默忍受,所以最后他只能绝望用自尽的方式来摆脱精神上的折磨。所以总的来说,《沉沦》中的“他”虽然因为追求变态的情欲的发泄,带来了身体上面的虚弱和自我精神上面的毁灭,最后只能以死亡的方式来寻求自我的解脱,但是在过程中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现实的抗争,所以他的灵肉冲突都是为了使自己觉醒。
另外小说中的性心理和性意识都是为了抨击当时黑暗和残酷的社会现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代表人的本能和基本欲望的“本我”受以现实原则行事的“自我”和以道德原则行事的“超我”的制约,而性本能是“本我”的核心,当它受到现实因素和道德因素的约束的时候就会产生“性的苦闷”。《沉沦》中的“他”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本来是一个正直向上的青年,但是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却让他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和厌倦,当他把目标转向爱情的时候,传统的封建道德又牢牢的桎梏着他,让他的情欲也无法得到现实意义上的满足,所以最终他只能陷入到“性苦闷”的变态心理当中无法自拔。所以作者描写“性苦闷”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描写刻画主人公的性欲,更是为了向我们说明虽然“五四”时代是一个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但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黑暗现实却依然压抑着人的感情和生命。
所以综上,《沉沦》描写“性苦闷”,也体现出了对于“文学是人学”这一理念的深入探索。
三、《沉沦》中的“文学是人学”理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重要的理论背景就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传入与高扬,所以当时的文学作品普遍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五四”新文学宣扬的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反封建,之后新文学的关注点也一直是人,文学家们描写人的生活,抒写人的心理感受,提出人的个性解放要求,所有的这些变化这些都显示出了在中国文学中人的意识的觉醒。而郁达夫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了《沉沦》,因此小说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其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的主题就是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来的。我们知道五四时期的创造社一再宣称:“文学是直诉于我们的感情,而不是刺激我们的理智的创造;文学是玩赏,是感情与感情的融洽,而不是理智与理智的折冲;文学的目的是对于一种心或物的现象之情感的传达,而不是关于他的理智的报告”。郁达夫作为“创造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用作品践行了这个文学创作观;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郁达夫的作品中又充满了浓烈的主观色调。相较于情节的曲折,他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因此小说中一直出现主人公吟咏浪漫诗歌的片段和主人公由于愤慨或郁闷而说出的言语。另外,郁达夫的小说中还带有“五四”时期人的启蒙文学中注重情感的审美特征,这也体现在他自己所推崇的“生命的文学”中。所谓“生命的文学”,即个体的、感性的文学,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冲动,并要求文学创作者应该忠实于这种冲动进而创造出真实的自我。由这个概念出发,郁达夫十分注重文学中的人的意识。“文学是人学”的观念在《沉沦》中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作者细致的描写了主人公的生活和心理的方方面面,例如主人公生活上所遇到的困境和起起伏伏的心境,这种对于主人公的细致描写就表现出了郁达夫对于“人”的深切的关注。其二,《沉沦》通过心理描写暴露出了伪君子们的虚伪面孔和丑恶德行,这说明作者对人的心理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剖析,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人的关注和思考。
所以我们看待文学与“人”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而是要从文学创作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它,去探究作家是从什么角度去观察 “人”、看待 “人”、刻画加工人物形象的。而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几乎贯穿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了“人的文学”的理念之后,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而郁达夫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郁达夫处于“五四”时期这个历史阶段,以严肃的态度,通过自叙传的方式,将性欲描写作为工具,创作出了“人的文学”。具体来说就是,《沉沦》中主人公的个体意识和感性生命的渐渐复苏,情欲释放和心理满足,以及郁达夫对“吃人”礼教和伪君子的抨击,对于人的弱者本质的批判,都体现出了郁达夫对于个性主义的热烈追求。郁达夫对于“人的文学”的关注是为了呼唤人性的回归,即在追求美好的人性的艺术道路上,实现强烈的社会责任,而与他同时期的许多作者也都表现出了同他们一样的与各自所处时代相吻合的创作特征,例如与郁达夫基本上同一个时期的张资平、许杰、叶灵凤等人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批判性。之后一直到新时期,文学界也有大量关于人的探讨和创作热潮,这就体现出了“人的文学”在新的时代仍然在不断地尋求发展,为自己增加新的内涵。所以无论历史如何变化发展,文学的本质都是人学,文学创作都会表现出现实社会中鲜活的人和人性。
四、结语
《沉沦》是“五四”期间的一部浪漫主义作品,而这部作品也体现出了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沉沦》这部作品的探究和剖析,我们发现“人的文学”创作主题应该是文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并且文学也应该具有传承美好人性的历史使命。所以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将这种文学思想继续继承下去,不断为其增加不同的定义和色彩,让它成为我们创作优秀作品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成为传播人道主义和美好人性的最佳载体。
参考文献:
[1]郁达夫.沉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
[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3]郁达夫.郁达夫集(小说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
[4]刘增杰,关爱和.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5]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6]辛宪锡.郁达夫的小说创作[M].北京出版社,1986年.
[7]郁达夫.忏余独白[A].郁达夫研究资料(第 7 卷)[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
[8]郁达夫.写完《笃萝集》最后一篇[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
[9]陈子善、王自立编.回忆郁达夫[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29.
[10]于听.郁达夫风雨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19.